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有的能放矢

来源 :教育界·综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yuzh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所学相关理论,归纳教师经验,观摩课堂教学,对“课前”及“课中”进行了“课后”反思,即课前需要有纵观全局的意识,课中更是需要厚积薄发,课后潜心反思并有的放矢不断提高。
  【關键词】小学语文;案例;教学反思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学。备课,如同武器、工具,只有将它打磨得圆润锋利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长袖善舞,挥洒自如”。记得刚站上讲台不久的我,尽管知道要让课堂高效就得“有备而来”的道理,却常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无奈,课后的反思总陷入“欲往何处觅雅驯”的自我质疑与困恼。经过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前辈们传授的优秀方法与有效指点,再经过多次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感觉,在教育教学各方面都收获颇丰。下面结合相关理论及教学经验对“课前”及“课中”进行“课后”反思。
  一、瞻前还得顾后
  在听“评课”时常常会听到诸如“做到了根据年段、学段、单元设立目标”之类的评语,尽管课标对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任务及目标都很明确,但如何将它们细化并且串联起来,诸多教师常缺少应有的“纵观全局”的意识。
  在执教《长城》时,笔者对此深有体会。《长城》一课语言干净丰满,学生很喜欢。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突发奇想,让学生照着挂图,结合课文内容为长城编撰一篇导游词,学生兴致高昂,完成的效果很好。正当笔者对本单元的课文都可以这么教学以巩固学生知识而感到窃喜时,无意翻到“园地”,发现本单元的习作正是为我国的“世界遗产”写一篇导游词,而且要求具体详实,条理明确。因此,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只盯着课文本身,尽管平时已有从“大局”出发的意识,每个单元也要引导学生对“导语”进行学习,从而进行整体感知,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做到在备一篇课文时将本单元的课文都结合起来,更不用提会结合“本学段”“本年段”量体裁衣般地设定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了。自己做得不够细致周全,又从何谈“融会贯通”呢?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常面临一个问题:“浮”在文本上,“沉”不下去,即教案设计没问题,教学流程一步没落,师生互动很和谐,教学目标全完成,还得往哪儿“沉”?
  随着教学经验渐长,终于知道症结所在——没激情,不深入。什么是激情?它不一定是强烈的、具有爆发力的情感,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能担当起连接课文情感与学生体验的纽带。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和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与独特的感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年教师虽不若老教师那般信手拈来,老道熟练,但课前无一不怀着真诚与亲切,或幽默或激昂地与学生沟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如有一次笔者由于没有事先安排预习,便读了《猫》给学生听,谁知读后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异口同声地说:“听你读觉得这只猫更可爱了。”
  三、厚积方能薄发
  听某名师教学《咏雪》,很浅显的一首小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口水话”的诗歌教学要“动用”四年级的学生——实在太大材小用了。可细听之后,才感慨:这么一堂课不仅是在教四年级的学生,恐怕连在座的包括笔者在内的千余名教师都是受益匪浅的,不仅是佩服同为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那种旁征博引的知识底蕴让我们叹为观止。
  苏轼曾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教学中提倡把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作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时候青年教师总是埋怨学生的课外书读得太少,知识面太过狭隘,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读,而是不知道读什么,所以教师的推荐就显得必不可少。如果还能够说说里面有趣的情节或段落,除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及兴趣之外,也能促进学生对“学识型”教师的追随与跟进。教育所倡导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大概正是如此——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储备,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细预设重生成
  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沉淀的学科。每个教师都希望通过语文课给学生受用一生的知识,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很灵活,理想的课堂教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给一个支点,让学生自己“开枝散叶”。但这不代表备课时可以囫囵吞枣,反而更应该细腻全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老师写的一篇怀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字里行间亲和恬淡,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先生是多么的温暖真挚。在总结课文里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时,笔者的板书预设的是“平易近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有类似的感悟,却由于很少接触这个成语而用了三年级下册《画杨桃》一文中所学的“亲切和蔼”。笔者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认同并书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他们还有一个成语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能掌握并理解了。常说“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就是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得到了肯定与认可,他们从而才能产生自信。
  五、有的方能放矢
  “世界上没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们的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备学生”也就成为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与磨砺。
  初登讲台,青年教师常急躁又迫切地希望将所有知识都“灌”给学生,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顾此失彼,学生常常不得其法,不知所云。叶圣陶先生说:“我也曾经朦胧地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老教师点拨:“每一篇课文大可只设立一个知识点重点突破即可。”潜心下来反复品味论证,果真事半功倍。
  正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现在的孩子尽管对历史略有耳闻,但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如先从“崛起”入手:希望“崛起”想必当时就是课文中所言的“中华不振”了。接着让学生自行寻找“中华不振”的表现,再引入相关资料,深刻体会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为中华之崛起。将这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撰写的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开,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圆润,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也从抽象变得具体,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修行,虽然不必聪颖过人,但要用心对待;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厚积薄发;不必墨守陈规,但要有的放矢。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善于挖掘细微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生成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1964年,18岁的周国彪踏上了去古巴哈瓦那大学留学的飞机。临行前的一个月,他和其他几十名从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一起,在北京接受培训。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告诉他们,国家急需外交方面的外语人才,希望他们早日学成回国。  1968年,文革浩劫。服从分配,周国彪站在了一七一中学的讲台上,这一站,就是38年。不是最初的梦想,却成为最终的热爱。38年,他始终坚守在这条时代和历史为他选择的路上。在这
【摘要】根据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一种符合现代初中生心理的阅读方式运用而生,即“生态阅读”。生态阅读教学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运用有效的阅读手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情感体验,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捕获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引导学生切实感受阅读的和谐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阅读;实践探究  【基金项目】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南宁市教师网络研修主题拓展延伸上林县初中语文工作坊生态
【摘要】高考涉及的解析几何题型较多、难度较大,其中,定值问题在高考中时常出现,对学生分析及思维灵活性的要求较高。为使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重点题型,掌握不同定值问题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本文对解析几何中定值问题类型进行汇总,围绕具体例题讲解对应题型的解题思路,希望为学生解答类似问题带来良好启发,使其能够快速突破解题难点。  【关键词】高考;解析几何;重点题型;定值问题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解析几何的定值问
【摘要】物型化学是初中化学教育理念的延展,“文化”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人,那么“物化”则可理解为以物化人。物型化学就是通过物我合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证精神。文章论述了物型化学的几个明显特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实景在场的生本体验以及精彩纷呈的小组汇报。  【关键词】以物化人;物型化学;核心素养;静悄悄革命  一、化学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化学学习长期在“去情境”的场所,相对
【摘要】文章依据多年的职高班主任工作实践,从明确目标、全员参与、观察沟通、坚持标准、关爱学生、理解尊重等方面着手,对班集体建设的有效策略做出了详细分析,希望能为相关老师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进而塑造一个欢快愉悦、积极向上的中职班集体。  【关键词】职高班主任;和谐;集体  名师魏书生曾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写道:“我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我总觉得,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
最近,有幸聆听了薛法根老师的一节阅读课《爱如茉莉》,他那睿智幽默的谈吐、清新淳朴而又不失厚重的教学风格,再次让我如沐春风。课的结尾处,仍是进行读写训练,摘录如下:  师:当然生活中的爱不完全是像茉莉那样平常,在你心目中,“爱”如什么呢?把它写成一句话。  (板书: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视)  (指名读)  生1:爱如一杯甘甜的美酒,让人唇齿留香,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形象、直观,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融入历史学习中,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搭建平台;其次,应恰当、分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吃透教材;最后,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只有不断地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走进历史;感悟历
【摘要】良好情境的创设是渲染音乐课堂氛围、点燃学生音乐热情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情境创设的艺术,使生活、故事、童谣、游戏等成为音乐情境创设的素材之源,并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提升情境教学的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良好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渲染音乐,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点燃其热情,使其自觉地走进音乐、亲
2007年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被派到美国维斯康新州学习。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观察、听课、与各科教师交流,收获颇丰。  1.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美国教师把每个学生看成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速度的个体,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发展速度来获得知识。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就由他来布局谋篇;有的学生擅长书写,就由他来执笔;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就由他来找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幼儿园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建构区投放了“多米诺骨牌”供幼儿游戏,在幼儿游戏时发现幼儿对于建构“多米诺骨牌”的成功或失败存在很多不同的心理与表现,这些表现体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本文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指导等方面来解读幼儿游戏时的多种心理活动与表现。  【关键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