论提升电视新闻短评的舆论引导力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一直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相比于纸质媒体,电视评论的实践历史则短得多,目前,国内受众普遍接受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一是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夹叙夹议”式,二是与“说新闻”配套的“点评式”。而“小言论”式的短评是否适用于电视新闻,一直存在争议。常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短评不仅适用于电视新闻,而且完全能够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亮点,提升新闻品质的利器。
  
  因事立论——增强新闻的公信力
  
  相对于政府部门所拥有的公权力,新闻媒体的生存之基是公信力。电视短评既然是电视新闻的一种形式,就必须遵循电视新闻的一般规律,紧紧依托新闻事实来提炼观点,展开议论。只有因事立论,以事引论,才能以论托事,增强新闻的公信力。常熟某镇违章搭建现象严重。而管理部门却没有尽到依法监管的责任,群众意见很大。有一户居民不顾安全,擅自在公寓楼楼顶加盖了一层违章建筑。《今日传播》记者接到投诉前去采访时,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加高楼层已经成为事实了,现在要拆的话,反而会拆出事来了。”当记者询问楼房是否安全时。工作人员建议“可以请上面负责房屋鉴定的部门来鉴定一下。”而当记者询问具体是哪个部门来鉴定时,工作人员却回答“这个连我也不知道”。《今日传播》通过运用同期声完整报道此事后,配发了短评《违章搭建成事实难道真的没法管》,其中写道:“好一个‘连我也不知道’,如果连负责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鉴定部门’,让普通老百姓到哪儿去找呢?”“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在违章搭建初起时就及早介入,违章行为也不至于发展成既成事实。而成为了事实,真的就没办法管了吗?如果照那位工作人员的说法,岂不是违章搭建者都可以有恃无恐?”这则短评连续运用反问句以突出观点,但每一句反问,都有现场画面和同期声作为依据,每一句评论,都有新闻事实作为着力点。由于以事实为根基,此新闻播出后,很快引起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加大了整治违章搭建的力度。试想,如果不是紧扣事实,据事论理,而是泛泛而谈,凭空呼吁要整治违章搭建,短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产生强大的舆论力量,甚至有可能遭到批评对象的强力反击。
  
  切中肯綮——增强新闻的穿透力
  
  电视短评。因其“短”,没有铺垫、展开和渲染的余地,所以必须抓住要害,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电视短评也只能“短”,倘若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空洞无物,观众便早已按下遥控器换台了。当代传媒业极其发达,受众所面对的新闻现象丰富多彩,因此媒体的责任,不仅在于向受众提供海量的信息,而且要能够通过传播信息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基于此,通过新闻短评来揭示一些新闻现象的共性和本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短评应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典型现象,抓住关键点,或提倡表扬、或否定鞭挞,切不可含糊其辞、模棱两可。“黑车”非法搭客和宰客现象在常熟一度比较猖獗,原因是“黑车”司机摸清了交通执法部门的工作规律,执法人员双休日一定休息,连市民举报电不受理。《今日传播》报道此事后,配发了短评《双休日不能成为执法的“盲区”》,其中写道:“因为是双休日,所以无人执法。这样的理由,让市民实在无法接受,违法行为不会因为双休日而停歇,相反,很多违法者正是利用了双休日无人执法的漏洞,肆无忌惮地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因为是双休日,所以无人执法,这样的理由,也让市民寒心,它折射出的,是一些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没有把执法工作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因为是双休日,所以无人执法,这样的理由,是对违法人员和违法行为的纵容,是对交通法制的嘲讽。当然,执法者都是普通人,既有休息的需要,也有休息的权利,可是,只要真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够处理好执法与休息的关系,安排轮流休息、配备移动热线电话,设置语音信箱,这些早已被其他执法部门采用的方法都可以成为借鉴。希望‘双休日不执法’别再成为执法者理所当然的回答,违法行为在双休日也必须无处可逃。”这则短评,由于抓住了执法部门“有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这一关键,揭示出了“是否为人民服务”这一本质,又进一步点明了如何正确处理执法和休息的矛盾,可谓是切中肯綮,使新闻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直达受众的内心。倘若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那就会枝蔓横生,主次不分,新闻的力量也就无从谈起。
  
  理性思维——增强新闻的说服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意思是说,写议论文要如同劈柴一样,顺着纹理下斧头,就能事半功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电视短评的“理”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论点正确、鲜明、符合情理,赖以支撑论点的新闻事实充分、可靠:第二层含义是指围绕论点所进行的推理和论证合乎逻辑、严密周详;第三层含义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通过增强权威性提升说服力。电视短评由于篇幅所限,更需要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以理服人。每到夏收,各级政府就呼吁农户勿焚烧秸秆,但收效甚微。2009年夏收前,常熟市政府又专门出台秸秆还田的鼓励政策,不料秸秆焚烧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因焚烧秸秆连续发生伤亡事故。《今日传播》在播发了事故消息后,又配发了短评《禁烧秸秆,还需利用秸秆》,分析了焚烧秸秆屡禁不止的原因:“短短的两三天里,因为焚烧秸秆,已经有农户伤亡,我市的空气质量也出现明显下降,真让人心痛。在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焚烧秸秆为何屡禁不止?目前在农村,由于燃气的普及,农户不再需要储存大量的秸秆作为燃料,再加上耕作方式的改变,田间夏收产生的秸秆会直接影响水稻的栽插。另外,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积极为秸秆的利用寻找出路,如集中焚烧发电、生产沼气等,但总体上秸秆的消耗量不大,秸秆无处可去,焚烧就成了很多农户的首选。虽然今年我市出台鼓励政策,对秸秆还田的农户,市财政每亩补贴25元,但农户处理一亩秸秆的成本远高于25元,因此积极性并不高。”这篇短评通过分析秸秆出路不畅和补贴力度不够这两个因素,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呈现在受众面前,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论点:“禁止秸秆焚烧,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加快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和循环利用新技术,让秸秆有出路、出效益。”评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受众的思维进入理性的轨道,这则短评,通过概括性的寥寥几句,就摆明了事实、讲清了道理,容易让各方接受。
  
  饱含情感——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晓之以理还需动之以情。所谓“文贵情真”,人类最复杂的东西就是情感,最具有个性特色的、最能打动人的也是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评论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抒写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感情,以自己的心灵之火点燃他人的心灵之火,从而让受众与自己产生心理共鸣。运用比较有心灵震撼力和人情味的感情诉求,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传播技巧,传播者的真情不仅可以使传播富有感染力,而且可以消除受众对传播者的隔阂,达到心灵的沟通。常熟有个热心的残疾老人,名叫钱敖保,前些年,他通过个体经营有所积蓄后,拖着病残的躯体,到处奔波,帮助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但是最近几年,钱敖保身患重病,已是家徒四壁,即使这样,当东南亚海啸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钱敖保仍然慷慨解囊。《今日传播》以《昔日助困模范如今身陷困境》报道此事后,配发了一篇饱含深情的短评《钱敖保,让我们一起帮助你》,其中有这样几句:“而今,当钱敖保遭遇困境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伸出双手,让老钱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呢?让我们共同来帮助钱敖保,因为正是钱敖保的无私奉献,激励我们加入到献爱心的行列之中;让我们共同来帮助钱敖保,因为只有让好人得到好报。普通百姓才会感受到社会的阳光。请钱敖保不要拒绝大家的帮助,因为只有涌现出更多钱敖保式的人物,爱心的接力棒才能传承下去,也只有这样,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才会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社会心理学认为,感染可以整合一群人,使之成为一个临时群体,采取一致的行动。可见,通过诉诸情感,增强短评的感染力,能够对强化舆论引导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有直观的声画因素,在电视短评中加人情感因素,较之其他媒体,感染力更强,效果更加显著。
  著名报人储瑞耕曾为《河北青年报》题词“评论是报纸的灵魂、版面的眼睛、舆情的响箭、社会的良心”,精辟地阐释了评论的重要作用。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的实践表明,新闻短评完全可以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闪亮的眼睛。透过这双“评论之眼”,人们能够触摸到媒体的灵魂,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从而在舆论引导的方向上形成合力。
  
  编校:赵亮
其他文献
目的老年性聋患者的言语辨别率下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交流能力,助听器对老年性聋的听力损失有补偿作用,助听器验配的理想目标是达到在舒适佩戴下的最大言语识别率,不同听
目的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自身免疫性星形胶质细胞病,其发病是抗体及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等共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