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孤独症大鼠模型及患儿肠道菌群﹑内毒素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1)孕14 d雌性SD大鼠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只,第1组孕鼠腹腔注射600 mg/kg剂量的丙戊酸钠(VPA),第2组孕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2组孕鼠产下的新生3~4周大鼠分别作为孤独症模型组(n=8)﹑对照组(n=8)。将大鼠处死后采门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内毒素水平和肝功能﹔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嗜酸乳杆菌﹑长双岐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2)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孤独症患儿30例和同期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的正常体检儿童30例作为孤独症患儿组和对照组,荧光定量PCR测定粪便中上述细菌的数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中内毒素[(106.0±17.5)U/L v s .(42.0±10.4)U/L]显著升高,肝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增多,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道定值抗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