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阶》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故事层面的文本,李森祥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者“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忽视了叙述者的这种独特性,或者简单化地把“我”等同于作者,致使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叙事学理论认为,“叙述者一旦在文本中加以认定,就是一个常数。但是叙述者既然只是作者的心灵投影,或者某种叙事策略,那么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对位和错位就是一个变数了。对于叙事视角而言,变数的价值绝不在常数之下。”如果认定叙述者就是“真实作者”李森祥,那么《台阶》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如果叙述者“我”是“作者的心灵投影”,或者说是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那么,对小说中的父亲和我的行为的理解就具有了充分探讨的价值。笔者是认同后者对叙述者的定位的,并试图从叙述者“我”的“错位”和“对位”这两个角度来进一步挖掘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
假如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无关,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也就是完全错位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叙述者“我”的价值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进行分析:“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4段,“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并以母亲的口吻描述“我那时好乖”的情态,第二次是同一段“我”再大些时跳台阶的情形。第三次是小说第7段,“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的感叹”。第四处是第19段“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以及“我起来时”看到的情形。这是台阶造好前“我”的表现。
造台阶后主要体现在四处,第一处是父亲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第二处是我看到父亲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以后自己包了挑水的任务,第三处是父亲挑水时踩空了一脚,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第四处是我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
除了上面提及的具体内容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在小说当中是同时包含在“我们”这个词语里的。这个“我们”既包括我们家,也包括我们家乡,还有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毫无疑问,小说的主角是父亲,“我”是小说中“父亲”这一角色的配角,父亲的言行举止都是借“我”展示出来的,可以说,“我”是父亲奋斗过程的观察者、见证者。“我”的成长是小说中隐藏的另一条线,伴随着父亲由强壮到衰老的历程,我也渐渐成长成熟起来。其中,台阶建造和建成后,“我”的行为主要就是帮助父亲,陪伴父亲。应该说,作为小说中的“我”长大成人了,在父亲追梦的过程中,“我”也懂得了责任,学会了担当,并能在精神上陪伴和理解着父亲。
“在叙事作品文本层次的交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层面。这就是借由叙述者的讲述,或者说,以叙述者为媒介,表现在叙事文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从叙事层面讲,这两条线是交织在一起的。那么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这两条线就不可分离,小说中的“台阶”这个意象,就不仅仅是物象,不仅仅与父亲有关,必然也与“我”相关。台阶,是父亲奋斗的台阶,也是我成长的台阶,台阶联结起我和父亲的人生。
由此来看“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个结尾,这是一个陈述句,这是“我”对上文父亲自言自语的“这人怎么了?”的回答。统编本教学参考书上这样阐释父亲的失落感:“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我”的回答更多的是从父亲的年龄上来说的,是作为“儿子”这个身份而不是作者,也不是评论者,因此从行文上看,统编本教参认为父亲失落是缘于“人生失去了方向”,这样的阐释可能不太合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台阶》的主旨概括就不能忽略“我”这个人物和这条线索的存在,这篇小说展示的不仅是“我”的父亲,也是中国式父亲的一生,更展示了特定时代中国式农民的一生。
因此,《台阶》的教学价值就不能仅仅只分析父亲的形象,而应该多角度、客观地评价父亲的一生,同时也要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指导学生要理解尊重、学会担当。
假如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我”就是“隐形作者”,也就是完全对位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叙述者“我”的价值呢?
让我们重温一下《文学理论》中的相关表述:叙述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作者和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戏剧中,作者是不出面的,他藏在戏剧的背后。但是,史詩作者却像一个职业的故事讲述者一样讲自己的故事,他在史诗中还包含了自己的评论,并且在叙述过程中(同对话相区别而言)贯彻了他自己的风格。
小说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讲述他的故事,而无须自称他曾经目睹过,或亲身经历过他所叙述的事情。他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显然,李森祥并没有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他在文章中安排了一个叙述者“我”。他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
叙事学理论认为,“叙述者一旦在文本中加以认定,就是一个常数。但是叙述者既然只是作者的心灵投影,或者某种叙事策略,那么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对位和错位就是一个变数了。对于叙事视角而言,变数的价值绝不在常数之下。”如果认定叙述者就是“真实作者”李森祥,那么《台阶》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如果叙述者“我”是“作者的心灵投影”,或者说是小说的一种叙事策略,那么,对小说中的父亲和我的行为的理解就具有了充分探讨的价值。笔者是认同后者对叙述者的定位的,并试图从叙述者“我”的“错位”和“对位”这两个角度来进一步挖掘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
假如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我”与作者无关,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也就是完全错位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叙述者“我”的价值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进行分析:“我”做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我”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4段,“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并以母亲的口吻描述“我那时好乖”的情态,第二次是同一段“我”再大些时跳台阶的情形。第三次是小说第7段,“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的感叹”。第四处是第19段“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以及“我起来时”看到的情形。这是台阶造好前“我”的表现。
造台阶后主要体现在四处,第一处是父亲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第二处是我看到父亲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以后自己包了挑水的任务,第三处是父亲挑水时踩空了一脚,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第四处是我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
除了上面提及的具体内容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在小说当中是同时包含在“我们”这个词语里的。这个“我们”既包括我们家,也包括我们家乡,还有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毫无疑问,小说的主角是父亲,“我”是小说中“父亲”这一角色的配角,父亲的言行举止都是借“我”展示出来的,可以说,“我”是父亲奋斗过程的观察者、见证者。“我”的成长是小说中隐藏的另一条线,伴随着父亲由强壮到衰老的历程,我也渐渐成长成熟起来。其中,台阶建造和建成后,“我”的行为主要就是帮助父亲,陪伴父亲。应该说,作为小说中的“我”长大成人了,在父亲追梦的过程中,“我”也懂得了责任,学会了担当,并能在精神上陪伴和理解着父亲。
“在叙事作品文本层次的交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层面。这就是借由叙述者的讲述,或者说,以叙述者为媒介,表现在叙事文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从叙事层面讲,这两条线是交织在一起的。那么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这两条线就不可分离,小说中的“台阶”这个意象,就不仅仅是物象,不仅仅与父亲有关,必然也与“我”相关。台阶,是父亲奋斗的台阶,也是我成长的台阶,台阶联结起我和父亲的人生。
由此来看“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个结尾,这是一个陈述句,这是“我”对上文父亲自言自语的“这人怎么了?”的回答。统编本教学参考书上这样阐释父亲的失落感:“父亲的失落感不仅来自身体的衰老,更来自人生失去了方向,他发现自己没有精力和勇气再次出发了。”“我”的回答更多的是从父亲的年龄上来说的,是作为“儿子”这个身份而不是作者,也不是评论者,因此从行文上看,统编本教参认为父亲失落是缘于“人生失去了方向”,这样的阐释可能不太合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台阶》的主旨概括就不能忽略“我”这个人物和这条线索的存在,这篇小说展示的不仅是“我”的父亲,也是中国式父亲的一生,更展示了特定时代中国式农民的一生。
因此,《台阶》的教学价值就不能仅仅只分析父亲的形象,而应该多角度、客观地评价父亲的一生,同时也要从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指导学生要理解尊重、学会担当。
假如我们认为作品中的“我”就是“隐形作者”,也就是完全对位的,那么如何去理解叙述者“我”的价值呢?
让我们重温一下《文学理论》中的相关表述:叙述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作者和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戏剧中,作者是不出面的,他藏在戏剧的背后。但是,史詩作者却像一个职业的故事讲述者一样讲自己的故事,他在史诗中还包含了自己的评论,并且在叙述过程中(同对话相区别而言)贯彻了他自己的风格。
小说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讲述他的故事,而无须自称他曾经目睹过,或亲身经历过他所叙述的事情。他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作,做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显然,李森祥并没有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他在文章中安排了一个叙述者“我”。他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