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授、轻亲身体验的获得。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要求高中的地理教育应是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应该是和谐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下“引领、合作、关怀”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己动手、动脑,与同学密切合作、探究、交流、延伸,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尝试通过整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一模式适应了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改革传统教学,引领和谐课堂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如能引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成效的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
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活动上,即使在教师引领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的引领为辅助;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问题开始,或通过分析资料提出假设,进行推导与实验以解决问题;或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性以解决问题。
指导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和谐”,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学生通过探讨、答疑,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现自身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在互助性学习小组或团队中的合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合作伙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师“导”生“演”,构建和谐课堂
伴随着和谐的教学,也出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导演”“演员”,学生只是忠实的“观众”。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课堂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和谐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地理课外活动,在切身体验中取得收获。例如:通过学校平面图的绘制,不仅帮助学生运用地图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绘图的技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物、淡水养殖等地理实体;制作地理小模型,举办地理墙报、地理小报,组织地理活动兴趣小组;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潜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总之,“引领、合作、关怀”教学模式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能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
改革传统教学,引领和谐课堂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如能引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成效的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
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在教学活动上,即使在教师引领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要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的引领为辅助;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问题开始,或通过分析资料提出假设,进行推导与实验以解决问题;或通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性以解决问题。
指导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间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和谐”,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一节完整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其教学过程总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良好的开场白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紧接着,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寻找和讨论新课的知识点,运用地图剖析难点,排除疑点,强化重点,巧妙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网络。同时使用多种语言技巧,营造宽松、和谐、探讨、竞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向知识的广深处质疑、解疑。并且联系实际运用新知识,解答相关的地理问题。最后,反馈教学效果,强化训练,扼要结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规定的45分钟时间内,学生通过探讨、答疑,获取知识,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现自身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心理素质。
在互助性学习小组或团队中的合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合作伙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师“导”生“演”,构建和谐课堂
伴随着和谐的教学,也出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导演”“演员”,学生只是忠实的“观众”。教师机械地讲授,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课堂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课堂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和谐课堂
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地理课外活动,在切身体验中取得收获。例如:通过学校平面图的绘制,不仅帮助学生运用地图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及绘图的技能。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植物、淡水养殖等地理实体;制作地理小模型,举办地理墙报、地理小报,组织地理活动兴趣小组;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同时提高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潜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
总之,“引领、合作、关怀”教学模式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探究,能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