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让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古代文史合一的特色使这个教法的实施具有可行性,文学作品在历史课堂上将发挥它特有的优势,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作者还提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别把握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生动形象;优化;历史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26-02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这句话由来已久,正是这句话启发我开始了让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的教学研究。经过认真的理论学习和大胆的课堂教学尝试,我感觉到引入文学作品的历史教学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欣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和思考。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比较粗浅的认识,希望能通过对这个课题的探讨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一、文史合一为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首先,文史合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两千多年前的鸿篇巨著《史记》是司马迁以包容天下之大气、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才气完成的一部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制和文学名著,它对汉代以来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可谓丰碑擎天,无出其右,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外还有很多作品如《左传》、《国语》、《资治通鉴》、《荷马史诗》等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史学性;其次,古今中外不少文学家兼为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伏尔泰等,他们所写的文章经常引用历史典故,或者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第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飘》,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废除奴隶制度及其在美国社会掀起的轩然大波,也深刻揭露了美国内战的实质以及内战后美国社会依然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等一系列问题;第四,很多历史内容是依靠文学形式(如诗词、小说、散文、随笔等)记录下来的。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古代的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作品被后代誉为“诗史”。由此可见,文学与历史具有天然的渊源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个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让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教材在阐述历史事件时语言准确、精练、条理清晰,却因此失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许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皆源于此。而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感性认识强,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学作品的这个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辛亥革命》这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的判断往往存在困惑——既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那不就是成功了吗?起初我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失败了”,看着学生似懂非懂的神情,我有些无奈,因为学生对类似“社会性质”这样抽象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后来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节选了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未庄“将辫子盘在头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但是“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轻松地认识到,革命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这场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又如,在讲新文化运动时,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比较多又非常乏味,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经历,很难理解这个运动的意义。我从小说《祝福》中节选了几段给学生阅读,学生通过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深深感受到了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残害,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文学作品强烈的感染力有助于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情感教育是历史课堂要完成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我们也许可以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但绝不可以“告诉”学生他应该有怎样的情感,情感的产生应该是自然的、自发的、真实的。而文学作品的本质是情感道德,它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能以情动人、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弥补历史学科教学的不足。因此,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情感教育比直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讲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我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通过这首诗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感悟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对于近代诗人丘逢甲的诗作《春愁》引用:“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勾起大家的失台之痛,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对当今台独分子丑恶行径的愤恨。因此,运用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欣慰鼓舞的气氛之中,有助于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为历史课堂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课堂上,学生最兴奋地事情就是自己能有机会一展才华,而教师常常会因为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剥夺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历史教材认真地钻研,我挖掘出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例如,讲到《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自己编写了历史短剧《商鞅变法》,然后分角色表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剧本的写法以及商鞅变法的历史资料,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剧本创作,然后自导自演将几千年前的历史活泼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之上。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写作、表演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成功得以实现。此外,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很多学生喜爱的形式,如为历史图片配台词、模仿演讲、设计广告词、编写历史故事、设计宣传标语等等。只要我们刻苦钻研、细心挖掘,教材中处处都是可供雕琢的玉石;只要我们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大胆创作,让他们在历史课堂上绽放自己青春的风采,我们的历史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引用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把握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区别
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大胆运用文学作品,但是也要注意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学作品会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都是历史典籍,里面有一些是虚构情节、艺术夸张的成分和未经考证的传说,这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考察、辨析的。例如,我们在讲三国历史时,很多老师会引入《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里面很多情节是虚构的。如“空城计”里生动地描述了诸葛亮的沉着、勇敢、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简直对他倾注了无限的赞美之情,但历史的事实如何呢?诸葛亮一生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诸葛亮屯兵陕西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在湖北担任荆州都督,根本没有机会与诸葛亮对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差异,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将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融入进来,让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资源成为历史教材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不但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他们阅读、分析文字材料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一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史结合、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是教育的箴言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博览群书、文史兼修,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本文对“让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古代文史合一的特色使这个教法的实施具有可行性,文学作品在历史课堂上将发挥它特有的优势,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作者还提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别把握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生动形象;优化;历史课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2-026-02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这句话由来已久,正是这句话启发我开始了让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的教学研究。经过认真的理论学习和大胆的课堂教学尝试,我感觉到引入文学作品的历史教学仿佛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欣喜的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和思考。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比较粗浅的认识,希望能通过对这个课题的探讨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一、文史合一为文学作品走进历史课堂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首先,文史合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发展的一大特色。例如,两千多年前的鸿篇巨著《史记》是司马迁以包容天下之大气、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才气完成的一部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制和文学名著,它对汉代以来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可谓丰碑擎天,无出其右,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外还有很多作品如《左传》、《国语》、《资治通鉴》、《荷马史诗》等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史学性;其次,古今中外不少文学家兼为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伏尔泰等,他们所写的文章经常引用历史典故,或者用历史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第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飘》,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废除奴隶制度及其在美国社会掀起的轩然大波,也深刻揭露了美国内战的实质以及内战后美国社会依然存在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等一系列问题;第四,很多历史内容是依靠文学形式(如诗词、小说、散文、随笔等)记录下来的。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祭祀典礼,战争徭役,定都建国,怀人悼亡,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等等,其信息量之大,文献价值之高,令人惊叹。可以说,一部《诗经》立体地再现了古代的生存环境、事态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现存1400多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作品被后代誉为“诗史”。由此可见,文学与历史具有天然的渊源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这个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让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教材在阐述历史事件时语言准确、精练、条理清晰,却因此失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许多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皆源于此。而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感性认识强,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文学作品的这个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辛亥革命》这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的判断往往存在困惑——既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那不就是成功了吗?起初我只是生硬地告诉学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所以失败了”,看着学生似懂非懂的神情,我有些无奈,因为学生对类似“社会性质”这样抽象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后来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节选了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段文字资料,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未庄“将辫子盘在头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但是“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轻松地认识到,革命之后封建统治阶级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这场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又如,在讲新文化运动时,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比较多又非常乏味,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经历,很难理解这个运动的意义。我从小说《祝福》中节选了几段给学生阅读,学生通过祥林嫂悲惨的遭遇,深深感受到了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残害,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
三、文学作品强烈的感染力有助于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情感教育是历史课堂要完成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我们也许可以告诉学生一个知识点,但绝不可以“告诉”学生他应该有怎样的情感,情感的产生应该是自然的、自发的、真实的。而文学作品的本质是情感道德,它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能以情动人、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弥补历史学科教学的不足。因此,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情感教育比直白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讲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我引用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通过这首诗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感悟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同时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油然而生。又如对于近代诗人丘逢甲的诗作《春愁》引用:“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勾起大家的失台之痛,同时激起了同学们对当今台独分子丑恶行径的愤恨。因此,运用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易于调动学生的情绪,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或悲壮凄凉或欣喜愉悦或欣慰鼓舞的气氛之中,有助于历史教学情感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为历史课堂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课堂上,学生最兴奋地事情就是自己能有机会一展才华,而教师常常会因为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剥夺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历史教材认真地钻研,我挖掘出了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例如,讲到《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自己编写了历史短剧《商鞅变法》,然后分角色表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剧本的写法以及商鞅变法的历史资料,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剧本创作,然后自导自演将几千年前的历史活泼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之上。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培养了学生写作、表演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成功得以实现。此外,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很多学生喜爱的形式,如为历史图片配台词、模仿演讲、设计广告词、编写历史故事、设计宣传标语等等。只要我们刻苦钻研、细心挖掘,教材中处处都是可供雕琢的玉石;只要我们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大胆创作,让他们在历史课堂上绽放自己青春的风采,我们的历史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五、引用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把握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的区别
我们在历史课堂上可以大胆运用文学作品,但是也要注意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文学作品会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不都是历史典籍,里面有一些是虚构情节、艺术夸张的成分和未经考证的传说,这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考察、辨析的。例如,我们在讲三国历史时,很多老师会引入《三国演义》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里面很多情节是虚构的。如“空城计”里生动地描述了诸葛亮的沉着、勇敢、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作者简直对他倾注了无限的赞美之情,但历史的事实如何呢?诸葛亮一生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诸葛亮屯兵陕西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在湖北担任荆州都督,根本没有机会与诸葛亮对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差异,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将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融入进来,让它们所承载的丰富历史资源成为历史教材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不但能激活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他们阅读、分析文字材料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显然是一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史结合、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是教育的箴言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也给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博览群书、文史兼修,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个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