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李涉曾有诗云:“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此刻的我正悠闲地坐在写字台前,伴着轻柔的音乐,再次翻阅郑学志老师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半年前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次拿到《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用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被班级琐事搞得头晕脑胀的我几近于黔驴技穷,十来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累积居然无法应对我的那帮“匪仔”。甭说偷懒了,每天早到晚归,此刻都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生出什么事来。
求助于《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实在是无奈之下的无奈之举。
第一眼看到一个小标题——“累,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出于好奇,便首先翻到了这一页。郑老师说:“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累不是教育发展的真正目的,犹如科技一样,越发达应该给人带来的方便越多;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感觉到累,感觉到体力透支和心力交瘁,那一定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恨不得把心都挖出来给学生,关爱学生,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精益求精地备课上课,从学习到起居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带着这个困惑,我开始反思这么多年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一幕幕交往在脑海里不断浮现,虽然爱他们出于自己本能的善良,虽然爱他们从未贪求什么,但真的无求吗?自己的这种关爱真的是他们所需的吗?如果一个教师所做的和家长无异,那需要教师做什么?这样想时,不觉冷汗涔涔,在自己一味地对他们好时,不也同样希望他们能够听话懂事吗?看似无求的关爱其实只是一个幌子,我的内心是渴望他们被自己降服的,这种降服的手段就是“爱”的筹码。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反倒冷静了一些。我认真思考自己班级工作的缺失,给学生读感人的亲情故事励志文章,陪学生看积极上进的影片,学生病了前去探望,学生有困难全班一起想办法,这些都没有错,那么到底少了什么,错在哪呢?
制度?是的,是制度!
说来惭愧,当班主任十来年,从没有建立过一套详细的制度体系,或者不客气地说压根就没有制度。这一直是自己的软肋,但从未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溜西瓜”皮似的处理问题惯了,便不以为然起来。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急得四处求方:“怎么办?怎么处理?怎么解决?”
“我认为用制度管人,比用体力管人要简单轻松得多。”“详细的班规是学生行动的操作指南,你的班规越具体,学生操作起来就越有依据。”真正体会到郑学志老师这些话的精妙内涵,是在离开我的“匪仔”们去外校支教的时候。
三年的支教生涯,也就意味着我要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和又一群孩子们共同度过。吸取之前的教训,我咬牙也要学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不会,怎么办?
郑学志老师在书中说:“真正好用的详细的班规,一般来源于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班主任的引导。二是寻找可以借鉴的依据。三是积极发动每个学生都撰写一份班规。联系自己以前看到的魏书生老师的班规制定,结合肖盛怀老师平时对我的指点,利用班会我先让学生自行制定班级制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我统一收集大家的意见,再一条一条地在班内宣布,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班规。
有一天,收到管理宿舍老师的一个便条:
张老师:
你好!
昨晚熄灯之时,528宿舍(你班的)小晨和晓荣因游戏币一事(他们星期天下午来了后去游戏厅玩游戏)大打出手,前些天半夜12点多玩象棋我已经处理过一次,可他们小事不断,大事出现,不长记性,你处理一下吧!
李
2012年11月2日
我把两位学生叫来先问明情况,然后问同学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按照100班班规纪律第九条:发现有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写3000字反思,向对方道歉,并为班里做十件好事。(贾博德负责)” 其实,我当时都觉得学生们拟出来的班规有些不靠谱,但孩子们竟然就吃这一套。两位学生没有说什么,按章办事,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时我才领悟郑学志老师的那段话:“制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约束人、限制人,而是指导你怎么做,告诉你如何在有限的许可范围内,尽量地发挥你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当你把遵守制度变成习惯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生活都那么井然有序。因此,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构建一个学生能够自主操作的制度体系。”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我开始真正去改变自己,也渐渐地在工作中明白了自己如此疲惫不堪的原因,庆幸的是这些都在郑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病因”及“诊疗方法”:“很多班主任说累,我觉得累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管理的理念不好,一切都只能够依靠班主任个人来做事,而不是根据制度来做事。一旦你进入了制度管理阶段,我相信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能够轻松下来。”当我安静地坐在办公室读书、备课,写工作随笔,批改学生作业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烦乱,我的心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幸福就在不远处,只是自己还没有抓住。
在制度治班的同时,我牢记郑学志老师说的一句话:“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班级,学生怎么可能有共同的归属感呢?”但至于真有什么作用,当时我并不清楚。
班级布置、教室美化,每周一诗,每周一歌,每周2-3篇的师生共写随笔,半月一次的电影,师生共庆中秋,集体生日,朗诵会,爱心饺子,两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秋游活动等等,我只是在做,所不同的是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值得的。每一个同学都想集体所想,急大家所急,牢记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幸福别人就是幸福自己”的班级精神,一种从未见过但却真实感受到的融洽和谐幸福的氛围始终洋溢在大家周围。
我终于明白了郑学志老师的教育智慧之所在:“班级文化是一种让学生有共同心灵归属感的精神牵挂,是我们班主任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黏合剂,它常常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思想氛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然会懂得使用班级文化,增强孩子们热爱这个班级,喜欢这个班级,并以生活在这个班级为自豪的思想感情。”
我惊喜地发现,我不再抱怨,不再忙乱,也可以“偷懒”了。
王阳明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实未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经过一步一步实践,我终于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班级工作终于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再次拿起郑学志老师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拨动着自己的心弦,久违的幸福在心海上缓缓流淌:我终于也学会了“偷懒”!
(作者单位:孝义市六中集团八中校区 山西吕梁 032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第一次拿到《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用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被班级琐事搞得头晕脑胀的我几近于黔驴技穷,十来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累积居然无法应对我的那帮“匪仔”。甭说偷懒了,每天早到晚归,此刻都不知道他们下一秒会生出什么事来。
求助于《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实在是无奈之下的无奈之举。
第一眼看到一个小标题——“累,一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出于好奇,便首先翻到了这一页。郑老师说:“我一直坚定地认为,累不是教育发展的真正目的,犹如科技一样,越发达应该给人带来的方便越多;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感觉到累,感觉到体力透支和心力交瘁,那一定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做错了。”恨不得把心都挖出来给学生,关爱学生,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精益求精地备课上课,从学习到起居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带着这个困惑,我开始反思这么多年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一幕幕交往在脑海里不断浮现,虽然爱他们出于自己本能的善良,虽然爱他们从未贪求什么,但真的无求吗?自己的这种关爱真的是他们所需的吗?如果一个教师所做的和家长无异,那需要教师做什么?这样想时,不觉冷汗涔涔,在自己一味地对他们好时,不也同样希望他们能够听话懂事吗?看似无求的关爱其实只是一个幌子,我的内心是渴望他们被自己降服的,这种降服的手段就是“爱”的筹码。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反倒冷静了一些。我认真思考自己班级工作的缺失,给学生读感人的亲情故事励志文章,陪学生看积极上进的影片,学生病了前去探望,学生有困难全班一起想办法,这些都没有错,那么到底少了什么,错在哪呢?
制度?是的,是制度!
说来惭愧,当班主任十来年,从没有建立过一套详细的制度体系,或者不客气地说压根就没有制度。这一直是自己的软肋,但从未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溜西瓜”皮似的处理问题惯了,便不以为然起来。可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急得四处求方:“怎么办?怎么处理?怎么解决?”
“我认为用制度管人,比用体力管人要简单轻松得多。”“详细的班规是学生行动的操作指南,你的班规越具体,学生操作起来就越有依据。”真正体会到郑学志老师这些话的精妙内涵,是在离开我的“匪仔”们去外校支教的时候。
三年的支教生涯,也就意味着我要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和又一群孩子们共同度过。吸取之前的教训,我咬牙也要学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不会,怎么办?
郑学志老师在书中说:“真正好用的详细的班规,一般来源于下面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班主任的引导。二是寻找可以借鉴的依据。三是积极发动每个学生都撰写一份班规。联系自己以前看到的魏书生老师的班规制定,结合肖盛怀老师平时对我的指点,利用班会我先让学生自行制定班级制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我统一收集大家的意见,再一条一条地在班内宣布,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班规。
有一天,收到管理宿舍老师的一个便条:
张老师:
你好!
昨晚熄灯之时,528宿舍(你班的)小晨和晓荣因游戏币一事(他们星期天下午来了后去游戏厅玩游戏)大打出手,前些天半夜12点多玩象棋我已经处理过一次,可他们小事不断,大事出现,不长记性,你处理一下吧!
李
2012年11月2日
我把两位学生叫来先问明情况,然后问同学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按照100班班规纪律第九条:发现有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写3000字反思,向对方道歉,并为班里做十件好事。(贾博德负责)” 其实,我当时都觉得学生们拟出来的班规有些不靠谱,但孩子们竟然就吃这一套。两位学生没有说什么,按章办事,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这时我才领悟郑学志老师的那段话:“制度最大的好处并不是约束人、限制人,而是指导你怎么做,告诉你如何在有限的许可范围内,尽量地发挥你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当你把遵守制度变成习惯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生活都那么井然有序。因此,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构建一个学生能够自主操作的制度体系。”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我开始真正去改变自己,也渐渐地在工作中明白了自己如此疲惫不堪的原因,庆幸的是这些都在郑老师的书中找到了“病因”及“诊疗方法”:“很多班主任说累,我觉得累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管理的理念不好,一切都只能够依靠班主任个人来做事,而不是根据制度来做事。一旦你进入了制度管理阶段,我相信我们每个班主任都能够轻松下来。”当我安静地坐在办公室读书、备课,写工作随笔,批改学生作业时,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烦乱,我的心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幸福就在不远处,只是自己还没有抓住。
在制度治班的同时,我牢记郑学志老师说的一句话:“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没有灵魂的班级,学生怎么可能有共同的归属感呢?”但至于真有什么作用,当时我并不清楚。
班级布置、教室美化,每周一诗,每周一歌,每周2-3篇的师生共写随笔,半月一次的电影,师生共庆中秋,集体生日,朗诵会,爱心饺子,两月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秋游活动等等,我只是在做,所不同的是每一次看到孩子们快乐的笑脸,我就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值得的。每一个同学都想集体所想,急大家所急,牢记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幸福别人就是幸福自己”的班级精神,一种从未见过但却真实感受到的融洽和谐幸福的氛围始终洋溢在大家周围。
我终于明白了郑学志老师的教育智慧之所在:“班级文化是一种让学生有共同心灵归属感的精神牵挂,是我们班主任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黏合剂,它常常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思想氛围,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然会懂得使用班级文化,增强孩子们热爱这个班级,喜欢这个班级,并以生活在这个班级为自豪的思想感情。”
我惊喜地发现,我不再抱怨,不再忙乱,也可以“偷懒”了。
王阳明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实未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经过一步一步实践,我终于由“山穷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的班级工作终于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再次拿起郑学志老师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拨动着自己的心弦,久违的幸福在心海上缓缓流淌:我终于也学会了“偷懒”!
(作者单位:孝义市六中集团八中校区 山西吕梁 032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