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所学相关理论,归纳教师经验,观摩课堂教学,对“课前”及“课中”进行了“课后”反思,即课前需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课中更是需要厚积薄发,课后潜心反思并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關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反思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备课,如同武器、工具,只有将它打磨得圆润锋利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长袖善舞,挥洒自如”。记得刚站上讲台不久的我,尽管知道要让课堂高效就得“有备而来”的道理,却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无奈,课后的反思总陷入“欲往何处觅雅驯”的自我质疑与困恼。经过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前辈们传授的优秀方法与有效指点,再经过多次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感觉,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收获颇丰。下面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经验对“课前”及“课中”进行“课后”反思。
一、瞻前还得顾后
在听“评课”时常常会听到诸如“做到了根据年段、学段、单元设立目标”之类的评语,尽管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及目标都很明确,但如何将它们细化并且串联起来,诸多教师常缺少应有的“纵观全局”的意识。
在执教《长城》时,笔者对此深有体会。《长城》一课语言干净丰满,学生很喜欢。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突发奇想,让学生照着挂图,结合课文内容为长城编撰一篇导游词,学生兴致高昂,完成的效果很好。正当笔者对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以这么教学以巩固学生知识而感到窃喜时,无意翻到“园地”,发现本单元的习作正是为我国的“世界遗产”写一篇导游词,而且要求具体详实,条理明确。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只盯着课文本身,尽管平时已有从“大局”出发的意识,每个单元也要引导学生对“导语”进行学习,从而进行整体感知,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做到在备一篇课文时将本单元的课文都结合起来,更不用提会结合“本学段”“本年段”量体裁衣般地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了。自己做得不够细致周全,又从何谈“融会贯通”呢?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常面临一个问题:“浮”在文本上,“沉”不下去,即教案设计没问题,教学流程一步没落,师生互动很和谐,教学目标全完成,还得往哪儿“沉”?
随着教学经验渐长,终于知道症结所在——没激情,不深入。什么是激情?它不一定是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能担当起连接课文情感与学生体验的纽带。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和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与独特的感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年教师虽不若老教师那般信手拈来,老道熟练,但课前无一不怀着真诚与亲切,或幽默或激昂地与学生沟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如有一次笔者由于没有事先安排预习,便读了《猫》给学生听,谁知读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异口同声地说:“听你读觉得这只猫更可爱了。”
三、厚积方能薄发
听某名师教学《咏雪》,很浅显的一首小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口水话”的诗歌教学要“动用”四年级的学生——实在太大材小用了。可细听之后,才感慨:这么一堂课不仅是在教四年级的学生,恐怕连在座的包括笔者在内的千余名教师都是受益匪浅的,不仅是佩服同为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那种旁征博引的知识底蕴让我们叹为观止。
苏轼曾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教学中提倡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时候青年教师总是埋怨学生的课外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过狭隘,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不知道读什么,所以教师的推荐就显得必不可少。如果还能够说说里面有趣的情节或段落,除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及兴趣之外,也能促进学生对“学识型”教师的追随与跟进。教育所倡导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大概正是如此——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储备,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细预设重生成
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沉淀的学科。每个教师都希望通过语文课给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很灵活,理想的课堂教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一个支点,让学生自己“开枝散叶”。但这不代表备课时可以囫囵吞枣,反而更应该细腻全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老师写的一篇怀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亲和恬淡,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先生是多么的温暖真挚。在总结课文里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时,笔者的板书预设的是“平易近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有类似的感悟,却由于很少接触这个成语而用了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所学的“亲切和蔼”。笔者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认同并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还有一个成语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能掌握并理解了。常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就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了肯定与认可,他们从而才能产生自信。
五、有的方能放矢
“世界上没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们的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备学生”也就成为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与磨砺。
初登讲台,青年教师常急躁又迫切地希望将所有知识都“灌”给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顾此失彼,学生常常不得其法,不知所云。叶圣陶先生说:“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老教师点拨:“每一篇课文大可只设立一个知识点重点突破即可。”潜心下来反复品味论证,果真事半功倍。
正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现在的孩子尽管对历史略有耳闻,但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如先从“崛起”入手:希望“崛起”想必当时就是课文中所言的“中华不振”了。接着让学生自行寻找“中华不振”的表现,再引入相关资料,深刻体会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将这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撰写的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开,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圆润,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也从抽象变得具体,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修行,虽然不必聪颖过人,但要用心对待;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厚积薄发;不必墨守陈规,但要有的放矢。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挖掘细微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生成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關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反思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备课,如同武器、工具,只有将它打磨得圆润锋利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长袖善舞,挥洒自如”。记得刚站上讲台不久的我,尽管知道要让课堂高效就得“有备而来”的道理,却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无奈,课后的反思总陷入“欲往何处觅雅驯”的自我质疑与困恼。经过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前辈们传授的优秀方法与有效指点,再经过多次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感觉,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收获颇丰。下面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经验对“课前”及“课中”进行“课后”反思。
一、瞻前还得顾后
在听“评课”时常常会听到诸如“做到了根据年段、学段、单元设立目标”之类的评语,尽管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及目标都很明确,但如何将它们细化并且串联起来,诸多教师常缺少应有的“纵观全局”的意识。
在执教《长城》时,笔者对此深有体会。《长城》一课语言干净丰满,学生很喜欢。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突发奇想,让学生照着挂图,结合课文内容为长城编撰一篇导游词,学生兴致高昂,完成的效果很好。正当笔者对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以这么教学以巩固学生知识而感到窃喜时,无意翻到“园地”,发现本单元的习作正是为我国的“世界遗产”写一篇导游词,而且要求具体详实,条理明确。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只盯着课文本身,尽管平时已有从“大局”出发的意识,每个单元也要引导学生对“导语”进行学习,从而进行整体感知,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做到在备一篇课文时将本单元的课文都结合起来,更不用提会结合“本学段”“本年段”量体裁衣般地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了。自己做得不够细致周全,又从何谈“融会贯通”呢?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常面临一个问题:“浮”在文本上,“沉”不下去,即教案设计没问题,教学流程一步没落,师生互动很和谐,教学目标全完成,还得往哪儿“沉”?
随着教学经验渐长,终于知道症结所在——没激情,不深入。什么是激情?它不一定是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能担当起连接课文情感与学生体验的纽带。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和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与独特的感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年教师虽不若老教师那般信手拈来,老道熟练,但课前无一不怀着真诚与亲切,或幽默或激昂地与学生沟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如有一次笔者由于没有事先安排预习,便读了《猫》给学生听,谁知读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异口同声地说:“听你读觉得这只猫更可爱了。”
三、厚积方能薄发
听某名师教学《咏雪》,很浅显的一首小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口水话”的诗歌教学要“动用”四年级的学生——实在太大材小用了。可细听之后,才感慨:这么一堂课不仅是在教四年级的学生,恐怕连在座的包括笔者在内的千余名教师都是受益匪浅的,不仅是佩服同为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那种旁征博引的知识底蕴让我们叹为观止。
苏轼曾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教学中提倡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时候青年教师总是埋怨学生的课外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过狭隘,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不知道读什么,所以教师的推荐就显得必不可少。如果还能够说说里面有趣的情节或段落,除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及兴趣之外,也能促进学生对“学识型”教师的追随与跟进。教育所倡导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大概正是如此——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储备,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细预设重生成
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沉淀的学科。每个教师都希望通过语文课给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很灵活,理想的课堂教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一个支点,让学生自己“开枝散叶”。但这不代表备课时可以囫囵吞枣,反而更应该细腻全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老师写的一篇怀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亲和恬淡,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先生是多么的温暖真挚。在总结课文里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时,笔者的板书预设的是“平易近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有类似的感悟,却由于很少接触这个成语而用了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所学的“亲切和蔼”。笔者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认同并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还有一个成语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能掌握并理解了。常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就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了肯定与认可,他们从而才能产生自信。
五、有的方能放矢
“世界上没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们的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备学生”也就成为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与磨砺。
初登讲台,青年教师常急躁又迫切地希望将所有知识都“灌”给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顾此失彼,学生常常不得其法,不知所云。叶圣陶先生说:“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老教师点拨:“每一篇课文大可只设立一个知识点重点突破即可。”潜心下来反复品味论证,果真事半功倍。
正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现在的孩子尽管对历史略有耳闻,但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如先从“崛起”入手:希望“崛起”想必当时就是课文中所言的“中华不振”了。接着让学生自行寻找“中华不振”的表现,再引入相关资料,深刻体会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将这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撰写的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开,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圆润,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也从抽象变得具体,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修行,虽然不必聪颖过人,但要用心对待;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厚积薄发;不必墨守陈规,但要有的放矢。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挖掘细微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生成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