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梳理了杨荫杭在《申报》副刊“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文章,探析杨荫杭的思想观点与其评论的风格。杨荫杭的评论体现了其忧国忧民、奋力疾呼、针砭时弊、评古论今、随写随刊、借法理以评时局以及题材广杂等特点。
【关键词】杨荫杭 评论特色 关注时局 针砭时弊
杨荫杭,字补塘,笔名老圃。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无锡书香门第,青年时考入北洋公学。他主持过《译书汇编》,创办了 《国民报》,曾在《时事新报》、《苏报》担任编辑,1920年在上海《申报》馆任副总编辑兼营律师事务,并主持《申报》增刊《常识》,兼为报刊撰文。杨荫杭作为《申报》的副总编辑和主笔,他在《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总的特点是:关注时局、针砭时弊、触事生感、随写随刊,涉及的题材甚为广泛,有一般性的常识,也有学术性的考证。笔者选取了1920年至1924年,杨荫杭在《常识》中发表的评论文章作为分析文本,因为这5年是杨荫杭发表评论最多的时期,也是最能代表其评论特色的时期。
一、关注国家存亡,心系百姓疾苦
杨荫杭渴望立宪治国,期望国泰民安,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从政为民的角度来看待纷繁复杂的国内甚至国际形势。在杨荫杭所有的时评言论当中,均透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杨荫杭的评论文章犀利地对当政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等进行批判,发表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比如《说时》一文,言辞犀利,将当时中国政府与五代割据时期的政治进行比较,甚至批判政府当局的无能无为更甚于黑暗的五代时期:“……又似五代时之分裂。北京政府,犹梁、唐、晋、汉、周之居于中原也;督军各有地盘,犹南唐、吴、越、汉、蜀、楚之各踞一方也。最可叹者,内讧不已,乃暗中乞助于外人,一如当时乞助于契丹。吾恐当时所失者不过燕云十六州,今之所失者,将子子孙孙为奴隶牛马,历万劫而不复。昔人论五代之乱,推原祸始,谓源于廉耻道丧。何古今如一辙也!”
杨荫杭对于军阀混战,拥兵自重,甚至军队数量的激增,导致百姓租税繁重,苦不堪言给予无情的抨击。如《养兵费与裁兵费》中写道,“今日中国兵额之多,为有史以来之罕见。而兵力之弱,亦为有史以来所罕见。然御外患则不足,而虐百姓则有余。财政亦然。财政部为全国军人之债户,财政厅为各省督军之账房,其情亦可怜矣。然财政部力行课税,犹自称威信,相关人员如狼似虎,犹足以食人……”杨荫杭立足于百姓,深谙百姓疾苦,以评论反映民生。
二、热爱中国文字,以汉字针砭时局
杨荫杭评论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先从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主要是从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从汉字的声旁、形旁、一笔一画中“管窥”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其《说国》中写道:“古‘国’字本作‘或’,从‘囗’,从‘一’,从‘戈’。‘一’者,地也,‘口’者一定之疆域,‘戈者’,以武力守之,不为外力所侵入也。此与近世国家学原理合。游牧无定之部落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口’也。无强制力之主权以对内对外,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戈’也。故国字不必外加囗,加囗则与其内之口重复,不啻一疆域之中更包独立之小疆域如今日之割据自主而主权不统一。且其中小疆域有戈自守而其外大疆域则无;以戈对内而不能以戈对外,不啻今日粤、桂、直、陕相攻而置外蒙于不顾也。”那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对“国”字的说文解字中,寥寥数语就刺到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他指出当时的学生喜欢以(玉换为民)字代国字,而他则以为“玉换为民”字不如“玉换为武”字,“盖以民为囚不如以武人为囚也”。由此表现出了其对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混乱局面的深恶痛绝。
再比如关于“贫”和“贱”字的说文解字。翻开字典,我们很快就能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杨荫杭却有另外一种阐释,他说 “贫”字由“分”、“贝”二字组成,拆开来看的话,就完全不是“贫穷,无财”的意思了,“贝”指的是钱财的意思,“贫”自然就是“分财”的意思了。以此类推,“贱”就是“糟蹋钱财”的意思,笔锋一转,百姓无财,不为“贫”,而真正“贫”和“贱”的人就是那些官僚军阀和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儿们了。最后点睛之笔:中国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只因为人民的财富被穷奢极欲的贪官污吏瓜分一空,挥霍殆尽,才造成了当时贫穷积弱的局面。关于“贫”和“贱”二字的解释反映了他对当时做官做人的讽劝,无论对当时国民还是对当今的世人来说,都具有警世作用。
三、引经据典,读史点评社会万象
杨荫杭在引经据典之余,不忘借古喻今,并且在典故中旁征博引,阐释时局政运,解剖社会现像。比如在《葫芦谈》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陶滔入宋为翰林学士,宋太祖轻之,尝笑曰:‘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滔闻之,题诗于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薄其怨望,终不大用。后使于吴越,吴越王食以蚌,滔询其族类。王命进十余种,自蚌至彭,大小不等。滔曰:‘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王因命进葫芦羹,曰:‘此先王时有此品味,庖人依样造者。’”随后即由古及今,评论道:“吾谓民国军阀之所作所为,皆画葫芦也。袁世凯留葫芦,段祺瑞又依样画之;段祺瑞留葫芦,今张作霖辈又依样画之;且北方军阀留葫芦,南方军阀亦依样画之。……此其画手之拙,亦可怜也。”其后,杨荫杭更进一步地抨击这些所谓的“军阀”,道:“所最伤心者,段祺瑞所画之葫芦,更劣于袁世凯之葫芦。今日张作霖辈所画之葫芦,更劣于段祺瑞之葫芦。民国所处之人物,正如蚌彭之类,愈降愈小,陶学士所谓‘一蟹不如一蟹’,非虚语也。”由历史典故到当时军阀割据之时局,时局评论中又穿插历史典故,在谈笑中生动刻画了军阀们的丑态,显示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
四、敏锐洞察形势,点评风气
杨荫杭时刻观察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对其多有批判和揭露。如《娶妾之罪恶》中对娶妾给予强烈的抨击,“专制时代之官僚往往广置姬妾荒淫无度,此不足责也,妾者,奴隶之别名也,同时妇人也,忽而尊之曰大,忽而贱之曰小,在阶级制度盛行之时固习焉不以为怪。若在民国则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如妇人有大小之分,是违背约法之精神也。易言之,则堂堂民国而有奴隶也。即昌言平等而有阶级也。且娶妾皆以买卖行之,是显然违背法律买卖人口也。”他认为当时所倡导的改良社会,首先应从改良家庭做起。存在娶妾,则家庭“则永无改良之日”,更何谈改良社会。杨荫杭对社会变迁中暴露的问题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感触力,且能够在观察中及时发表评论。再比如在《吃饭新语》中他写道:“朝开会,暮开会;坛上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下坛后未尝有所行。朝打电,暮打电;电文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电报外未尝有所行。”杨荫杭感觉到开会已渐成一种职业:“更有一种新人,吃一种新饭,谓之吃会饭。盖其人本无职业,以开会为职业。其人非无伎能,但其毕生所有之伎能,尽用于开会。试举其特长:一曰能演说,声音嘹亮;二曰能拟电稿,文理条畅;三曰能算票数,若干人得若干张;四曰能广告,使大名出现于报章。”对此,杨荫杭不无讽刺地写到:“吃会饭者,分为二类:一曰官派,一曰民派。官派之吃会饭者,即议员也,今日不甚通行。通行者为民派。此其会名,虽千变万化,随时势为转移,然其会中人物,万变而不离其宗。”这些人“终日仆仆,可谓忙矣,然未尝成一事。仅为电报局推广营业,为报纸扩充篇幅”。故“开会之消磨人才,与科举等”;“吃饭”是与“升迁”挂钩的。从以上两篇文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在改良和守旧中徘徊,表达了杨荫杭对当时社会变化的关心和担忧。
五、评论内容丰富,堪称百科全书
李慎之对杨荫杭的“常评”这样评价:“《申报》评论文章在当时叫《常评》、《时评》、《常说》或者《社语》,篇幅都很短,最长不过千把字,因此全书少说也有六七百篇文章,所涉及的范围有文字训诂,有评论时事政治,由此旁及法律、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至古代地理、民族源流等等无所不包。总而言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小百科全书’。”
比如《俗话》四篇则分别探讨了十二生肖、“看新婚,闹新房”之习俗、鬼婚之俗以及民间的迷信传说,杨荫杭在文中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人读之兴趣盎然。在《陶渊明》一文中,杨荫杭作了相关考证,他写道:“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从‘秩秩斯干,悠悠南山’脱化而出。犹王摩诘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由陶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脱化而出也……”此外,关于戒烟问题的《戒烟笑谈》,关于宗教的《说宗教》,关于以西方的法理来批评当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行为的《谈法律》两篇、《读律余谈》十篇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显示其中西贯通,广识博闻的深厚的评论功底。
杨荫杭是清末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是在宣扬民主,鼓吹革命,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法学的成长。他始终以一名忧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忱的政治改良思想,以及手中的生花妙笔和大量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里振臂而呼,以满腔的热情呼唤民主统一,渴盼国治民安。■
参考文献
①1920年6月——1924年12月《申报》增刊《常识》全刊
②杨荫杭著,杨绛整理《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07
③上海书店《申报》影印组编印:《申报》介绍,1983年
④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⑤李慎之:《通才博识,铁骨冰心》,《读书》,1994年第10期
⑥邹振环:《辛亥前杨荫杭著译活动述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关键词】杨荫杭 评论特色 关注时局 针砭时弊
杨荫杭,字补塘,笔名老圃。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无锡书香门第,青年时考入北洋公学。他主持过《译书汇编》,创办了 《国民报》,曾在《时事新报》、《苏报》担任编辑,1920年在上海《申报》馆任副总编辑兼营律师事务,并主持《申报》增刊《常识》,兼为报刊撰文。杨荫杭作为《申报》的副总编辑和主笔,他在《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总的特点是:关注时局、针砭时弊、触事生感、随写随刊,涉及的题材甚为广泛,有一般性的常识,也有学术性的考证。笔者选取了1920年至1924年,杨荫杭在《常识》中发表的评论文章作为分析文本,因为这5年是杨荫杭发表评论最多的时期,也是最能代表其评论特色的时期。
一、关注国家存亡,心系百姓疾苦
杨荫杭渴望立宪治国,期望国泰民安,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从政为民的角度来看待纷繁复杂的国内甚至国际形势。在杨荫杭所有的时评言论当中,均透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杨荫杭的评论文章犀利地对当政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等进行批判,发表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比如《说时》一文,言辞犀利,将当时中国政府与五代割据时期的政治进行比较,甚至批判政府当局的无能无为更甚于黑暗的五代时期:“……又似五代时之分裂。北京政府,犹梁、唐、晋、汉、周之居于中原也;督军各有地盘,犹南唐、吴、越、汉、蜀、楚之各踞一方也。最可叹者,内讧不已,乃暗中乞助于外人,一如当时乞助于契丹。吾恐当时所失者不过燕云十六州,今之所失者,将子子孙孙为奴隶牛马,历万劫而不复。昔人论五代之乱,推原祸始,谓源于廉耻道丧。何古今如一辙也!”
杨荫杭对于军阀混战,拥兵自重,甚至军队数量的激增,导致百姓租税繁重,苦不堪言给予无情的抨击。如《养兵费与裁兵费》中写道,“今日中国兵额之多,为有史以来之罕见。而兵力之弱,亦为有史以来所罕见。然御外患则不足,而虐百姓则有余。财政亦然。财政部为全国军人之债户,财政厅为各省督军之账房,其情亦可怜矣。然财政部力行课税,犹自称威信,相关人员如狼似虎,犹足以食人……”杨荫杭立足于百姓,深谙百姓疾苦,以评论反映民生。
二、热爱中国文字,以汉字针砭时局
杨荫杭评论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先从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主要是从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从汉字的声旁、形旁、一笔一画中“管窥”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其《说国》中写道:“古‘国’字本作‘或’,从‘囗’,从‘一’,从‘戈’。‘一’者,地也,‘口’者一定之疆域,‘戈者’,以武力守之,不为外力所侵入也。此与近世国家学原理合。游牧无定之部落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口’也。无强制力之主权以对内对外,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戈’也。故国字不必外加囗,加囗则与其内之口重复,不啻一疆域之中更包独立之小疆域如今日之割据自主而主权不统一。且其中小疆域有戈自守而其外大疆域则无;以戈对内而不能以戈对外,不啻今日粤、桂、直、陕相攻而置外蒙于不顾也。”那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对“国”字的说文解字中,寥寥数语就刺到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他指出当时的学生喜欢以(玉换为民)字代国字,而他则以为“玉换为民”字不如“玉换为武”字,“盖以民为囚不如以武人为囚也”。由此表现出了其对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混乱局面的深恶痛绝。
再比如关于“贫”和“贱”字的说文解字。翻开字典,我们很快就能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杨荫杭却有另外一种阐释,他说 “贫”字由“分”、“贝”二字组成,拆开来看的话,就完全不是“贫穷,无财”的意思了,“贝”指的是钱财的意思,“贫”自然就是“分财”的意思了。以此类推,“贱”就是“糟蹋钱财”的意思,笔锋一转,百姓无财,不为“贫”,而真正“贫”和“贱”的人就是那些官僚军阀和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儿们了。最后点睛之笔:中国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只因为人民的财富被穷奢极欲的贪官污吏瓜分一空,挥霍殆尽,才造成了当时贫穷积弱的局面。关于“贫”和“贱”二字的解释反映了他对当时做官做人的讽劝,无论对当时国民还是对当今的世人来说,都具有警世作用。
三、引经据典,读史点评社会万象
杨荫杭在引经据典之余,不忘借古喻今,并且在典故中旁征博引,阐释时局政运,解剖社会现像。比如在《葫芦谈》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陶滔入宋为翰林学士,宋太祖轻之,尝笑曰:‘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滔闻之,题诗于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薄其怨望,终不大用。后使于吴越,吴越王食以蚌,滔询其族类。王命进十余种,自蚌至彭,大小不等。滔曰:‘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王因命进葫芦羹,曰:‘此先王时有此品味,庖人依样造者。’”随后即由古及今,评论道:“吾谓民国军阀之所作所为,皆画葫芦也。袁世凯留葫芦,段祺瑞又依样画之;段祺瑞留葫芦,今张作霖辈又依样画之;且北方军阀留葫芦,南方军阀亦依样画之。……此其画手之拙,亦可怜也。”其后,杨荫杭更进一步地抨击这些所谓的“军阀”,道:“所最伤心者,段祺瑞所画之葫芦,更劣于袁世凯之葫芦。今日张作霖辈所画之葫芦,更劣于段祺瑞之葫芦。民国所处之人物,正如蚌彭之类,愈降愈小,陶学士所谓‘一蟹不如一蟹’,非虚语也。”由历史典故到当时军阀割据之时局,时局评论中又穿插历史典故,在谈笑中生动刻画了军阀们的丑态,显示了其深厚的国学功底。
四、敏锐洞察形势,点评风气
杨荫杭时刻观察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风气,对其多有批判和揭露。如《娶妾之罪恶》中对娶妾给予强烈的抨击,“专制时代之官僚往往广置姬妾荒淫无度,此不足责也,妾者,奴隶之别名也,同时妇人也,忽而尊之曰大,忽而贱之曰小,在阶级制度盛行之时固习焉不以为怪。若在民国则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如妇人有大小之分,是违背约法之精神也。易言之,则堂堂民国而有奴隶也。即昌言平等而有阶级也。且娶妾皆以买卖行之,是显然违背法律买卖人口也。”他认为当时所倡导的改良社会,首先应从改良家庭做起。存在娶妾,则家庭“则永无改良之日”,更何谈改良社会。杨荫杭对社会变迁中暴露的问题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感触力,且能够在观察中及时发表评论。再比如在《吃饭新语》中他写道:“朝开会,暮开会;坛上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下坛后未尝有所行。朝打电,暮打电;电文之言,皆名言也,然从此而止,电报外未尝有所行。”杨荫杭感觉到开会已渐成一种职业:“更有一种新人,吃一种新饭,谓之吃会饭。盖其人本无职业,以开会为职业。其人非无伎能,但其毕生所有之伎能,尽用于开会。试举其特长:一曰能演说,声音嘹亮;二曰能拟电稿,文理条畅;三曰能算票数,若干人得若干张;四曰能广告,使大名出现于报章。”对此,杨荫杭不无讽刺地写到:“吃会饭者,分为二类:一曰官派,一曰民派。官派之吃会饭者,即议员也,今日不甚通行。通行者为民派。此其会名,虽千变万化,随时势为转移,然其会中人物,万变而不离其宗。”这些人“终日仆仆,可谓忙矣,然未尝成一事。仅为电报局推广营业,为报纸扩充篇幅”。故“开会之消磨人才,与科举等”;“吃饭”是与“升迁”挂钩的。从以上两篇文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在改良和守旧中徘徊,表达了杨荫杭对当时社会变化的关心和担忧。
五、评论内容丰富,堪称百科全书
李慎之对杨荫杭的“常评”这样评价:“《申报》评论文章在当时叫《常评》、《时评》、《常说》或者《社语》,篇幅都很短,最长不过千把字,因此全书少说也有六七百篇文章,所涉及的范围有文字训诂,有评论时事政治,由此旁及法律、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至古代地理、民族源流等等无所不包。总而言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小百科全书’。”
比如《俗话》四篇则分别探讨了十二生肖、“看新婚,闹新房”之习俗、鬼婚之俗以及民间的迷信传说,杨荫杭在文中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使人读之兴趣盎然。在《陶渊明》一文中,杨荫杭作了相关考证,他写道:“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从‘秩秩斯干,悠悠南山’脱化而出。犹王摩诘诗:‘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由陶诗:‘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脱化而出也……”此外,关于戒烟问题的《戒烟笑谈》,关于宗教的《说宗教》,关于以西方的法理来批评当时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行为的《谈法律》两篇、《读律余谈》十篇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显示其中西贯通,广识博闻的深厚的评论功底。
杨荫杭是清末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是在宣扬民主,鼓吹革命,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法学的成长。他始终以一名忧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忱的政治改良思想,以及手中的生花妙笔和大量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在那个黑暗混乱的时代里振臂而呼,以满腔的热情呼唤民主统一,渴盼国治民安。■
参考文献
①1920年6月——1924年12月《申报》增刊《常识》全刊
②杨荫杭著,杨绛整理《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07
③上海书店《申报》影印组编印:《申报》介绍,1983年
④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⑤李慎之:《通才博识,铁骨冰心》,《读书》,1994年第10期
⑥邹振环:《辛亥前杨荫杭著译活动述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