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陪伴妻子的丈夫不是好诗人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一定就风流吗?很多人会说:是呀。特别是一个叫杜牧的,随手两句诗就毁掉了整个唐代诗人的公众形象,一句叫“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叫“赢得青楼薄幸名”。其实,唐朝2800名诗人并不都是风流的。除了杜牧、元稹、白居易这样见一个爱一个的“花心萝卜派”,唐朝诗人里还是有很多好男人的。
  “男人有钱就变坏”,韩愈本来应该变坏的,因为他很有钱。
  韩愈是当时文坛的第一大腕,随便写篇软文就能挣钱,而且开价贵死人——给人家写篇墓志铭,收费动不动“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
  韩愈也收现金,比如“绢五百匹”,那时候,绢是有货币功能的,500匹绢值好几百贯钱,比一名普通干部一年的工资还多。
  他好像也确实变坏了——在当时,包养侍妾是时尚,皇帝都专门下文件,鼓励干部养女人,还给各级干部定过标准。韩愈也不甘落后,纳了两个妾。可是,这仍然改变不了他对妻子的爱。
  有一次,汴州(今河南开封)城发生一场兵乱,死伤了不少人。这本来不关韩愈的事,他这时正在几百里外的偃师(今属河南洛阳)呢。可当消息传来时,韩愈崩溃了,捶胸顿足,绕着房子狂奔:“天啊!我老婆在里面啊!可怎么得了!”
  韩愈就一直这么抓狂着,直到后来收到消息,说家屬没事,他才慢慢喝口水镇静下来。事后,他写诗给徒弟,还不停地碎碎念:“当时我真是好担心!我老婆留在城里,不知何时才能见到,情况那么危险,她拖儿带女可怎么办!”
  想想现在,有几个大教授在给学生写信的时候会主动提到牵挂师母啊?
  事实上,在韩愈的诗里,经常能见到夫人卢氏的身影。被贬官的时候,他写诗念念不忘夫人吃了苦,受了朝廷的特派员的气——“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来到老少边穷地区上任以后,他又写诗给朋友,诉说卢氏养蚕织丝,贴补家用,人都累瘦了——“细君知蚕织”……后来,韩愈时来运转,触底反弹,被调回了朝廷,渐渐做了大官。他变心抛弃卢氏了吗?没有。他一直把患难与共的卢氏带在身边,卢氏后来还被封为高平郡君,过上了体面的好日子。
  韩愈在29岁时和她走到一起,他们生育了八个孩子。从年轻到年老,两人感情一直很好。
  是的,韩愈纳了妾,有“污点”,但他至少像牛魔王——虽然有了狐狸精,但对铁扇公主还是尊重和爱惜的。评价一个人要看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环境下,韩愈给了卢氏持久的爱和陪伴,不离不弃,算是一个好男人。
  第二个好男人是唐初诗人、大才子王绩。
  如果光看王绩的简历,他绝对不像一个好男人:他是一个“狂士”,爱喝酒,放纵不羁;他还当过公务员,可惜一任性辞职了,跑到乡下当农民。
  当农民也罢了,他偏偏思想观念还有问题,不够健康向上,写起诗来连孔子、周公这样的圣贤都敢拿来开玩笑。谁嫁给他,一不小心是要送牢饭的。
  他这样的家伙,对姑娘怎么可能长情?然而王绩偏偏做到了!这一年,王绩写了一首诗,叫《一个农民诗人的征婚启事》(《山中叙志》)。
  一开头,他就爽快地介绍自己的情况:“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条件不好,山里什么也没有;但是我很文艺、有情怀,能陪你一起弹琴喝酒!”
  没多久,渴望爱情的王绩就迎来了他的心上人,他们结婚了。
  人们不知道这位夫人的名字、年龄、籍贯,只知道,王绩开心地给她取了一个外号,叫“野妻”,自己则叫“野人”,他们一起过起了野日子。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狂士”王绩居然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长久地爱她。
  证据呢?我们来看王绩写的诗:“春天来了呀,夫人快别织布了,出来看花花”——《初春》:“今朝下堂望,池冰开已久……却报机中妇……满瓮营春酒。”
  “老婆这个酒鬼呀,又在村里喝得仆街了”——《春庄酒后》:“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
  “每天看老伴织布、孩子种地,就是神仙日子吧”——《田家》:“倚杖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回头寻仙事,并是一空虚。”
  这类诗,王绩从青年写到晚年,不知不觉地竟创造了一系列第一:他成了唐朝第一个把伴侣作为写作对象的诗人;成了唐朝第一个写婚姻生活的诗人。他还成了唐朝写婚姻生活题材比例最高的著名诗人:在他存世的40首诗里,写婚姻生活的居然多达15首。
  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陪伴了她多少年,但一定是很长的时间。如果给唐朝诗人评
  王绩把伴侣叫作“野妻”,虽然不好听,但至少有情趣;还有一位更土气、更不浪漫的人,他把伴侣叫作“老妻”。这个特别不浪漫的家伙就是杜甫。
  其实人家姑娘一点儿都不老。他的伴侣姓杨,比杜甫整整小11岁,当然也有学者说只小7岁。但不管怎样,要是在今天,他都应该叫她“小甜甜”才对。杨女士大约才三十二三岁的时候,杜甫就张口闭口叫她“老妻”了。
  杜甫在很多诗里写到了她,所以今天我们才可以一点一滴地了解他们的爱情生活。嫁给他以后,她就跟着他东奔西跑,颠沛流离。他写的诗,像是她的苦难史:
  她没有漂亮衣服,饭都吃不饱——“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她担惊受怕,在战乱中经常和他两地分离——“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她还要为他的身体操心,怕他说不定哪天就病倒回不来了——“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很可怜,不是吗?可是在杜甫的诗里,人们也看到,她的生活也不全是苦难,也有快乐的日子:
  比如重逢的时候,她悲喜选“五好家庭”,王绩的“野人家”很有可能会当选。交集地只会哭。晚上俩人互相看着,都觉得像是在做梦——“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比如化妆的时候,杜甫虽然很穷,但还是给她弄来了化妆品、一些好衣服,让她重新打扮起来,于是“瘦妻面复光”,青春又稍稍回到她的脸上。
  比如晚年的时候,她和他在纸上画棋盘,一起对弈;他们还划着小船,在江上徜徉,享受宁静的二人时光。
  杜甫一生里总觉得愧对她,动不动就说“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而且他始终爱恋她。杨女士很瘦,营养不良,穿着打扮也不好,应该不会太好看。但在杜甫看来,她特别美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所有唐朝诗人描写远方伴侣的最美的诗句。
  可以说杜甫没尽到责任,年轻的时候吹牛不上税,说自己要建功立业“凌绝顶”,要做大官“致君尧舜”,要财务自由“白鸥浩荡”,结果却一生惨兮兮,让女人、孩子跟着吃苦。
  但他没有辜负她。
  他们在一起短则27年、长则33年,杜甫没有蓄妓,没有纳妾,没有花边新闻。翻遍他一千四百多首诗,一句轻佻的调戏姑娘的诗句都没有。
  所以梁启超才说,杜甫是“情圣”。
  从王绩到杜甫、韩愈,他们都是唐代大诗人里的好男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持久相伴,超长续航。
  时间,是检验真爱的最严苛标准。最难的不是片刻惊喜,而是长久陪伴。
  编辑/梓童
其他文献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视北方边境,燕地方士卢生进献地图给秦始皇,并上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回到咸阳后,便派遣大将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匈奴。之后,秦攻占了河南地(河套地区)、高阙(今属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等地。匈奴不敌秦军,只好向北迁徙。  大多数人认为,秦伐匈奴是因为匈奴过去经常袭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而中原各国忙于征战,无暇北顾,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腾出手来,去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实际上
1900年,21岁的爱因斯坦从瑞士某著名高等学府毕业。走出校门,他先后找了几份工作,气象台数据采集员、私人企业会计等。可是,这些工作并不适合他,几个月后,他回家待业。  作为师范系物理专业的学生,爱因斯坦的理想职业是大学老师,从而进入“学术圈”,并最终在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为此,他硬着头皮给德国著名学院的一位知名教授先后寄去五封自荐信,希望能当他的物理学助手。  然而,接连寄去的五封信全部石沉大
英国19世纪著名军医詹姆斯·贝瑞去世后,女仆为他洗身安葬时却发现他并不是“他”,而是如假包换的女儿身。这位有着几十年军旅生涯、以男性身份创造了许多奇迹的女子着实震惊了当时整个英国。  1790年,原名为玛格丽特的贝瑞出生在爱尔兰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位普通的零售商,因经营惨淡而欠债入狱,使本来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玛格丽特没有因不幸的童年而消沉,反而更加要强,想要成为一名军医,像男性一样获得工作和参军
清朝时,山西山阴县(今属山西朔州)有一个叫蒋渊的小商人,当朝廷开了捐官先例后,他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论是:在那样一个贪贿盛行的年代,花钱捐官是所有生意中最赚钱的买卖,花上千两银子捐一个县令,哪怕是一个普通县令,每年也可以收入两三万两银子;如果捞到一个肥缺的县令,一年的收入更多……实在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啊!于是,蒋渊动心了,也想捐个县令当当。  可是,蒋渊做的毕竟是小本买卖,手里并没有太多的钱,捐县
1939年,越南谅山一间普通的民房里,一个虚弱不堪的老人躺在病床上。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把他乡作故乡。  有人来看望他,老人念念有词。年轻人弯腰去听,听了半天,只听到一句:“我是一条狗,叫了100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那年,老人虚岁100岁,这位百岁老人正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他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死于乱世,走过了三个历史时期,却不曾叫醒当时动荡的中国。  对比一下,现在11岁的孩子大部
康熙年间初期,安徽池州府来了位叫郭世纯的知府大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本是京官,由部郎出任池州四品知府。  郭知府把池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训起话、办起事情来头头是道,到任以后,许多历年积下来的陈案,他都审问得一清二楚,辖区内没有恶性案件发生,百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年终考核的时候,上级评价他“政理严明,奸吏惮之”。由于他精明能干,所以上至安徽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下至县官衙吏,都对他尊重有加。  
《警世通言》里的一则故事饶有趣味。宋朝有一个翩翩少年郎叫魏宇,年方十七,丰神俊朗,性子温柔,每次赴文会,同伴们都调戏他,称他为魏娘子。魏宇羞恼之下从此不会宾客,专心在阁楼上读书,只与表兄服生交往。  这天,服生因为母亲病了要回家乡侍疾,留下魏宇一个人。二更的时候,魏宇突然听到敲门声,他以为服生回来了,开门一看,只见门前站着一个美男子,身穿黄袍,头戴纶巾,蓄着漂亮的胡子,身上还有阵阵香味。美男子的身
一  她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小女儿,唐高宗的同胞妹妹。她是衔着玉出生的,数遍史书,所有的公主中,唯她风光占尽。唐朝有明文规定,公主不能使用“名山、大川及畿内县”作为封号,怕惹怒神灵。可她一出生,太宗就迫不及待地为她破例赐号“衡山郡公主”,足见对她的疼爱。  初唐还规定,公主出嫁时,给食邑300户。太宗一贯标榜自己是守法模范,并以此沾沾自喜,可他一早就给了衡山公主食邑,等女儿八岁那年,他再次迫不及待
在最近热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中,著名作家麦家朗读的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感动了无数观众。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传统的家书文化,见字如面,是中国人维系情感最朴素的一种方式,而那些大师的家书则更能打动人心。  梁启超曾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送往国外学习,其间他给他们写了四百余封家书。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汝等能升級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
过年大扫除,妈妈整理衣柜,才发现我们家的旧衣服可真不少啊!这些旧衣服怎么办呢?丢到垃圾筒怪可惜的,存着以后捐赠,那就得放在家里好长时间,太占地方了!  只见妈妈一点儿也不发愁,她把衣服叠好,用塑料袋仔细地打好包,装了满满三大袋呢。  “来,帮妈妈提上,到小区门口你就知道了。”  “好嘞!”我提上两个大的袋子,妈妈提小的,我们一前一后下了楼。  “就是这里了。”妈妈站在了小区大门前。只见这里立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