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企业后疫情时代的危机与对策r——以外部冲击为视角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1988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结构缺陷使其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面对后疫情时代地缘政治更加复杂、产业链供应链外移和人民币升值等带来的外部冲击,忽略加工贸易自身结构的特点对加工贸易企业所处的宏观和中观环境,不采取普遍联系的分析方法,仅从加工贸易企业自身角度,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方式是无法帮助企业切实化解危机的.加工贸易企业面对的困境,需要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进行综合治理,即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次着手,才能有效地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化危为机,重获生机和活力.
其他文献
近年来,以楚辞为题材创作的现代歌曲逐渐增多,这类歌曲从楚辞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与艺术创作元素,研究楚辞题材现代歌曲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楚辞题材现代歌曲为例,从“引用古辞赋”“化用古意象”“沿用古旋律”与“运用新唱法”“采用新编曲”“使用新主题”两个方向六个方面,深入分析楚辞题材现代歌曲在创作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以期对当代流行歌曲和艺术创作有所启发.
我国社会治理经历了从传统的“政府管制”“政府管控”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战略转变,社会治理的内容与边界不断调适,治理模式与实施策略也在持续改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期刊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从总体上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存在和意识、认识的辩证发展、联系和发展观点等基本原理.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探索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规律、推进思政学科回应时代要求的必经之路.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体实践中,教育理念要一体化跟进、课程内容要一体化设计、教师队伍要一体化建设,形成努力办好思政课的整体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有其可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泉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筑牢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治国理政经验、建设文化强国方面有其重要价值和独特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应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融合,坚持挖掘和阐发相衔接,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统一,坚持交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诗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早已融入党的肌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要解难题,守正创新;谋长远,正本溯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用思政课程涵养思想、启智润心、提高境界,汲取真理和智慧,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弄懂、弄清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原初语境,探寻内涵式发展,揭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直面问题、突破问题,从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基本路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必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大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必须注重理论教学的区分与衔接;必须加强实践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与交流;必须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此来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
红色基因根植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内核和精神财富,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课程联动建设、校地合作建设、校际互动建设,促进红色基因梯次、立体、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是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
康德和弗洛姆都是主张世界和平的哲学家,两人相距近200年.康德目的论哲学世界和平思想与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世界和平思想对人性、对和平实现的途径与方式存在理论上的差异,但两者都认为世界和平的实现是人类由野蛮步入文明的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两者都是从世界和平的实现与人类本质的正常运行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出发,致力于通过对人性的反思而构建出一致于人类本质正常发展需求的世界和平新秩序.
生态女性主义从性别向度出发,通过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探索,构建起区别于机械论自然观的新型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基于女性原则,生态女性主义从整体性出发,尊重多样性,运用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通过打破“父权制”的压迫来改变人类统治自然的传统结构,尝试在人与自然之间构建起一种和谐共生的新型伦理关系.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为人类重新审视自然、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女性视角,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生态文明指向一种社会文明新形态,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无论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还是在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含有关于“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思想.只有挖掘这些优秀的理论资源,才能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并为生命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哲学的“顶层设计”.中国传统道家哲学视天人为一体,主张人与自然界遵循着共同的生命原则;西方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中,谢林和黑格尔都强调人与自然遵循着同一个绝对理念,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过是同一理念实现自身的不同样态;马克思则在实践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认为人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