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庐隐,情场上“兴风作浪”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隐是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第一期的女大学生,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婚恋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一系列婚恋小说,大部分是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她在婚恋关系上任性而为,不仅深深伤害了最亲近的家人,也导致自己在贫病交加中难产而亡。
  一恋:跟母亲和舅舅唱对台戏
  庐隐,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她的父亲黄宝瑛,是1888年的举人,性格古板而暴躁。他中举10年后,庐隐出生。庐隐的母亲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旧式女性,之前已经生育了3个男孩子。庐隐降生的当天,外祖母去世,迷信的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把她交给来自乡下的奶妈喂养。庐隐从小爱哭爱闹、桀骜不驯,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3岁还不会走路说话,全家人都不喜欢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子。
  1902年,庐隐父亲谋到湖南长沙知县的官职,举家由福建乘海船前往长沙。4岁的庐隐在途中终日哭闹,有一天差点被父亲扔进滔滔波浪之中。庐隐7岁的时候,父亲因心脏病死在任所,母亲只好带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投奔在北京担任农商部员外郎兼太医院御医的弟弟,也就是庐隐的舅舅。舅舅家在北京西斜街的大宅院里,由好几个四合院组成,庐隐的姨母等亲戚也在此居住,整个家族光和庐隐同辈的表姊妹就有20多个。然而这个大家庭给予庐隐的,依然是歧视。
  到北京后,庐隐因被母亲厌恶,不得入学,直到9岁,才被送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1912年,14岁的庐隐在大哥黄勉的帮助下,考取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设高等小学五年级。亲戚们对她刮目相看,母亲也改变了对庐隐的态度。1913年,她又考取享受官费待遇的女子师范,更使家人惊奇不已。
  1915年,情窦初开的庐隐迷上了言情小说。每天除应付功课之外,她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得了个“小说迷”的绰号。就在这一年,庐隐在舅舅家认识了父母双亡的表亲林鸿俊。这位20岁的小伙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温文尔雅,曾留学日本,因父亲病逝而中止学业。庐隐从他手里借过言情小说《玉梨魂》,为多情而薄命的女主人公流下许多眼泪。林鸿俊发现了庐隐的多愁善感,便给她写信,诉说人生痛苦。庐隐看后十分同情,两个人渐渐亲密起来。当林鸿俊托人向庐隐母亲提亲时,却遭到断然拒绝。原因是庐隐的母亲和舅舅不满意林鸿俊家境贫寒、没有工作。庐隐出于从小养成的逆反心理,挺身而出与母亲和舅舅唱对台戏。她在写给母亲的书信中严正表示:“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母亲深知庐隐的倔强性格,只好答应了婚事。作为交换,庐隐接受母亲提出的条件,必须在林鸿俊大学毕业后才能举办婚礼。林鸿俊发奋努力,于这年暑期考取北京工业专科学校。开学前,母亲办了几桌筵席,为庐隐和林鸿俊举办订婚仪式,请西斜街所有亲戚参加。席间,有一位亲戚站起来敬酒致贺,自告奋勇地说:“林君很有志气,努力自学,居然考取了学校,你双亲去世,我愿意拿出2000元,作为你4年的学费和膳费。”他说着从身上掏出2000元的票据摆在桌上,真诚地望着林鸿俊说:“自己亲戚,别客气,请收下吧!”林鸿俊感激涕零,当场鞠躬致谢说:“我一定好好读书,毕业以后再报答您的大恩。”
  事实上,这2000元的巨款,是庐隐母亲辛辛苦苦积攒的私房钱。她为了成全女儿,甘愿默默资助林鸿俊的学业。
  1917年夏天,19岁的庐隐从女子师范毕业。母亲希望她参加工作以帮助家庭,为她谋到北京女子中学的教员职位,教授体操、园艺和家事。庐隐觉得这所学校的条件与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而且她对家事园艺也实在没有兴趣,敷衍到学期结束,便悄然辞职。
  后来庐隐的同学舒畹荪担任了安徽省安庆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校长,就邀请她前往任教。这一回庐隐只待了半年,再次辞职。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的心是浮动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我都不能平静地久住下去,算命的人说我正在走驿马运,所以要东奔西走。我自己虽然不信命相,不过喜欢跑,我是不否认的。”
  回到北京,恰好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正在招聘教师,庐隐与一位姓杨的同学结伴前往。当地的守旧教员并不欢迎她们的到来,性情浮躁的庐隐在开封熬了一个学期,到暑假又一次辞职。母亲骂她没有长性,表姊妹们称呼她为“学期先生”。
  二恋:从“称心”到“一言难尽”
  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升格为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始招收中国公办教育史上第一届女大学生。庐隐为了赚钱交纳学费,不得不再次南下安庆担任教职。半年后她带着200元薪水回到北京,已经错过招考期限。在母校教师的通融下,她以旁听生的资格回校就读,一学期后转为正式生。
  庐隐虽然没有亲历“五四”运动,但却在“五四”运动思想的激荡之下,很快成为校内外的活跃分子。1919年11月15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为破坏抵制日货运动,派出便衣警察殴打表演爱国新剧的学生。16日又打死、打伤多名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福州惨案”。庐隐与女高师的福建籍同学王世瑛、程俊英等人,在惨案发生后到福州会馆参加同乡会,认识了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学生郭梦良。
  郭梦良是福建闽侯县郭宅村(今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郭宅村)人,与庐隐同岁。他离开家乡到北大就读之前,已经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福州惨案”发生后,郭梦良与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福建同乡会,并且创办油印刊物《闽潮》。庐隐加入《闽潮》的编辑部,和郭梦良渐渐产生感情。
  这边二人感情突飞猛进,那边林鸿俊已从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到山东糖厂当了一名工程师。他写信要求即将毕业的庐隐兑现婚约,庐隐却在回信中要求退婚。林鸿俊一气之下,随即与糖厂老板的女儿缔结姻缘。
  在认识郭梦良之前,庐隐曾把自己与林鸿俊的恋爱故事写成文言小说《隐娘小传》,后来她觉得“隐娘”欠雅,便袭取古典诗词“庐山真面目,隐约未可睹”的寓意,把笔名改为庐隐。随着与林鸿俊的退婚以及白话文的盛行,她撕毁了这篇练习之作。
  1923年10月、12月,上海《小说月报》分两期刊登庐隐的中篇小说《海滨故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婚恋生活的作品,也是庐隐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中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女高师第一期国文班中几位女生的情感实录。小说从女大学生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5个人的海边避暑写起。露沙即庐隐本人,露沙的恋爱对象梓青,就是郭梦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