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笨妈,真名何君,62岁,15岁开始当工人,45岁参加考试,并拿到大专文凭;49岁开始学写作,被当作“文坛新人”受关注;57岁考上了研究生进修班,同时学会了上网;60岁学会了游泳;从55岁开始,独行天下……
1999年,也就是笨妈55岁的时候,她开始独行天下,第一轮从甘肃经新疆、青海、西藏到云南,行经8个省94个市,行程28000公里,历时456天。第二轮,2003年起,沿东南海岸线环行;第三轮,于2005年3月出发,从中俄边境走到中缅边境。至此,笨妈已行程60000公里,差不多游遍了祖国大地。当人们惊叹于行走中的笨妈的年龄时,她说:“周游天下开眼界,是没有年龄界限的,50岁可以,80岁也可以,甚至100岁都可以。”
努力笨妈:网络中的白发“新人类”
1944年,笨妈出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在她15岁时,父亲出了车祸,作为老大,她初中没有毕业就不得不退学去做小工,后来招工进了昆明发电厂做仪表工,这一干就是30多年。
笨妈只上过7年学,但是她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文凭,成为厂里最早的一位女技师,这让她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她的求学梦并没有完结,1989年,45岁的笨妈参加了成人高考,还获得了云南大学哲学系的大专文凭。毕业那天,笨妈悟出一个道理:原来生活不是不可以改变,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努力而已。
有了这样的心得体会,笨妈决定重新谋划自己的人生,尽管那时她已经48岁。1992年,笨妈办了提前退休的手续。退休后,笨妈把心思放在了写作上。凭着近50年的人生经历,再加上笨妈长期地看书学习,她的文章写得十分顺手。行文清丽而有韵味,很多报刊都发表过她的文章,她甚至一度被读者和评论家当作“文坛新人”来关注。
写着文章看着书,还能照顾着女儿,笨妈的心有些放宽了,就开始迅速发胖,体重一度达到了102公斤。不久后,女儿就出嫁了,跟很多空巢家庭的老人一样,笨妈的心被巨大的失落吞没,再也没有写文章的好心情了。为了排遣烦闷和寂寞,她想让丈夫陪她出去看看,但是丈夫退休前很忙,没有时间;退休后又觉得累,只愿意呆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指望不了工作,指望不了女儿,现在连丈夫也指望不上,笨妈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笨妈是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东西的,她决定用学习填充自己空虚失落的内心世界。2001年,笨妈在57岁时考上了研究生进修班。同年她还学会了上网并且给自己取了个特别的名字:“笨妈”。在网络上,笨妈和自己的“驴友”、同学惬意地聊天,搜集各种旅游和学习的信息,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网络世界里,已经满头白发的笨妈就像一条快乐的鱼儿,自在地遨游。
笨妈独行:想体验一下零下30℃是什么样
1999年10月,笨妈受朋友邀请去甘肃参加一个民间的绿色养生会议,她没有一点犹豫就独自上路了。而这次上路,对于笨妈来说,就像是一个新生活的里程碑,她从此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在会上,一个新疆朋友介绍说:“我们新疆冷的时候,会到零下30℃。”从小生活在昆明的笨妈,想象不出零下30℃是什么样子。为了看看零下30℃,笨妈就起程去了新疆,一直呆到过了春节。
1999年的冬天,乌鲁木齐降了五十年未遇的大雪。笨妈第一次见到了雾凇奇观。在漫天的冰雪里,笨妈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美丽!那么其他不同的地方应该还有不同的风景吧?自己一定要去到更多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不一样的风景,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呢!
笨妈开始独行天下,跟别的背包客不同,她不是完全步行,她也坐车。在笨妈看来,旅途是有苦趣更有乐趣的:她可以在凌晨两点半去赶开往漠河的火车;可以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等待着高原反应;还可以在江浙水乡的桥头以水当镜;更可以在海南的椰树底下乘凉……
笨妈会在宁夏,混进老太太秧歌队扭秧歌;会在洛阳的农贸市场,跟人分享当地的小烤饼;会在汕头的茶摊上,跟素不相识的人喝茶……笨妈觉得自己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了芸芸众生里。
笨妈对于旅途,就像婴儿一样好奇,而这种好奇牵引着她一直走下去。笨妈觉得:实际上自己每走一步,就是往回走一步,所以刚一出门,其实就已经是开始回归了。然后就觉得家也是路的延伸,家的空间因此变得异常的大。
2005年3月,笨妈再次出门了,这次她想去寻找中国版图最北端的北极村。刚走到村口,笨妈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抓住了:这个地方的干净和安详与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它显得那样的与世无争,笨妈始终不能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这个地方。还是村里两名妇女告诉了笨妈:北极村有一样好,就是“消停”。听到这个词,笨妈觉得全身为之一振,那一刻她才明白,原来她这么长久地走,就是为了寻找这种叫做“消停”的感觉,它包含了太多的意思:宽松、坦然、安宁……
老“家”新“巢”:天蓝地阔夕阳红
很多人问笨妈,一人出行,怕不怕危险。笨妈的答案很简单:“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就可以了。”曾经和家人都沟通不好的笨妈,到了路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张笑脸,一声招呼,就把很多原本不相识的人连接在一起。人心之间的沟通,有时候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笨妈在路上不时地感受到这一点。
2001年,笨妈在外行走一年以后,她的体重从102公斤降到了54公斤。“到了外面,很多东西都要抖落。”过去给笨妈负担的东西,在行走的过程中,笨妈都抖落掉了,剩下一个轻松的自己。那时的笨妈,抖落的不光是体重,还有心中的负担。
笨妈出门,家人都非常担心。在笨妈女儿的心中,笨妈是那种完全不具备驴友条件的人,但是居然走得那么开心那么顺利。女儿开始觉得妈妈很神奇,甚至用一种崇拜的心情重新看待自己的母亲。
丈夫杨富友这个时候也开始反思自己,觉得妻子以前过得很辛苦,应该出去散散心,只要笨妈觉得开心他就开心。丈夫让笨妈走到哪里都要告诉他,他还喜欢听她说外面的见闻和感受,他说笨妈去了就等于他去过了一样。这样,他们之间以前的矛盾,就慢慢地减少了,最后完全变成了丈夫对出门在外的妻子的牵挂,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了。
笨妈不带手机,但是每天早晚她都会打电话给老伴说说路上的新鲜事:“今天我们去了火山、热海。从早上出去,一直活动到现在才回来……”笨妈家里的墙上,挂着一份日历和一张中国地图。笨妈到了哪里,哪天打了电话,丈夫就在日历和地图上记下一笔。两三天不打电话,丈夫就开始担心,会不会出什么事了?
2004年9月,小女儿要做妈妈了。在路上的笨妈出人意料地提前结束了行程,为了女儿回到了家。“不在女儿身边,走在路上也不安心。”笨妈回到家里,第一眼就看见家里博古架上放的那盆凤尾草。这是上次她远行带回来的。拿回来时就三五片叶子,扔下也就忘了。现在这盆凤尾草长得特别茂盛,造型十分好看。就在看到那盆草的瞬间,笨妈心里一热,有些感动。丈夫说:“我总觉得是老太婆带回来的,就应该好好照料。”
因为妈妈回家了,女儿选择了在自己家坐月子,天知道,这个崭新的妈妈,她是多么喜欢啊。她每时每刻都想赖在妈妈身边,听她说一路上的见闻、听她说一路上发现的从前不曾明白的道理。
2005年3月,女儿身体恢复了,笨妈又在家人浓浓的牵挂中再次上路了,这一次她计划从中俄边境走到中缅边境。2005年10月,62岁的笨妈刚刚通过了对外汉语志愿者的考试,一系列的考核通过的话,笨妈2006年可能会前往泰国,成为一名援外的汉语教师。
笨妈说她没想到,她这么多年的行走,会让这个家变得这么美好,会让自己变得这么受欢迎。笨妈总结说:“老年人与其让儿女们常回家看看,还不如让自己常出去走走。这样,既减轻儿女们的负担,又开阔自己的视野。一家人各有各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