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职业教育文化课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针对当前职教领域文化课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观不清、内容缺乏职教特色、创新现代教学方法理念重视不够、核心素养培养无法落地等问题,以深度学习、混合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职业教育文化课混合式学习模式,并在上海市某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中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在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学中,以统领性(项目)任务为主题单元,以任务群和问题链为引领的混合式学习,能有效解决学习动力不足、核心素养不能有效生成等问题。
  关键词 核心素养;混合式学习;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4-0036-0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一端连接着学生,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科学素养、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专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的责任;一端连接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影响着我国能否在全球再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竞争优势。然而,目前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与专业课相互独立,彼此割裂,不能形成对职业生涯的长效支撑;未能与智慧教育生态有机融通,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有效破解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难题。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文化课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智能化时代需要的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的诉求。融合智能技术,以主题单元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对于破解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落地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依托上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文化课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项目,提出中职文化课教学的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并进行了应用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二、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观
  (一)对标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要求,职业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对标上述要求,职业教育文化课的培养目标应指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里的核心素养包括通用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两个部分。其中的通用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三个维度(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2]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包括积极进取、健康生活、社会责任、信息素养、创造力、科学知识及其运用等内容。职业核心素养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生涯发展三个维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它是指从事各种职业均需要的素养,具体体现为职业道德、岗位职责、问题解决能力、任务执行力、终身学习、生涯规划等[3]。
  (二)设计主题单元,重构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教育和职业双重属性,其教育性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性要求学习内容在后续职业生涯中“用得上”。因此,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内容应该由传统的脱离真实情境并以抽象的知识、技能点机械记忆和书面上的纸笔应用向以辅助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即职业教育文化课必须“重构”[4]。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职业与终身发展,采取主题单元的形式。所谓主题单元,不仅包括静态的学科知识,更包含着教学意图、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是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设计的有内在结构的学习单元。它是文化课与生活世界和未来职业世界的有机融合,既满足工作(真实生活)过程的逻辑,也兼顾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
  (三)借助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多媒体、数字孪生、数字镜像、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动态更新,打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同化、顺应由间接的抽象思维过渡为现实的直接呈现。其次,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共享平台等为教师自适应推送学习资源、及时交互、个性化的服务、精准指导、组织泛在化学习和多元评价提供了可能。
  三、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建构
  (一)理论依据
  1.深度学习理论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5]。深度学习的性质是教和学,而非自学;深度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设计的、具有整体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单元;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帮助学生初步经历典型的人类知识发现的过程,进而深刻理解人类认识的过程、方法和意義;深度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其具有创造未来的能力、品格与情怀,成为能够走向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具备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五个特征。
  2.混合式学习理论
  何克抗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它是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具备关注系统性、重在平衡与适度、具备操作性的特征。它既是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也是学习方式的混合。
  (二)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模式及其特征
  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它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依托信息化支持系统,在“学习任务”引领下开展学习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具有凸显职业教育特点,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文化课知识与专业内容一体化,重视核心素养各维度,即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生涯发展能力培养的特征。它具备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特征,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以统领性任务(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
  培养学生胜任智能化时代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核心素养,是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目标,也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根据深度学习理论,教学内容只有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呈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把学习单元设计成具有成果性、展示性的统领性任务,满足“高阶性、共享性、真实性和生产性”的要求。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避免“形式上的深度学习”、实质上的“传统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统领性任务的遴选源于真实的生活或职业情境。统领性任务(项目任务)进一步细分为系列学习任务(群)和问题链。学习任务(群)是通过对统领性任务按工作过程或者生活的逻辑进行细化后形成的。问题链是兼顾学生能力形成规律,对学习任务的进一步分解,是引领学习展开的具体支架,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学习从解决问题开始,在问题链的引领下,学习活动得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逐步展开,最终完成统领性任务,达成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目标。
  2.学习任务引领学习过程
  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任务(问题链)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任务(问题链)引领下,展开线上、线下等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例如,采取调查研究、线上线下小组合作交流、企划实践等方式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内化、形成学习方法,提升核心素养。教师是主导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教学进程的组织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例如,通过问题链引领学习的展开,通过认知工具、推送资源、动态调整学习支架等管理学习的进程,通过精准指导、教学组织、总结评价控制着学习的质量等。
  3.学评用一体化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学评用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信息孤岛的现象,使得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衔接,学习、评价、应用有机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是起点。通过课前学评,以学定教,实现教学的精益化,提升课堂效率。课中学习、评价、应用有机融合,逐级完成任务(群),学生借以内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核心素养。课后通过变式演练或者真实情境任务的完成,学以致用,达到能力拓展、核心素养提升。需要说明的是,该模式中的“评”,尤其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价值评价,因为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把知识学习与职业情境、人类生活结合起来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价值评判。这种价值评判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的自觉模仿。总之,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促使学生经历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能力形成的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
  四、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检验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文化课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在上海市某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教学中进行了试验研究。用于试验的教学内容是国规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中的第3章函数,共计12学时。教学实验过程如下:
  (一)教学设计
  1.统领性任务(主题单元)的设计
  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应体验、感受、探究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进而提高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观察、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以及对数学智慧的欣赏能力。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把本单元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设置为:通过基于真实职业情境的函数建模和应用过程,提升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观察、数据处理和数学建模、解模、释模的能力。关键能力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选择和使用高效信息化工具的能力,养成营销思维及成本意识。为实现上述数学核心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以该校校企合作企业“咖啡吧”为依托,以咖啡吧储备店长为对象,以咖啡营销策划方案的设计为单元主题,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市场调查(校园)咖啡吧选址影响因素”“试运行期,咖啡单价制定相关函数关系”“咖啡馆运营分析,策略制定”和“核算咖啡制作成本、利润最大化策略”四个任务。函数单元学习的统领性任务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2.智慧化教学环境及媒体技术
  本单元学习的智慧化教育环境包括智慧教学平台、专业学习软件以及互动通讯工具。具体包括学校智慧教学系统平台、Geogebra数学专业学习软件、互式电子白板系统、智能录播系统、IRS反馈补救系统等。此外,学校智慧教学系统还开发了系列外网接口、二维码等APP软件、微课视频等。该智能平台基于学习需要分析和学情分析技术,智能诊断学生的学情,把脉学习目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现状,精准确定学习的起点,为学生推送承载函数内容学习的项目任务(统领性学习任务)、任务群及问题链、学习任务完成的支撑资料等相关的个性化拓展资源与练习检测题;而IRS反馈补救系统等智能技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的精准指导。总之,学校已有的智慧教育环境,重构了学生中心的数学教学生态圈,能有效支撑核心素养导向混合式学习的实施。
  3.教学流程
  将深度学习的“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与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设计了如图3的函数单元教学流程(教学结构),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经验原型—学生经验—符号知识—人类知识—内在经验”的人类知识形成全过程,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建模、解模、释模”的数学素养以及营销思维策划的关键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本研究根据函数主题单元内容的设计,按照图3的函数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实施。受篇幅限制,本文仅以该主题单元的一个学习任务——“核算咖啡制作成本、利润最大化策略……”为例,介绍其具体的教学过程。
  1.课前线上(线下)自主开放学习
其他文献
针对地形变化较大、灌木多样等复杂林下主干提取效率低、精度不高等难点,该文提出一种复杂背景下林木点云精细提取方法。首先,进行地面点滤波并切片截取下层点云;然后,计算下层点云的法向量,提取法向量在Z轴的分量,循环剔除不满足条件的点;最后,循环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聚类(DBSCAN)算法进行点云分割,实现林下主干点提取。以香格里拉为研究区,选择2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基激光雷达样地点云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传统建模方式在古城复原过程中存在偏离历史原貌以及建模工作繁杂冗余等问题,为最大程度上复原古城历史原貌,该文基于多种来源数据的协同处理,对古城三维信息进行有效的挖掘、整理和数字化,分析古城建筑特征,从古城建筑群中抽象出建筑局部构件,采用CityEngine规则建模的方式,构建出古城构件规则模型库,通过对模型库中各构件的调用与拼接,实现大场景下的批量三维建模工作。该文以赣州古宋城为例,运用此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