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6世纪日本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自治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4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集村化运动在各地的进展,日本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自治性的村落共同体——“总村”.这一村落共同体区别于之前各历史阶段的村落,很多延续至近世乃至近代.其自治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各类租税的收取和缴纳由“总村”负责,即“地下请”;“总村”对村内百姓拥有一定的裁判权,即“自检断”;在与外部村落发生冲突时,“总村”通过武装斗争以及申诉等各类手段积极解决争端.这些自治活动显示,“总村”内部存在村落运行组织,但其主导权主要集中于代表上层百姓的“地侍”阶层.15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各地域政权利用村落共同体的自治推进统治,使得“总村”成为大名地方支配的基本单位.这一政策基本为之后的织丰统一政权以及德川幕府所继承,反映了日本中世向近世转型过程中断裂与连续并存的复杂面相.
其他文献
流域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功能发挥不受行政区划限制,这决定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要从流域整体出发统筹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风险涉及复杂、多元的风险
建立“统一事权、分级管理”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但从试点情况来看,管理体制与改革目标存在较大落差,无法满足国家公园试
环境权作为一种权利,不只是具有权利的一般属性,还具有作为环境权的独特属性.立足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迈进过程,它不只是一种“属于人”的权利,更是一种“为了人”的权利.
氯苯类化合物(CBs)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其相关的环境生态风险已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以对二氯苯(1,4-dichiorobenzene)为研究对象,运用平板菌落计数法、酶活性测定和PCR-DGGE
低保边缘群体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伴而生,是一个分界不甚清晰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特殊贫困群体.以青岛市崂山区低保边缘家庭为样本的调查发现,低保边缘群体虽然家庭人均收入
本论文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PHB)/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多种研究手段详细研究了石墨烯对复合材料中PHB的结晶形态、结晶行为及结晶结构等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长期以来,我国以行政手段为主导推进的自然保护地实践较多考虑各级行政权力之间的分工与协调,较少关注自然保护地相关利益主体如原住居民权利的确认、实施和保障.从整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