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见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小果:


  你好吗?经常失眠的我今天凌晨看到你还在微博上发动态,于是便留言说“小果还没睡啊”。后来想想,会不自觉说这句多余的话,是希望你看到之后能快快入眠,有个好梦——就像之前一次你告诉我,后来的确做了好梦一样。
  当然,我等了挺长一会儿,你没有回复,或许,已如我所愿了罢。
  清晨再醒来时,自己的心情一下子落到了谷底——我的手机终于彻底坏了(此前一周,手机一直会莫名自动重启,且一些软件无法正常使用)。是的,它趁我不备,自动复原至出厂设置,所有通讯录里的号码都没了,所有常用的软件也一个不剩,真是倒霉得很。总算平复了一下心情,却又花了很长时间,尽力弥补这突如其来的损失。当恢复微信之后,果不其然,包括昨日在内的之前所有信息,都踪迹皆无,剩下的都是些今日的消息了。而此中,我发现最早的一条是来自你的,凌晨一点三十三分,是写给我的一封信(幸好没被莫名删掉啊)。嗯,小果的来信,于我而言,在之前三年多的时光里,已然熟稔,故而再见,是温暖多于了惊喜。可忽然想起微博上的那条你的动态,是在与我写信之后发布的——我想,是不是因为这封给我的信的缘故,让这一夜的你睡得很少了。这却叫我忧愁了起来。
  是的,记得几天前跟小果说,最近关于你的消息一点都没有啊,不知道你过得好不好。想问,是因为心里有忧愁的。而今日有了你的消息,又与我写了信,应该高兴才是,可分明之下,却也会有那别的忧愁了。嗯,除了忧愁之外,还有便是对于自己这种矛盾心理的疑惑了。
  说起来,原本是想在小果生日那天,写封信与你为念的。可没写几行,终究是停下了笔——我发现自从你去了大学,不能相见,我写下的字字句句,都是回忆,回忆过往,以及过往的过往。彼时也在想,虽然你我的回忆丝丝缕缕,有好多好多,我甚至还记得前年十二月底的某日,你给了我那个独一无二的“午后之柚”,也记得去年五月底,你特意做了好喝的牛奶阿华田给我尝尝……可是啊,也不知从何时起,开始觉得如果于信中一再提及这些,就好像自从你毕业之后,我们就没有了交集,没有了话题一样。或许这样重复回忆,重复回忆,反而会显得有点遥远和生疏了罢——对此,我有种隐约而绵长的惶惑。唔,此刻想想,这也不算是甚么荒唐的想法,人在某些时候,总会有一些脱离真实而自以为趋向真实的想法——是这样的罢。
  然而,经历了今天的“手机浩劫”之后,我终于明白,美好的回忆是应该不断去溯回与溯游的。去寻找一番,看看在不在,也是幸福的。此前,我以为像手机这样凝结着科技的电子产品,是作为自己记忆的某种扩展而存在的,可以百分百地依赖,故而从来没有做备份的习惯;可谁会想到,将记忆一层一层放心地堆叠在手机里,竟然会于一瞬间荡然无存,连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再想想记在心里的人和事,虽然一直自诩将每一个与我有缘的人儿曾经的细微末节都放在心上,可终有一些不会惯着我的感情用事,而悄悄自行地折叠进时光的皱褶里,不再出现,不会随着我,一同慢慢变老了。

  许是巧合,许是灵犀,小果的这封来信,也载满了曾经的回忆。我想,小果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儿罢。念旧,念旧,还真不能平静,不好沉默,而要叨念的,反反复复地叨念,好像那曾经的画面,就会在这样真诚的召唤里再次出现似的。明知道不会了,但至少这一声声的叨念牵起了另一个人的共同的回忆,那末,我想,那曾经的画面,会有两个人一起想象,一起描画,一起拼接——在心里了,便真的回来了。
  小果“至死怀念2018年夏天”的点点滴滴,其实,又何尝不是我所怀念的呢?作为朋友,作为老师,我都在你们的青春里出现过,而同样地,我的这条漫漫而孤独的路,也有你们一程一程的相伴。虽然内心的这种孤独总无可避免(与生活中是否热闹无关),好像与任何人都不在同一个时空里,可是回忆啊,总在某一刻已将那些美好的人与事,作为与自己的分享,而就此送入心里,倒映在心底了。虽然那三年,我真没有好好看过与小果和大家在一起时的晨光与夕阳,没有好好将自己曾经的青葱岁月,与你们的重合在一起,不过,我总相信,某一刻,哪怕只是刹那,我曾爱上那晨光,爱上那夕阳,让少年的那个自己,悄悄地站在你們中间,欢呼咆哮,低吟浅唱。所以,当小果在信里把自己的回忆细细铺展的时分,我已然走了进去,在那一处处细小的角落里,见到了开得繁盛的花朵。那些花朵都是满载着感情的,快乐的,宁静的,连忧愁也是美好的。被回忆拂过的花朵,便如拂过我心一样,留下了一场温柔而轻盈的梦。我想,这便是回忆的幸福罢。无论等在前路上的是一扇门,抑或是一道墙,回首处,那个走来的自己,便也这么走来了。或许,这也是人生可以好好走下去的一个理由罢。
  2018年的那个夏天,小果与我说了“高三见”,嗯,我记得的。
  我想,2002年的那个夏天,或许,我也说了一句“高三见”——想着未来某一刻,我会想起那个我自己,也会想起有人也这么说过的罢。
  或许,就是此刻。
  回忆,永远值得回忆。你是,我是。
其他文献
李柏林  那年我大学毕业,辗转到一个陌生城市工作,首先跑去做了记者。  因为工作原因会有不同的饭局,有时觥筹交错,认识一些人,称兄道弟,还以为自己已经健谈到才一两个月就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大票的朋友。  八月的中旬下了一场暴雨。像这样的平原地带,只要一下大雨,城市就会被淹在水中,而我却是从来没经历过的。  我坐在窗前的地上,盘起长腿,一边听着窗外的雨,一边玩着手机。朋友圈一刷全是记者们拍的雨后的城市,
早先有一种说法,说情侣在一起不管多么如胶似漆甜甜蜜蜜,出去旅次游,回来后很大一票人会分手。后来随着人和人之间相处关系的变化,这种说法发展到同居——谈恋爱怎么都成,同居过一段时间,才知道能不能真正在一起,很多人就彻底死心决定分手。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在一个相对比较“正常”的距离里,不管关系多么近,也还是可以保持一些假象,而只有在一起彻底经历过一些事,才可以看到人的本质。这几天打开各种新闻媒体和
这是一位印度籍版画家来日本旅游时发生的事。她对我说:“明天要去銀座,所以想顺便搜寻附近美术馆或美术展的相关信息。”于是我替她找了许多地方,并考虑前往的各种可能路线。   当天,我带她参观的第一个展览就让她激动不已。负责导览的我当然非常开心,于是不假思索地对她说:“那我们接着去下一个展览吧。”她向我表示:“今天这样就好了,刚才的展览已经令我非常满足了,要是再看的话,我怕会忘记刚才参观时的感动。若不
夜间十二点钟左右,我登在青州城西门上:也没有鸡叫,也没有狗咬;西南方那些山,好像是睡在月光里;城内的屋宇,浸在月光里更看不见一星灯亮。   天上牛乳一般的月光,城下琴瑟一般的流水,中间的我,听水看月,我的肉體和精神都溶解在月光水声里。   月里水里都有我么?我不知道。   然而我里面却装满了水声和月光,月亮和流水也未必知道。   侧着耳朵听水,抬起头来看月,我心此时水一样的清,月一样的亮。
1  2016年秋天,清晨六点多,搭着最早一班地铁,我赶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天还未亮,我攥着热乎乎的鸡蛋灌饼,在寒风中紧盯着北影正门,开始在那里蹲点。  我热爱化妆,深入接触化妆后,萌生了在剧组当化妆师的梦想。了解到剧组不对外招聘,我打算采取迂回战术——用群演角色混进去,再想办法接触化妆。  看不到未来时,我留意到化妆贴吧里的广告。很多化妆学校用学生和明星的合影进行招生,承诺毕业包推荐剧组,学费高
《论语》是一部现代派或后現代派或未来派的小说,虽是两千几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后才有可能逐渐被人真正认识。   我背诵《论语》,是在五岁前后。那时还不到“五四”,陈独秀才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批孔”不过是萌芽。从此一别《论语》,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为什么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论语》又时兴。不过来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渐渐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
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特別的存在,说过的很多话,做过的很多事,以及脑海里闪过的很多奇思妙想都是独一无二的。  长大后接触到了互联网,看到了许多陌生人分享的故事和想法后,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素未谋面之人,曾经与我有过相同的经历。1  八岁之前一直觉得数字都是有颜色的,1是白色,2是红色,3是蓝色,4是黑色,5是黄色,6是灰色,7是天蓝色,8是紫色,9是浅绿色。  而数字和数字是能结婚
我先说一个!小时候的夏天,我总是用席子把自己卷起来,卷得特别紧,然后像毛毛虫一样很艰难地爬出来,然后再把自己卷起来。    来说说你们小时候不正常的爱好吧!  蘑菇吃蛋:把脸上的肉用橡皮筋扎起来……  金里兜夫人:太多我都数不过来了,玩头发用发尖各种戳脸疼才舒服,抠各种结痂特别是头上的抠到大的特别开心,喜欢闻自己的臭袜子和天拿水,都没改过来我妈也是操碎了心。  Yep.:对着电风扇唱歌  江南府尔
艾荀  说起来我比较没出息,一共也就出过一次国,去的是前男友工作的驻地古巴。  前男友的工作是某国企的古巴在地销售及售后,早出晚归。因为技术人员都不懂西语,所以就连修车这种时候他也得在。鉴于此,那半个月我只做了一件事:给他做饭。  房东家做饭的炉灶比较老旧,直接拧开关拧不出火,打火枪也坏了,需要划火柴。我又比较怕火柴,每次都需要房东帮我划火柴。  早饭比较好糊弄,煎个鸡蛋热一下面包就好了。比较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