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钻研教材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基本功之一,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教材——文本。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丰富而精彩的内容无疑是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
准确把握文本信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有《天鹅的故事》一文,课文中写道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曾经听到一位老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它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什么?
生1: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综合学生的发言,最后老师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就不够正确,并没有把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住。但是回去查看了教师参考书,发现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这就使笔者对自己最初的判断产生了疑惑,难道是自己理解错了?笔者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表现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精神,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其它許多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老师参考教参,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而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没有顺学而导。试想,假如斯杰潘老人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原来为什么要猎杀天鹅?可见,他首先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退一步说,就算他从此成为了一个环保主义者,也是因为受天鹅的精神感召。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适当渗透文本背景
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里再以《江雪》教学片段为例。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生5:(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可将冰凿破呀!把冰凿开可以捕到许多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在看电视的时候还注意学习语文。同学们明白了吗?
看了这个教学案例,笔者认为这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妥。尽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但这种独特体验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就一味对其独特体验予以肯定,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在案例中,第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确非常有价值,教师如果对文本进行过深入解读,对柳宗元在创作这首诗作时的生活背景有一个了解的话,就应当顺着学生的问题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作者对话,进行理性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柳宗元,写此诗乃是借渔翁寒江独钓,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表达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才是文本的主导价值,是教师首先要把握的。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一篇课文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能总领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找准这样的切入点,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然而,师生在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个人经历、学习动机、理解能力、价值取向等产生不同的感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适当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而不要取而代之,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倘佯在语言之途》指出:“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抱着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的确如此,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就要抱着像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敏感和警觉。在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等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才会产生“悠然会心,细读奥妙难与君说”的体验。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认识到教师对于文本的充分挖掘非常重要。任何浮于表面的工作都只能得到肤浅认识,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并带领学生享受文本。挖掘有多深,理解也就有多深。有了对文本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
准确把握文本信息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有《天鹅的故事》一文,课文中写道斯杰潘老人“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用过”。曾经听到一位老师上课时,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他永远把猎枪挂在墙上?
生1:他是被天鹅的精神所感动。
生2:不仅天鹅有这样的举动,其它动物也有。
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想告诉什么?
生1: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生2:人有不如动物的地方。
生3:保护环境,动物就不会消失。
生4:爱惜动物,人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
(综合学生的发言,最后老师建议学生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笔者认为,这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就不够正确,并没有把文本信息准确把握住。但是回去查看了教师参考书,发现上面也强调了环保意识。这就使笔者对自己最初的判断产生了疑惑,难道是自己理解错了?笔者回过头来再认真推敲课文,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天鹅破冰的故事表现天鹅的勇敢、团结、齐心精神,而斯杰潘老人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才放下了猎枪。斯杰潘老人为什么连别的动物也不猎杀了?因为其它許多动物也有和天鹅一样的精神。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接触到了文本的实质内涵,但老师参考教参,强调了时髦的环保意识而没有强调精神感召的力量,没有顺学而导。试想,假如斯杰潘老人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原来为什么要猎杀天鹅?可见,他首先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退一步说,就算他从此成为了一个环保主义者,也是因为受天鹅的精神感召。因此,仅强调环保,而不强调精神感召是偏离文本内涵的。
适当渗透文本背景
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文章背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里再以《江雪》教学片段为例。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1:(一脸茫然)
生5:(突然站起来提问)老师,现在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可将冰凿破呀!把冰凿开可以捕到许多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到电视里介绍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捕鱼的。
师:你真不错,在看电视的时候还注意学习语文。同学们明白了吗?
看了这个教学案例,笔者认为这位教师的处理方法不妥。尽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但这种独特体验首先要建立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否就一味对其独特体验予以肯定,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在案例中,第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的确非常有价值,教师如果对文本进行过深入解读,对柳宗元在创作这首诗作时的生活背景有一个了解的话,就应当顺着学生的问题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和作者对话,进行理性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楚柳宗元,写此诗乃是借渔翁寒江独钓,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表达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才是文本的主导价值,是教师首先要把握的。
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在一篇课文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能总领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找准这样的切入点,再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能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然而,师生在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个人经历、学习动机、理解能力、价值取向等产生不同的感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适当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而不要取而代之,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在学生身上。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倘佯在语言之途》指出:“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抱着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警觉。”的确如此,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就要抱着像黛玉第一次进贾府时的那种敏感和警觉。在文章的文眼处、空白处、内涵处等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才会产生“悠然会心,细读奥妙难与君说”的体验。
从以上教学案例中,笔者认识到教师对于文本的充分挖掘非常重要。任何浮于表面的工作都只能得到肤浅认识,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文本并带领学生享受文本。挖掘有多深,理解也就有多深。有了对文本深刻的理解,才能使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