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培养人才、科教兴国、传承文化以及服务社会是目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协同创新是创新国家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在面对协同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进行教学时,高校要协同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促进自身与其他社会中创新体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结合创新的资源,对人才实行创新式的培养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才质量,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高校有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职能。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协同创新战略,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中的创新体进行积极地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相应的创新平台,为学生的发展创建环境。通过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发挥出学科具有的优势,促进高校人才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针对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价值进行探究,并为提高人才质量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人才的健康发展。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制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等,将创新资源与创新的要素进行充分的结合。通俗来讲,协同创新是在同一个目标下,将具有不同创新资源的个体,通过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等,对人才进行高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对高校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并组织开展创新活动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创新开发的优秀行为。
二、“协同创新”战略的价值
1、切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模式直接决定着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各种人才培养类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十分严峻,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顺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很好地从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角度切入。为此,高校必须积极顺应这一协同创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潮流,对于协同创新发展理念进行深入的系统学习与理解,将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方向定位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并重新统计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基础课程,将高校的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等进行全面性的改革。
2、结合协同创新与专业教育
系统创新可以直接作为高校的通识专业教育发展到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的一个过渡与发展结合点,通识专业教育尚未完成的高校学生就业,可以直接通过高校协同创新技术教育的各种引导方式进入高校专业人才教育。在高校的专业创新技术创业课程教育中尤其要突出应对经济社会的新需求,同时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企业、经济的有机协调结合。
三、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相关策略
1、树立正确的人事管理理念
正确认识树立加强人事管理的新理念。在现代经济社会,各个单位的激烈竞争、经济的激烈竞争、科技的激烈竞争、文化的激烈竞争等等,归根结底都必然是人才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也不可能例外,事业经营单位职工应尽快转变行政用人管理观念,从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事业单位行政用人管理模式思维中不断创新和跳脱出来,吸收和推广引进大型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劳资控制管理的新理念,将维护员工权益视作最大的核心、最宝贵的社会财富,注重事业单位对人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借鉴西方事业单位管理学课程中的政治社会学和人类学假设主义理论,关注一个员工的实际行为是在逻辑和个人情感上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被视作一个机械、枯燥的战略执行者。事业组织单位内部应积极探索践行事业单位人本文化管理的新理念,从事业单位文化上、管理上努力构筑相互协调适应的人本管理体系。
2、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构建隐形课程
所谓申请隐形本科课程,就是以高校课程的外在学习氛围环境與高校学院内的文化环境等各种可以对高校学生学习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的外在学习环境,来作为研究中心的隐形课程。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人才教育中,高校应重视自身文化与内在教育,注重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在校学生成长营造一种人事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加强创新驱动、创业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协同创新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具体地说,大学不仅可以通过举办优秀创业项目的专题展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要求大学生获得一定的课外实习学分,参加相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切实提高管理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专题演讲,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课
协同创新不是纸上谈兵,有了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后,更为重要的还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此,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创新驱动创业的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以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作为高校创新技术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的教学主体和形式,实践创业课教育应将学生群体作为创业课程教学主体,整合校内各个教学平台、各个部门,各个专业学科的全部教学资源,利用在校师生创业团队的综合创新性和创业项目实践引导,促进在校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模拟以及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多方面的协同之下,培养培育出真正有用的创新者和管理人才。
4、将师资力量作为建设重点
当前,高校继续开展协同创新教育工作面临着一大瓶颈问题,即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是大学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协同创新教育,缺乏一批理论和技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并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有效改变这一困难现状,高校应将培养协同创新师资力量作为培养重点,聘请专职老师与学校协同创新师资专家共同补充,利用学校创业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结语
协同创新是创新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应根据相关的战略目标,革新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 000(024):83-84.
[2]罗珅.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岭南体育文化建设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020(009):246-248.
作者简介:
陈冲(1986-1),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大学,任职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人事管理。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人力资源处 重庆 402260)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高校有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职能。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协同创新战略,高校也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中的创新体进行积极地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相应的创新平台,为学生的发展创建环境。通过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发挥出学科具有的优势,促进高校人才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针对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价值进行探究,并为提高人才质量提出相关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人才的健康发展。
一、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是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制约,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等,将创新资源与创新的要素进行充分的结合。通俗来讲,协同创新是在同一个目标下,将具有不同创新资源的个体,通过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等,对人才进行高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对高校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并组织开展创新活动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创新开发的优秀行为。
二、“协同创新”战略的价值
1、切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总体而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新模式直接决定着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各种人才培养类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十分严峻,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顺应这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可以很好地从适应社会经济需求角度切入。为此,高校必须积极顺应这一协同创新的社会发展趋势潮流,对于协同创新发展理念进行深入的系统学习与理解,将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方向定位于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并重新统计设置与其相适应的基础课程,将高校的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等等进行全面性的改革。
2、结合协同创新与专业教育
系统创新可以直接作为高校的通识专业教育发展到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的一个过渡与发展结合点,通识专业教育尚未完成的高校学生就业,可以直接通过高校协同创新技术教育的各种引导方式进入高校专业人才教育。在高校的专业创新技术创业课程教育中尤其要突出应对经济社会的新需求,同时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企业、经济的有机协调结合。
三、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相关策略
1、树立正确的人事管理理念
正确认识树立加强人事管理的新理念。在现代经济社会,各个单位的激烈竞争、经济的激烈竞争、科技的激烈竞争、文化的激烈竞争等等,归根结底都必然是人才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也不可能例外,事业经营单位职工应尽快转变行政用人管理观念,从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事业单位行政用人管理模式思维中不断创新和跳脱出来,吸收和推广引进大型事业单位实行人事劳资控制管理的新理念,将维护员工权益视作最大的核心、最宝贵的社会财富,注重事业单位对人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借鉴西方事业单位管理学课程中的政治社会学和人类学假设主义理论,关注一个员工的实际行为是在逻辑和个人情感上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被视作一个机械、枯燥的战略执行者。事业组织单位内部应积极探索践行事业单位人本文化管理的新理念,从事业单位文化上、管理上努力构筑相互协调适应的人本管理体系。
2、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构建隐形课程
所谓申请隐形本科课程,就是以高校课程的外在学习氛围环境與高校学院内的文化环境等各种可以对高校学生学习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的外在学习环境,来作为研究中心的隐形课程。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人才教育中,高校应重视自身文化与内在教育,注重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在校学生成长营造一种人事管理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加强创新驱动、创业精神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学校协同创新管理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具体地说,大学不仅可以通过举办优秀创业项目的专题展览,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以要求大学生获得一定的课外实习学分,参加相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切实提高管理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专题演讲,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课
协同创新不是纸上谈兵,有了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后,更为重要的还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此,应用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创新驱动创业的综合实践教育课程,以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作为高校创新技术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的教学主体和形式,实践创业课教育应将学生群体作为创业课程教学主体,整合校内各个教学平台、各个部门,各个专业学科的全部教学资源,利用在校师生创业团队的综合创新性和创业项目实践引导,促进在校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模拟以及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多方面的协同之下,培养培育出真正有用的创新者和管理人才。
4、将师资力量作为建设重点
当前,高校继续开展协同创新教育工作面临着一大瓶颈问题,即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是大学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协同创新教育,缺乏一批理论和技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和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并具有相当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有效改变这一困难现状,高校应将培养协同创新师资力量作为培养重点,聘请专职老师与学校协同创新师资专家共同补充,利用学校创业师资队伍力量的不足,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结语
协同创新是创新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高校应根据相关的战略目标,革新自身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 000(024):83-84.
[2]罗珅.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岭南体育文化建设为例[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020(009):246-248.
作者简介:
陈冲(1986-1),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大学,任职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人事管理。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人力资源处 重庆 4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