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从文本走向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型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关注和思辨日趋激烈。文本价值取向究竟该如何定位?唯一,还是多元?封闭,还是敞开?……至此,有关“注意文本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辩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笔者的观点是:鼓励多元解读。不游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坚持文本价值取向,不弱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辩证中寻求文本价值取向的“中庸”之道。
一、尚中: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尚中”即不偏不倚,是“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其核心是“用其中”,具体体现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以为,这也是我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1 “毋意”,不悬空揣测。
“毋意”。就是要立足文本,不悬空揣测,把握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因斯坦的“谦虚”、“友好”、“孩子气”、“守信用”……这与赞颂爱因斯坦的“伟大”的价值取向是有差距的,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呢?”而要缩小这种差距,不能悬空揣测。应扎根文本,让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来体会:就是这样一位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那么“勤于思考”、“孩子气”、“守信用”……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凡也是一种伟大,这应该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文本价值的最终取向。
2 “毋必”。不绝对肯定。
文本价值取向同样存在着“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我们要允许这种矛盾的存在,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对学生偏离题旨意趣的提问和见解不能简单迎合、绝对肯定。如《狐狸和乌鸦》文本外显的价值取向非常明朗,但对“狐狸,你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吃到了肉,你可真聪明!”如此独特的体验,我们不能恭维。虽然《狐狸和乌鸦》是童话,但同样具有题旨意趣和公认的价值取向,如果为新而新,为异而异,凡“新”就肯定,凡“异”就赞赏,那么文本解读也就无任何价值取向可言了。
3 “毋固”,不拘泥固执。
“以参而教”没有错,但过度迷信教参,就是一种典型的“为教而教”的固执做法。适度敞开。不完全拘泥于文本与教参,这是教学的一种折中行为,不仅是对孩子的独特体验的尊重,也是对文本取向的多元观照。《鞋匠的儿子》所展现的林肯形象——宽容大度、平等仁爱,这是本文的主流价值,也是教参的价值指向。但是文中还提及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如何理解?显然宽容大度、平等仁爱还不足以说明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所以林肯的自强不息、正义……这些多元、内隐的价值取向应该张扬,在此“显”与“隐”的价值和合,才是这篇文章最合适的价值取向。
4 “毋我”。不唯我独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定位,如果“师太过”,势必造成“生不及”!如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人物角色的解读与定位直接考量着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林武师深藏不露乃真英雄,洪教头狂妄自大逞假威风”。如此“圈定”“真假英雄”这一文本价值取向,孩子必然就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是没有“主体生命支撑”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
“四毋”的核心是“和”,不偏不倚是其最好的注脚,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是起点,也是支点。尚中,就是要为文本的价值取向夯实支点,为教学的终端设计服务。
二、时中:文本价值取向的应然诉求
“时中”即随时以处中。因势而利导,是“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地把握好文本价值取向的限度,寻求“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和融与平衡。(以下编者略去4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
1 因人而异,不偏不倚。
2 因文而异,固本培元。
3 因时而异。与时俱进。
4 因地制宜,循势利导。
三、中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大同境界
“中和”即合内外之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天地之间的运行法则就自然建立起来,万物就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发育。“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矛盾也将得以消解与中和。可见,中和乃是实现文本价值取向走向“大同”的必然趋势。
1 固守正道——秉承“真”“善”“美”的基本原则。
大同就是和而不同,“和”就是“同”,就是要追求文本价值取向的“和美”境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反应自然是多元的,只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否则我们就要加以纠偏。如“白骨精抓到唐僧后,没忘记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很有孝心”等赞赏的话语信息,就很值得我们思忖。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存在即合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就自然会或多或少地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对大家引发一些错误的信号时,我们必须顺应学生合理的信息,引导学生看清那些隐含着的不合理的错误信息。笔者认为《标准》说“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中的那些“合理的信息”;“注意”就是要注意学生独特体验中的那些“不合理的信息”。但两者的和合,必须恪守“真”“善”“美”的基本原则。
2 求同存异——有所同,必有所不同。
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最大的“同”。2007年“两岸四地语文教学观摩会”中“两岸四地”老师同教《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大陆更重视文本的作用,台湾更重视生活经验的参与,香港则主要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而去完成有关“朋友”的主题教学。澳门则更重视身体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熏陶作用。取长补短,走向融合,共同实践着“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智慧。“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语)如今,教师之间“同课异构”已成“时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地解读文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已成“追求”。因为,作为文本价值取向的引领者,我们的文化层次、地域环境等是不同的,也正是这“同”与“不同”共同作用。把学生引入文本佳境。
3 适度模糊——有所为,有所不为。
模糊的本质是包容,具体说就是在中和各个方面的见解后,所作出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反应。这是全面、中庸的。是文本价值取向走向“大同”的有效路径。“注意”与“尊重”说是一种模糊,其实是内在的相互包容。虽然《标准》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在中和了各种信息后,对“模糊”的概念作出了“清晰”的响应。使很多模糊的文本价值取向变得明朗、深刻。如《嫦娥奔月》,光版本就有很多,每一个版本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撷取其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说的是嫦娥窃药奔月,有李商隐的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为证,价值取向明显与我们现行教材中的选文有悖。但我们并没有“篡改”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我们包容了很多的信息,因为我们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嫦娥美丽、善良与正义的形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模糊的“度”,否则是很容易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潭,那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 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和美美求发展。
大道至简,“简”到一定程度就是“和”,就是“同”,因为它中和了许多信息而达成“同”的共识。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为我们作出了典范。于老师从学习者出发,从人的生命的自然限度、性质、活动规律以及语言学习的本质上去思考与策动整个教学过程,如对教材的处理,大多数教师是紧扣一个“打”展开,去演绎林冲的机智与高超的打技。而于老师却抓住一个“让”字。并总结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一个“让”字。中和了很多的信息,也使得学生在不断地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思维拔节中逐步逼近了对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大道至简,只有文本的价值取向简单、明朗了,教学目标才能简明。教学的过程才能简洁……从而达到学与教的“和美”境界!
一、尚中: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尚中”即不偏不倚,是“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其核心是“用其中”,具体体现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以为,这也是我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
1 “毋意”,不悬空揣测。
“毋意”。就是要立足文本,不悬空揣测,把握文本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因斯坦的“谦虚”、“友好”、“孩子气”、“守信用”……这与赞颂爱因斯坦的“伟大”的价值取向是有差距的,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呢?”而要缩小这种差距,不能悬空揣测。应扎根文本,让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来体会:就是这样一位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那么“勤于思考”、“孩子气”、“守信用”……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凡也是一种伟大,这应该说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文本价值的最终取向。
2 “毋必”。不绝对肯定。
文本价值取向同样存在着“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我们要允许这种矛盾的存在,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对学生偏离题旨意趣的提问和见解不能简单迎合、绝对肯定。如《狐狸和乌鸦》文本外显的价值取向非常明朗,但对“狐狸,你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吃到了肉,你可真聪明!”如此独特的体验,我们不能恭维。虽然《狐狸和乌鸦》是童话,但同样具有题旨意趣和公认的价值取向,如果为新而新,为异而异,凡“新”就肯定,凡“异”就赞赏,那么文本解读也就无任何价值取向可言了。
3 “毋固”,不拘泥固执。
“以参而教”没有错,但过度迷信教参,就是一种典型的“为教而教”的固执做法。适度敞开。不完全拘泥于文本与教参,这是教学的一种折中行为,不仅是对孩子的独特体验的尊重,也是对文本取向的多元观照。《鞋匠的儿子》所展现的林肯形象——宽容大度、平等仁爱,这是本文的主流价值,也是教参的价值指向。但是文中还提及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如何理解?显然宽容大度、平等仁爱还不足以说明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所以林肯的自强不息、正义……这些多元、内隐的价值取向应该张扬,在此“显”与“隐”的价值和合,才是这篇文章最合适的价值取向。
4 “毋我”。不唯我独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定位,如果“师太过”,势必造成“生不及”!如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人物角色的解读与定位直接考量着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林武师深藏不露乃真英雄,洪教头狂妄自大逞假威风”。如此“圈定”“真假英雄”这一文本价值取向,孩子必然就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是没有“主体生命支撑”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
“四毋”的核心是“和”,不偏不倚是其最好的注脚,也是我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是起点,也是支点。尚中,就是要为文本的价值取向夯实支点,为教学的终端设计服务。
二、时中:文本价值取向的应然诉求
“时中”即随时以处中。因势而利导,是“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地把握好文本价值取向的限度,寻求“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和融与平衡。(以下编者略去4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
1 因人而异,不偏不倚。
2 因文而异,固本培元。
3 因时而异。与时俱进。
4 因地制宜,循势利导。
三、中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大同境界
“中和”即合内外之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天地之间的运行法则就自然建立起来,万物就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发育。“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矛盾也将得以消解与中和。可见,中和乃是实现文本价值取向走向“大同”的必然趋势。
1 固守正道——秉承“真”“善”“美”的基本原则。
大同就是和而不同,“和”就是“同”,就是要追求文本价值取向的“和美”境界。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反应自然是多元的,只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原则,都应该得到理解与尊重,否则我们就要加以纠偏。如“白骨精抓到唐僧后,没忘记请母亲来吃唐僧肉,很有孝心”等赞赏的话语信息,就很值得我们思忖。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存在即合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就自然会或多或少地有其合理的一面,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对大家引发一些错误的信号时,我们必须顺应学生合理的信息,引导学生看清那些隐含着的不合理的错误信息。笔者认为《标准》说“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中的那些“合理的信息”;“注意”就是要注意学生独特体验中的那些“不合理的信息”。但两者的和合,必须恪守“真”“善”“美”的基本原则。
2 求同存异——有所同,必有所不同。
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和而不同”就是最大的“同”。2007年“两岸四地语文教学观摩会”中“两岸四地”老师同教《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和而不同。多元共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大陆更重视文本的作用,台湾更重视生活经验的参与,香港则主要把文本作为一个引子,而去完成有关“朋友”的主题教学。澳门则更重视身体语言在阅读教学中的熏陶作用。取长补短,走向融合,共同实践着“和而不同”的教学理念与智慧。“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语)如今,教师之间“同课异构”已成“时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地解读文本、确定文本价值取向已成“追求”。因为,作为文本价值取向的引领者,我们的文化层次、地域环境等是不同的,也正是这“同”与“不同”共同作用。把学生引入文本佳境。
3 适度模糊——有所为,有所不为。
模糊的本质是包容,具体说就是在中和各个方面的见解后,所作出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反应。这是全面、中庸的。是文本价值取向走向“大同”的有效路径。“注意”与“尊重”说是一种模糊,其实是内在的相互包容。虽然《标准》对此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在中和了各种信息后,对“模糊”的概念作出了“清晰”的响应。使很多模糊的文本价值取向变得明朗、深刻。如《嫦娥奔月》,光版本就有很多,每一个版本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撷取其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说的是嫦娥窃药奔月,有李商隐的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为证,价值取向明显与我们现行教材中的选文有悖。但我们并没有“篡改”文本应有的价值取向,我们包容了很多的信息,因为我们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嫦娥美丽、善良与正义的形象!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模糊的“度”,否则是很容易滑向自由主义的泥潭,那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 大道至简——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和美美求发展。
大道至简,“简”到一定程度就是“和”,就是“同”,因为它中和了许多信息而达成“同”的共识。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为我们作出了典范。于老师从学习者出发,从人的生命的自然限度、性质、活动规律以及语言学习的本质上去思考与策动整个教学过程,如对教材的处理,大多数教师是紧扣一个“打”展开,去演绎林冲的机智与高超的打技。而于老师却抓住一个“让”字。并总结出“礼让、忍让、谦让、宽让”,一个“让”字。中和了很多的信息,也使得学生在不断地归纳、演绎,演绎、归纳……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思维拔节中逐步逼近了对人物的本质的认识。大道至简,只有文本的价值取向简单、明朗了,教学目标才能简明。教学的过程才能简洁……从而达到学与教的“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