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希金作为俄国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生命短暂,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作品,尤以诗歌为胜,本文选取普希金两首代表诗歌分析了普希金身上激情与柔情兼济的特点。普希金诗歌激情柔情普希金是俄国十九世纪文学的典型,他既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这位伟大的作家集诸多美誉于一身,茹可夫斯基称他是“惊人的天才”,果戈理称他是“俄罗斯民族诗人”,高尔基称他是“俄罗斯文学之父”,别林斯基说:“直到他,才开始了俄罗斯文学。”。
普希金生于1799年,逝世于1837年,仅仅活了短短的38年,应该属于英年早逝,就是这样短暂的一声,他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成为俄罗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普希金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但我们不得不说普希金是诗歌的天才,他一生一共创作诗歌800余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有颂歌、哀歌、情歌很多种类型,在各类诗歌中普希金都投入了深深地情感,诗歌中诗人有表达对革命的渴望与向往,激情澎湃、热力四射。还有的诗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其中诗人又不乏柔情的一面,从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情与柔情兼具的普希金。
1811年普希金入皇村中学学习。1812年俄国爆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也激发普希金的爱国诗情,1814年普希金开始文学创作,有一次在他升入高年级的入学考试中,他当场朗诵了自己所写的一首诗歌《皇村回忆》,把当时的主考官之一——俄国著名的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感动地声泪俱下,从此普希金登上了俄国文坛。1819年普希金加入了十二月党人的外围组织“绿灯诗社”。十二月党是俄国贵族革命家,他们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普希金由于受到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反对专制暴政和渴望民主自由的情绪日益加深,写了很多出色的政治诗和讽刺诗,著名的有《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等,这些诗作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反映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在这些诗篇中我们也读懂了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诗人普希金的心声。
我们仅以他的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为例,从题目我们知道是诗人写给恰达耶夫的,恰达耶夫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结识的一位青年近卫军军官,也是普希金就职外交部时的良友,恰达耶夫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到过巴黎,是一个充满革命情绪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普希金与恰达耶夫的交往中深受其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这首诗是普希金在和恰达耶夫的一次深谈后,在高昂的情绪中谱写的一首革命诗篇。诗人在同恰达耶夫深谈之后,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深刻的反思,原来在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甜蜜的爱情、耀眼的荣誉等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了,少年时代的轻狂,像晨雾、像梦幻都消失了,在此诗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时诗人开始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民族的自由、国家的幸福,表现了普希金思想的变化和成熟,这也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次思索和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诗人热情迸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从个人幸福狭隘的小圈子跳了出来,呼吁青年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追求,并提出了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诗人又向青年人发出了号召,趁着我们青春的大好年华,趁着我们的革命热情已燃烧成熊熊的烈火,让我们为祖国奉献我们的一切吧,这是诗人的崇高理想,也是他向青年人发出的召唤。在这首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诗人燃烧的激情至此转变成大胆和强烈的呼吁:积极行动起来,推翻那残暴的专制制度,迎接祖国美好明天的到来,这势不可挡之势,这无比豪迈的气概,无比坚定的信念,在这一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歌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首青春之歌,是青春的献词,因此普希金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的热情歌者”,这首诗歌也是对普希金作为革命诗人的最好诠释,诗人的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也有所作为,读到此处,一个豪情万丈、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已经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普希金不仅具有革命的激情,他也不乏一个男子的柔情,他还创作了很多爱情体裁的爱情诗,他一生一共创作了200多首爱情诗,占他诗歌创作的四分之一,我们就以普希金的一首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为例来感受他如水的柔情。
这首诗是普希金在1829年写给一位女士的,诗歌中的女主角是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千金——奥列尼娜,普希金在一次沙龙的聚会中与奥列尼娜相遇,奥雷尼娜才貌双全,深得普希金的喜爱,奥雷尼娜也认为普希金是她所见的最有趣的人,二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从在一起畅谈理想,多次幽会,但是两人爱情遭到了奥列尼娜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奥列宁是沙皇的积极拥护者,他反对普希金所写的那些革命诗歌,普希金面对这种情况主动放弃了这段爱情,不想打扰对方的生活,但又希望对方获得幸福,于是赋诗奥列尼娜。
这首诗抒写的是分手后的离愁,表达的是那种欲爱不能的痛苦,在诗中普希金把相思的痛苦,嫉妒的折磨,回忆中的甜蜜,绝望中的倾吐,欲言又止的羞怯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关键的是诗人在这首诗歌中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内心饱受煎熬,但却能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心爱的人的幸福,这种爱是伟大的爱、崇高的爱,也是极富柔情的一种爱,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对爱情也有过一段表述: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园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也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两位伟大的作家对爱情的见地有异曲同工只妙。
普希金爱情诗较少写到那种强烈的疾风暴雨般的热情,而多是表现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默默的柔情,诗中四个“爱”字贯穿始终,开头第一节,我曾经爱过你,第二节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第三节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最后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也会像我爱你一样。四个爱字,也把诗人的真情融注在全诗中,表达普希金对曾经恋人的情真意切的浓情,读过之后有一种淡而不浅,撕心裂肺的痛,真挚而打动人心。诗人的情感如此真诚、细腻,又是那样的质朴,唯有朴素的语言才能衬托诗人质朴的情感,在这首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无谓的堆砌,一切语言都是那样的简洁朴素,正如别林斯基对普希金诗作的评价“他不夸大,不粉饰,不耍弄效果,处处都显示着本然的样子,也正是这种如行云流水的自然本真才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拨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普希金作品的魅力绝不仅仅如此,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相反在每个时代他的作品都会迸发令人炫目的光辉,我们相信随着对普希金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会一一向我们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M].群言出版社,2000.
[3]普希金著.冯春译.普希金抒情诗全集(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普希金生于1799年,逝世于1837年,仅仅活了短短的38年,应该属于英年早逝,就是这样短暂的一声,他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成为俄罗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普希金的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广泛,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但我们不得不说普希金是诗歌的天才,他一生一共创作诗歌800余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有颂歌、哀歌、情歌很多种类型,在各类诗歌中普希金都投入了深深地情感,诗歌中诗人有表达对革命的渴望与向往,激情澎湃、热力四射。还有的诗歌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其中诗人又不乏柔情的一面,从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情与柔情兼具的普希金。
1811年普希金入皇村中学学习。1812年俄国爆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俄罗斯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也激发普希金的爱国诗情,1814年普希金开始文学创作,有一次在他升入高年级的入学考试中,他当场朗诵了自己所写的一首诗歌《皇村回忆》,把当时的主考官之一——俄国著名的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感动地声泪俱下,从此普希金登上了俄国文坛。1819年普希金加入了十二月党人的外围组织“绿灯诗社”。十二月党是俄国贵族革命家,他们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普希金由于受到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反对专制暴政和渴望民主自由的情绪日益加深,写了很多出色的政治诗和讽刺诗,著名的有《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等,这些诗作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反映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在这些诗篇中我们也读懂了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青年诗人普希金的心声。
我们仅以他的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为例,从题目我们知道是诗人写给恰达耶夫的,恰达耶夫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结识的一位青年近卫军军官,也是普希金就职外交部时的良友,恰达耶夫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到过巴黎,是一个充满革命情绪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普希金与恰达耶夫的交往中深受其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这首诗是普希金在和恰达耶夫的一次深谈后,在高昂的情绪中谱写的一首革命诗篇。诗人在同恰达耶夫深谈之后,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深刻的反思,原来在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甜蜜的爱情、耀眼的荣誉等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了,少年时代的轻狂,像晨雾、像梦幻都消失了,在此诗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时诗人开始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民族的自由、国家的幸福,表现了普希金思想的变化和成熟,这也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次思索和选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诗人热情迸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从个人幸福狭隘的小圈子跳了出来,呼吁青年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追求,并提出了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诗人又向青年人发出了号召,趁着我们青春的大好年华,趁着我们的革命热情已燃烧成熊熊的烈火,让我们为祖国奉献我们的一切吧,这是诗人的崇高理想,也是他向青年人发出的召唤。在这首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诗人燃烧的激情至此转变成大胆和强烈的呼吁:积极行动起来,推翻那残暴的专制制度,迎接祖国美好明天的到来,这势不可挡之势,这无比豪迈的气概,无比坚定的信念,在这一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诗歌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这是一首青春之歌,是青春的献词,因此普希金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的热情歌者”,这首诗歌也是对普希金作为革命诗人的最好诠释,诗人的革命激情汹涌澎湃,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也有所作为,读到此处,一个豪情万丈、英勇无畏的革命斗士已经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普希金不仅具有革命的激情,他也不乏一个男子的柔情,他还创作了很多爱情体裁的爱情诗,他一生一共创作了200多首爱情诗,占他诗歌创作的四分之一,我们就以普希金的一首爱情诗《我曾经爱过你》为例来感受他如水的柔情。
这首诗是普希金在1829年写给一位女士的,诗歌中的女主角是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千金——奥列尼娜,普希金在一次沙龙的聚会中与奥列尼娜相遇,奥雷尼娜才貌双全,深得普希金的喜爱,奥雷尼娜也认为普希金是她所见的最有趣的人,二人志趣相投,相见恨晚,从在一起畅谈理想,多次幽会,但是两人爱情遭到了奥列尼娜的父亲的激烈反对,奥列宁是沙皇的积极拥护者,他反对普希金所写的那些革命诗歌,普希金面对这种情况主动放弃了这段爱情,不想打扰对方的生活,但又希望对方获得幸福,于是赋诗奥列尼娜。
这首诗抒写的是分手后的离愁,表达的是那种欲爱不能的痛苦,在诗中普希金把相思的痛苦,嫉妒的折磨,回忆中的甜蜜,绝望中的倾吐,欲言又止的羞怯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关键的是诗人在这首诗歌中阐述了自己的爱情观,内心饱受煎熬,但却能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心爱的人的幸福,这种爱是伟大的爱、崇高的爱,也是极富柔情的一种爱,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对爱情也有过一段表述: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园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也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两位伟大的作家对爱情的见地有异曲同工只妙。
普希金爱情诗较少写到那种强烈的疾风暴雨般的热情,而多是表现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默默的柔情,诗中四个“爱”字贯穿始终,开头第一节,我曾经爱过你,第二节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第三节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最后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也会像我爱你一样。四个爱字,也把诗人的真情融注在全诗中,表达普希金对曾经恋人的情真意切的浓情,读过之后有一种淡而不浅,撕心裂肺的痛,真挚而打动人心。诗人的情感如此真诚、细腻,又是那样的质朴,唯有朴素的语言才能衬托诗人质朴的情感,在这首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无谓的堆砌,一切语言都是那样的简洁朴素,正如别林斯基对普希金诗作的评价“他不夸大,不粉饰,不耍弄效果,处处都显示着本然的样子,也正是这种如行云流水的自然本真才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拨动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普希金作品的魅力绝不仅仅如此,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相反在每个时代他的作品都会迸发令人炫目的光辉,我们相信随着对普希金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作品的艺术价值会一一向我们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名著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高莽.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M].群言出版社,2000.
[3]普希金著.冯春译.普希金抒情诗全集(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