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反应蛋白1/2及其类似物调节血管化的分子基础和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 :医学综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 1/2是血管化有效的内源性抑制因子,通过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并促其凋亡,其作用靶点为CD36、CD47和整合素.而CD36和β整合素是信号转导的起始环节,CD36和CD47的血管化抑制作用与一氧化氮通路相关.研究TSP1/2及其类似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研究抗癌新疗法以及治疗其他与血管化相关的疾病.该文重点阐释TSP1/2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血管化的分子作用机制以及TSP1/2及其类似物在抗肿瘤、组织损伤修复等领域的临床应用进展.
其他文献
从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二大方面,介绍分子标记技术在桃基因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与育种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论述了通过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包括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即
大多数育龄妇女增补叶酸被临床证明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于携带有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的孕妇,采用正常量的叶酸增补,可能是微效甚至
目的 观察哈萨克族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探讨其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方法检测MMP-7 基因mRNA在20例哈萨克族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是土耳其南部Isparta地区的一个公共卫生难题.为了研究骨质硬化与氟中毒的关系,对2001年~2003年的1500例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筛检,发现69
近年来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蛋白质起源研究来有很大进展,因为各种"组学(-omics)"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大量信息,据此可以初步推断原始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
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2.16(CK)、3.16、4.16、5.16、6.16和7.16 mg·L~(-1)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研究了海姆维斯蒂枸子(Cotoneaster hjelmqvistii)的耐盐能力。试验采用随机区
目的研究枳壳对丁螺环酮在健康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丁螺环酮组,丁螺环酮加枳壳低剂量组(15 g/kg),丁螺环酮加枳壳高剂量组(30 g/kg),测定给药后5
膜性肾病为成人常见的肾病综合征病因,根据继发性因素的有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与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因其无明确继发因素、病情迁延、预后差异较大等临床特点而
心脏纤维化不仅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脏重构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恶性心脏病的诱因.在心脏纤维化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