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镜术中肾盂高压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88-02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上尿路结石最为多见,随着饮食习惯及气候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1]。输尿管结石的常见治疗方法有保守观察、药物排石治疗、体外碎石、手术治疗等,自上世纪60年代输尿管镜问世以来,输尿管镜术已成为输尿管结石的常规治疗方法,并被证实对上尿路结石处理是有效和安全的[2]。但临床上发现输尿管镜术后出现肾功能受损等并发症,其发生原因及与肾盂压力的关系研究较少。
  我科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因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在我科行输尿管镜治疗的患者,术中结合尿动力学检查,研究肾盂压力对肾功能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患者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男17例,女18例,左侧结石16例,右侧19例。上段结石22例,中段13例。
  2.研究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输尿管镜治疗,术前检查患者肾功能情况,术中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术后复查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将患者以术中肾盂压力大于生理压力(≥30mmHg)超过10min为界,分为高压组和低压组,比较不同压力下肾功能变化。
  3.统计分析
  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包,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 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4.结果
  手术前肌酐平均67.91±24.07μmol/L,术后平均78.97±21.19μmol/L,两者比较t=2.080,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高压组肌酐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13.59±5.68μmol/L,低压组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9.22±6.72μmol/L、两者比较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低压组手术前尿NAG平均6.91±3.72U/L,术后1d尿NAG平均8.32±4.84U/L,两者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压组手术前尿NAG平均5.22±2.64U/L,术后1d尿NAG平均14.32±3.47U/L,两者比较P=0.00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高压组与低压组相比,手术前、后尿NA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输尿管镜术中,为保持术野清晰需要进行高压灌注,使得肾盂返流产生,引发肾、输尿管超微病理结构改变,进而影响肾功能。本组患者选取了血肌酐及尿NAG作为监测肾功能的指标,手术后肌酐增加较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高压组与低压组相比,肌酐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肾功能损害较为敏感的指标[2-3],本组患者研究发现,低压组手术前尿NAG与术后1天尿NAG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高压组与低压组相比,手术前、后尿NA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结石、肿瘤等因素造成上尿路梗阻时,早期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率过滤增加,尿液生成增多,但因尿液流出通道受阻,在肾盂及梗阻以上输尿管内积聚,造成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肾盂内压增高。随着梗阻的持续及肾盂内压力的持续增高,肾血流量在数小时后恢复正常。肾盂内压持续的增高进一步导致肾血流量下降,尿液产生减少。肾脏血流量在18小时后降为正常的1/2左右,肾小球滤过率随肾血流量的减少而降低,滤如集合系统内的尿量开始减少。此后肾脏的自我保护机制开启,肾盂返流出现,肾盂内压开始下降,最终会维持在一个正常高值。在此过程中,肾盂压力的变化趋势为由低逐步增高,并达到肾盂返流的极限压力,此后在返流的作用下肾盂压力下降,并最终维持在正常值内,但此过程会引起输尿管扩张及肾积水,并导致肾脏出现集合系统内尿路上皮剥脱,肾单位破坏等病理学变化。因此我们推测,造成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可能为输尿管镜术中肾盂高压灌注引起。Schwalb DM[4]等对输尿管镜术中高压灌注的研究同时也证明了这一现象;同时,他在研究中发现,肾盂压力达到330mmHg(439cmH2O)时,集合系统出现自发性破裂。输尿管镜碎石术中肾盂高压造成肾单位损害,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肾功能的一过性损伤,体现在肌酐及尿NAG的变化。本组患者手术前后肌酐及尿NAG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因此,术中应合理监测肾盂压力,控制肾盂压力在安全范围,能有效的减少肾盂高压的发生,进而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Porpiglia F,Destefanis P,Fiori C,et a1.Effectiveness of nifedipine and deflazacort in the management of distal ureter stones[J].Urology,2000,56:579—583.
  [2] Lisowska-Myjak B.Serum and urinary biomarkers of acute kidney injury.Blood urification,2010,29(4):357-365.
  [3] Rosner MH.Urinary bio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renal injury.Adv Clin Chem,2009,49(1):73-97.
  [4] Negrete Pulido O,Gutierrez Aceves J. Management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J ] . J Endourol,2009,23(10) : 1757-1762.
  作者簡介:
  袁荫田,男,1957年6月出生,寿光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比较四个不同产地肋柱花药材中獐芽菜苦苷的含量,为临床药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獐芽菜苦苷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肋柱花药材中獐芽菜苦苷的含量相差悬殊,从高到低依次为锡林浩特市乌珠穆沁旗>赤峰市赛罕林场>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通辽市扎旗罕山自然保护区;结论:不同产地的肋柱花药材中獐芽菜苦苷的含量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肋柱花;獐芽菜苦苷;HPLC色谱法  【中图
【摘 要】目的:探析矽肺(Pulmonary patients)患者肺部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分析,并分析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我国在八五期间统计的40例矽肺(Pulmonary patients)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患者统计治疗的先后顺序,把他们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三种药物联合(汉防己甲素、汉甲和克矽平、柠檬酸铝)治疗,对对照组患者给予汉防己甲素 + 羟基磷酸哌喹治疗,观察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