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梳理与探究之“子贡篇”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录
  授课班级: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班
  授课教师:石艺霞
  授课时间:2020年4月10日第3节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教学背景
  上学期已经开展《论语》整本书阅读,学习并实践了“梳理与探究”的方法,进行了“《论语》整本书阅读·人物系列之一”——对子路的梳理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子贡的梳理和探究,可谓顺势而为,学生对探究子贡兴趣盎然,对文本比较熟悉,对梳理和探究的方法有所体验。
  二、教学准备
  1.跟之前做子路的梳理和探究不同,这个学期因为疫情的影响,只能网络授课。虽然课堂上每个学生的状况不如线下授课容易把控,但是学生在进行梳理探究过程中查阅搜集资料却更加便捷,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和社交软件的优势。
  2.已经从《论语》中梳理出子贡的38则内容,与学生一起疏通文字,理解内容。
  3.课前一天布置作业:我们学习了关于子贡的38则内容,你印象中子贡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今天请大家自选一个角度,对这38则内容进行梳理(比如:问的角度,答的角度,老师、学生或他人的角度,或者从一则或几则……),请讲明你所选的角度以及你通过梳理所得到的结论(子贡是个怎样的人)?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梳理和探究的阅读方法,研读《论语》,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并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受到精神上的滋养。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一句话,如果对内容进行“梳理”和“探究”,那么就可以使其中隐含的一些特点凸显出来。
  那么“梳理”和“探究”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同学们还记得吗?是的,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统计、排序、列表等方法进行梳理,然后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理、判断,从而最终得出结论。这是我们以前实践过的。
  大家看,我们的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个单元“《论语》选读”就是按照主题来对《论语》进行梳理然后选编的。而以人物为线索进行梳理探究也是对《论语》的一种读法。上学期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读了子路,读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大男孩,并且还看到了弟子身后那个伟大的圣人。这次呢,我们仍然是用这样的方式——以人物为线索来读《论语》,来探究子贡。
  我们来看一下,子贡复姓端木,名赐。他是孔门十哲之一。他在《论语》当中出现了38次,仅次于子路。从而可见子贡在孔门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说,孔子这个班级里子路是大班长,那么子贡就是副班长,颜回就是学习委员吧。
  我们首先就将这38则关于子贡的内容梳理出来(展示)。我们已经在前期完成了对这38则内容字词的疏通。在这个基础之上,昨天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各自选择一个角度对这38则内容进行梳理,并且得到一个“你眼中的子贡”。
  同学们作业做得非常认真。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梳理时所选的角度比较趋同。我在当中挑选出了三份比较特别的,他们所选的角度跟其他很多同学不一样。现在就请这三位同学依次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是如何进行梳理的,并且得到了一个他眼中怎样的子贡。
  我们先请谢泽林同学。
  谢:
  我研究的是《颜渊第十二》中的第7则,是子贡向孔子询问行政的要领。孔子说行政有三个基石:足食,足兵,民信。那么这三个基石本身就有三个层次。按照先后的顺序,首先是足食,因为民以食为天啊。其次是足兵,以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然后要教化百姓懂道理,要讲诚信。这时候子贡问,如果一定要去掉一个,去掉什么?就是说如果发生了特殊的情况,我们先去掉什么?孔子回答说,去除军队。那么军队就是最外围的层次。可是接下来子贡追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是去掉什么呢?孔子这时候说:去掉粮食,因为民无信不立,绝对不能去掉民信。那么可以看到粮食就是第二个层次,民信就是最核心的那一个层次了。这三个层次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人们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足兵基于足食,足食基于民信,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连信用都没有了,那么粮食和军队都只是祸乱的工具。就像安史之乱,唐朝鼎盛,粮富兵足,可是民不信,最终这场祸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子贡在这次问政中层层剥离,问出了为政最核心的部分,那就是民信。立足于诚信才有了一切。信,就如同大厦的基石。只有将基石牢牢打下,才会有足食,才会有足兵,就算是死,也要将这份信守住。在这次问政当中所获得的教益,子贡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一直奉行这个教益,成就了流芳百世的“端木遗风”。这就是我眼中坚守诚信的子贡。谢谢老师!
  师:谢谢泽林!这一份作业,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是挺惊喜的!很特别,他是聚焦在这一则上,然后放大它,然后发现了其中内在的逻辑层次。这个环节可以把它总结为:在一则之中找层次。然后,读出了什么?他读出了孔子对于为政的三个基石的看法,其中的轻重缓急一清二楚。并且他还看出来子贡因此而受益,体现在他为政、经商、做人等等各个方面。这个梳理完成得非常棒!
  好,现在我们就请下一位,梁琬昕同学上台。
  梁:
  老师好!这是我的思维导图。在《论语》中与子贡有关的篇章中,我挑选出的是由子贡发问的篇章,来探究我眼中的子贡。我首先根据他问问题的类型分了三类,分别是“询问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询问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询问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我重点挑出了中间的这类:询问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的相关内容。这几则内容是有一个相同之处的,在这里我看见的是一个求实务实的子贡。他向孔子主动询问了如何称作君子,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可称作“士”,如何实行仁德,和能夠终生奉行的原则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子贡在问老师如何为人做事的具体方法。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追求的并不是一些无法达到的高目标,他追求的是个人的成功,他追求的是自身的进步,他关注的是德行上的修养,他关心社会的公共事务,他也思考人生的道理。这些方面都是很现实的问题,所以通过对子贡主动提问的这些篇章的梳理,在他询问具体的为人做事的方法这一类别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求实务实而又实实在在的子贡,谢谢!   师:
  谢谢琬昕!琬昕的每次作业都显出她的思维非常完整,非常全面。从她这个表格可以看得出来,非常的详尽,可以说是条分缕析。她从大处着眼,从多则材料里边找到联系,找到共性。而且,也没有放过小的逻辑,在13.20这一则里面,关于“士”她又分出了一、二、三等。当然了,她运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可以把它总结一下就是:多则之间找共性。而她读出了什么呢?她读出了子贡都关注一些什么内容,她是立足于这个点把这几则材料联系起来的。子贡在关注什么呢?子贡没有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关注的是这个社会,关注人生,而且他还把这些事情这些道理落地。琬昕在其中看出了他的积极,他的求实上进,他力求将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各个角色都扮演到最好,是吧?所谓“圣贤以用世为心”,他希望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这是琬昕通过“多则之间找共性”这样的一种梳理办法得到的她眼中的子贡。非常棒!
  好,现在有请下一位,卢绮娴同学。
  卢:
  老师好,(网络有点延迟,声音效果受影响)大家看一下这两则《论语》(这个表述不妥)。这两则都是在讲同一个人——叔孙武叔在诋毁孔子。首先看第一则,这里他说“子贡贤于仲尼”,这时他的语气比较弱,而子贡的反驳也比较委婉和客气,子贡只是在嘲讽叔孙武叔说他水平低,“不亦宜乎”,这不是正常的吗?接下来看第二则,叔孙武叔是直接在诋毁孔子,这时候子贡就受不了了。先从语言上看,第一则中子贡是把孔子(的好)比作“宗庙之美”,而第二则子贡把孔子比作日月,这里的比喻是更上一层的,和日月相比,你叔孙武叔就是不自量力了吧。这个也可以看出子贡的态度是比之前更加强硬了。这两个材料都是说子贡在极力维护自己的老师。那么从这里就可以总结出子贡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善于辞令。你看,他把对方嘲讽了一番,还用了比喻。然后第二点就可以说子贡是十分佩服孔子的,特别是当老师受到诽谤的时候,他站出来为老师说话。而且对方是鲁国的大夫,是很有权势的一个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子贡的第三点,他不畏权贵地去维护老师的名誉。以上说的都是子贡在言语方面维护老师的尊严,然后看下面这则文字:“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意思是说,孔子得以名扬于天下的原因是由于子贡在辅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得名声更加显著吧。子贡在孔子死后仍然在宣扬儒学,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子贡不仅在言语上维护老师,而且在行动上也做到了。可以说对于儒学的传播,子贡是功不可没的。谢谢!
  师:
  好的,谢谢绮娴!她的特点也很鲜明大家看到没?她选取了其中的两则来进行对比。这两则都是叔孙武叔在诋毁仲尼。然后子贡义不容辞地站出来,为他老师的名誉作辩护,作反驳。找了同一个话题的这样两则来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这个角度非常好!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把它选了出来。绮娴是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来读,那么读出了子贡什么样的特点呢?她读出了子贡对老师的维护以及对老师的道的传扬。甚至于她还引用了司马迁《史记》里的这句话来证明学生对老师的道的这种传承,得势而益彰。子贡哪怕是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而且,子贡不仅仅是批评叔孙武叔,在孔子去世的时候,鲁哀公来哀悼,做出很哀痛的样子,子贡毫不客气地当面指责。哪怕你是国君,我也对你不客气,说他“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所以可见子贡立场是非常坚定的。所以虽然说世人有时候很淺薄很庸俗,但子贡不仅坚持了自己的立场,维护老师的尊严,而且还传扬了文化文明。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绮娴的角度找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以上三位同学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办法进行了梳理。泽林在一则当中找出层次,琬昕是从多则之中找出共性,绮娴是在同一个话题当中找异同——都分别看到了自己眼中的子贡。事实上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自己的梳理,看到了子贡的特点,比如说善思、善问、善学等等。对于这38则内容呢,老师也做了一个梳理。
  我是从老师孔子的角度来梳理的,就是在这38则当中有8则是孔子明确地评价了子贡的。所以我就把这8则拎了出来,既然是评价呢,就有褒有贬,那么我就又在这个基础上给这8则做了一个分类:表扬和批评(展示)。一看到这个表,大家有一个什么印象啊?请在这个留言区写下你看到这个表的第一印象?
  (讨论区:批评好多啊!批评多于表扬。子贡有很多问题。孔子很严苛。)
  师:
  怎么批评这么多呀!表扬才两则呀!是的,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梳理就可以得到一些认识,对不对?原来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不是很高,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老师对子贡的要求很高,或者说期望值很高,期望达不到的时候就会批评啊。现在老师和父母是不是都是这样啊?
  我们把表扬和批评的内容分类之后呢,我们还可以继续沿着这条大道探究下去的。比如说,我们把批评的话来梳理一下,可以看老师都批评了子贡哪些方面呀?他是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理政吗?都不是。所以往下走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孔子的眼睛看到子贡的特点。而且我们还可以探究出老师的评价标准,我们还可以对这个标准进行探究和评价。但是我今天想探究的问题还不在那条大道上,我的问题在哪里呢?我在前面梳理出了8则,但大家看我分类后的表格里边,是不是少了一则啊?还有这么一则,5.4这一则我没放进去,为什么?我放不进去了啊,因为这一则我不知道孔子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则:
  子贡问:老师,我怎么样啊?孔子说:你是一个器。子贡追着问:什么器啊?老师说:你是瑚琏。
  我们同学说这个不就应该放到表扬里面吗?这个瑚琏多好呀!祭器呀,祭祀用的礼器。可是它让我想到另外一则,2.12,孔子说:君子不器。结合起来看,孔子说端木赐是一种器,那不就是说端木赐不是君子吗?所以,同学们这里我需要你们的帮忙了,孔子说子贡是瑚琏,到底赞扬还是批评呀?大家看这个矛盾出现了,不能放过,沿着矛盾探究下去,说不定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基于这个内容,我梳理出了子贡一生的业绩表,放在这里供大家来参考。   现在,大家按小组分别进入你们的微信群展开讨论,然后在“金山文档”里面把组内讨论结果呈现出来。
  (生分组在微信群中打字讨论,同时通过屏幕呈现出对话框。)
  师:我看到大家基本都有结论了。
  第二组的学生结论展示:“子贡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孔子对此表示赞同,但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子贡更多的期望和鼓励。”
  师:所以第二组的同学认为孔子是表扬的态度。只是孔子同时也对他表达了更多的期望,也就是说:希望你从一个“器”走向“君子”的境界,希望他继续钻研!这是第二组的观点。
  好,第一组也有结论了:
  孔子称赞子贡治国方面的才能,但是仍对他处事方面有更大的期望。
  (就是认为他处事方面还不够君子,是不是啊?)再有,希望他不要拘泥于一个角度,要多角度思考。(刚刚我在你们讨论的时候也看到有人说,不能只做一个方面的人才,要做多个方面的人才,要做通才,是吧?)这是第一组同学的看法。
  可我们刚刚看到子贡的这个业绩表,子贡他还真是比较全面的呀。
  第三组同学展示:虽然孔子说君子不器,又说子贡是瑚琏之器,有点说这个子贡不是君子的味道。但是在这里把子贡比作瑚琏之器,是说子贡才智出众,堪当大任,说明孔子对子贡是有很大的期望的,所以我们认为主要是表扬。
  师:同学们都是说到了两个方面,都认为子贡的确是有才的,但是呢,在其他方面还有更高的期待,是吧?
  第四组:首先肯定了子贡的治国之才,是肯定,是表扬。(不过你们这组只有观点,没有阐述。)
  第五组展示:瑚琏是和祭祀相关的仪器,祭祀是国家安定富强的象征,因此孔子是在夸他是一个治国安邦之才。
  师:这个器皿它装的是黍稷,装的是粮食,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人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孔子这是在肯定、赞扬子贡。确实,回头来看这个业绩表,这些业绩亮晃晃地摆在这里,怎么叫人不喜欢呢?但是,我们在理解这两方面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忽略掉那个“君子不器”了。
  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瑚琏是器中贵重而华贵的,它在宗庙中盛黍稷,说明它非常尊贵。孔子用它来比喻子贡,说明它和子贡之间有相似性,这个相似性在哪里呢?就是“有用”,子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非常尊贵而且非常有用的人。这个是可以肯定的,单从下面这张业绩表就可以确定这一点。所以,这句评价首先是表扬。对吧?但是呢,还有“君子不器”,我们怎么样来进行联系和理解?孔子在说“君子不器”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是什么?他想表达的是:君子不可以单单做一个器具,不能够单单只有“器用”,君子一定要有良心,要有正义感,有道德,有理想,有独立的人格,有正确的是非价值判断。甚至于说,他不仅仅止于做一个“器”,而且他还要对这个社会对人类的公平正义要有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他不仅仅是一个庶民,他还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村民,一个市民,一个国民,一个公民。他也可以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为外力所胁迫,坚持正义。我们在此前就了解过孔子的思想了,知道他是怎么看待人,看待人生的价值的,所以他在这个地方讲“君子不器”的时候,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但是回过来,他是不是在5.4里边说子贡不是那样的君子呢?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就是子贡到底有没有刚刚我说的那些君子的特点?
  前面那三位同学的梳理结果,大家还记得吧?我们可以从他们梳理的结果中看到,子贡问政问仁问友问士问君子,他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他问老师“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老师也告诉他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老师也告诉他“贫而乐,富而好礼”。你有钱了,你还是要讲礼。你还要“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我们从那38则里面所看到的。还包括子贡的乐善好施,从子贡的追求以及他对老师名誉的维护,对老师的道的传扬上来看——子贡,难道不是君子吗?
  所以,孔子在5.4中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只是在赞扬子贡作为器,他已经做到了极致。所以在很多世俗人的眼里,比如那个叔孙武叔,他就认为子贡已经超过孔子了。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子贡已经做到极致了。那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批評子贡在德行上有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把这两则结合起来看的话,应该是两不相害。老师说你的成绩好,并没有否定你的品德对不对?
  当然,我们同学讨论的时候说孔子是给子贡提供了一个奋斗的方向,当然,我觉得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也就是说可能他在评价子贡这个瑚琏的时候,他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给他指出这个方向,对吧。
  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就比较清晰了?可以把它放到了“表扬”这一栏里面,在天平的一侧加了一点分量对吧?
  今天我们在这个梳理与探究的小路上前行,发现了美景。所以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问,抓住它深究下去,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最后来做一个小结。
  当我们把关于子贡的38则内容从《论语》中抽离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一级分类。当我们完成作业把这些内容分成善思、善学、善问等方面时我们就完成了二级分类。接下来,我们又通过这些言行,看到了子贡的能力和品德,我们就开始比较、推理和判断了,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当然了,他也有缺点“扬人之恶”,是不是?毕竟人无完人。
  以上整个过程,从一级分类到二级分类再到比较推理判断,我们又走了一遍我们熟悉的那条梳理——探究之路。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我”眼中的子贡:瑚琏之器真君子,得势益彰贤门徒。
  鲍鹏山先生在《天纵圣贤》里有这样一段话,说子贡在孔子死后守冢六年,之后离开,而他的行踪也在历史上成了空白,他去了哪儿呢?
  子贡去了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语》留了下来,孔子的思想留了下来,成为我们的瑰宝。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读《论语》整本书,沉潜于经典,学会梳理与思考,读出发现与思考。
  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评]
  这节课符合了我对线上语文教学精品课例的期待,无论是学生发展追求还是课堂生态呈现。
  《论语》是人教版选修教材的单元内容之一,通常会遭遇泛泛地“选”用若干语段“修”读一遍的教学命运,这样的蜻蜓点水,无论对教师、对学生还是对教材,都是遗憾。而石艺霞老师的这节课,启迪我们如何避免这三方遗憾。
  这节课的设计,集中定标于语文新课标倡导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新课标强调的“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开展,而另两项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也合力推动。学生必须“阅读与鉴赏”了,才能做到“梳理与探究”,学生以连麦发言、以微信群讨论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学生全场思维在场,探究在场,交流在场,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推进与总结。教师提供方法,学生主力发展,达成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还示范了线上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走向深度探究。教师抛出“瑚琏是对子贡的批评还是赞扬”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既要懂“瑚琏”的文化内涵,又要懂“子贡”的性格本质,还要揣摩孔子的立场态度。这个环节充分借助了线上工具,学生线上群聊开展讨论,学生在线编辑文档,教师即时刷新收集表,小组讨论的结果即时呈现,教学及时推进。环节紧凑,流程顺畅,没有浪费一枪一弹。
  切口小而深,思路清晰,形式新颖,线上语文教学正是需要如此“小清新”。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教研室]
其他文献
有一种东西叫爱,它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尾。   ——题记    看着黑板上的中考倒计时,才知道与老师相处的日子正在减少。  回想昨天,一切是如此清晰而又如此模糊。老师的关爱还历历在目,长大了,也知道感恩了。  班主任的谆谆教诲,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语文老师的奉献让我铭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数学老师让我看到了数字迷宫的奥秘,几何图形的美;英语老师使我知道了外国语言的奥秘,让我了解世界
摘 要 在初中語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教什么”的把握各有侧重。教师多采用“课文分析式”“习题串珠式”“依体定教式”等思路和方法,来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些思路和方法各有利弊,而用“整合聚焦式”的思维,可以通览教材文本与教材助学系统,并将教学内容进行聚焦。  关键词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习题串珠;依体定教;整合聚焦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学校的学科组同课异构活动,参与活动的有六位教师
边爬楼梯,边弹钢琴    一边是电梯,一边是楼梯,大部分人会选择乘电梯。怎样可以让人自动走楼梯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有人发挥创意,想出在楼梯上装上钢琴声音,让爬楼梯变得就像在演奏音乐一样,相当有意思。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工作人员敲敲打打,在楼梯上装上像钢琴的音阶,并且安装线路。人一踏阶梯,竟然就会发出声音,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超过66%的人发现了这个新鲜事,开始自动走楼梯。有人拍
美国一只名为“追赶者”的边境牧羊犬堪称是目前世界上最聪明的狗,它已学会了1022个英语单词,远远超出了普通小狗所能掌握的单词量,创下了狗识记单词量新记录。这只牧羊犬也因此被称作是狗中的“爱因斯坦”。  在“追赶者”还很小的时候,主人南卡罗来纳州伍弗德学院心理学家的教授约翰·皮里就对它进行训练,现在,它已学会1022个物体的名称,其中大多数是球、填充动物玩具、飞盘等。它能够在接到指令后把这些玩具叼出
这是一个豪迈的生命,在人类追求的世界里,它毫不起眼,它渐渐地向人类证明自己的存在。  它顽强的斗志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能形容它的,只有两个词语:豪迈、不羁。它就是姜戎笔下的狼。  它,不畏惧死亡,为了生存,为了希望,它们能够与同伴很好地合作,战胜一切扑面而来的困难,它是英雄的,是智慧的。是的,在那片草原上,它就是王者,谁能与其争锋?  以前的我以为狼只是愚昧无知的野兽,凭借着自己的一点点优势捕食
美甲奥运会    You must know the Olympic Games, but have you heard of “Olympic Games of fake nails”? Some days ago, 354 top manicurists(美甲师)from 24 countries gathered in London to take part in the Nailympic
话题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孩子们的欢笑。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
授课时间:2014年9月4日下午第四节  【启动模式:朗读与议论】  师:拿到教材,大家有没有发现书薄薄的,但很好看?先看封面,左上角是什么?  生(齐):编钟。  师:对,战国编钟。音乐,穿过几千年悠悠传来,涤荡我们的心灵。再看封面下面部分,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的是以后要学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再打开课本的目录,我们以后的大概十个星期时间要学习这样的几个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
摘 要 李华平教授《范进中举》的教学示范课高屋建瓴,抓住课文中的有效资源,组织学生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了“复述故事”“概括情节”“分析形象”“探究选材”等一系列训练活动,有效实现了提升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范进中举》;训练活动;教学实录点评  谢谢李华平先生为我们奉献了《范进中举》这么精彩的课例。   判断一个课例的优劣得失,关键看什么?看课文的运用。凡是比较差的课,都是
特纳的童年,充斥着各种悲惨的回忆。   他到3岁才学会说话。就在家人为这个孩子能说话而感到欣喜时,一场灾祸发生了。特纳在横穿马路时被车撞飞,虽然最后他被确诊为轻微脑震荡,缝了几针就没事了。但是麻疹、水痘、肺炎、湿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等各种疾病随后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随形。  这些虽然不致命,但要一个孩子整天同病魔作斗争,惨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纳还清楚地记得自己10岁那年面瘫的事。他本准备刷完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