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一点经济学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绍文教授在85岁高龄时,出版了《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一书,概括总结了几十年研究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历史的部分成果,对我们所有经济学者来说,这是一份极为可贵、值得认真一读的传世之作。
  在此书的封面上,印有朱先生最为推崇的三位经典经济学大师的头像,他们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德国的弗·李斯特和卡尔·马克思。为了与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古典经济学”相区别(那个词特指斯密、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的理论),朱先生用了“经典经济学”的概念,来特指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又有别于现代经济学的种种理论学说,其中包括了李斯特、马克思等人的学说。所谓“经典”,自然意味着“不可不读”,同时也有“永恒价值”的意思——一切经典的理论,都因其包含着真理(在当时是新的理念)而具有永恒的价值,也因其反映了产生那种理论的时代所特有的烙印而永远给后人以历史和思维的启迪。在朱先生所着重分析的经典理论的现实意义中,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经典理论的反封建性;第二,经济学研究的“本国立场”。
  朱先生特别批评了把“现代化”(严格地说应是“近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的错误概念,指出现代化指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关系的改变,是使过去在封建桎梏中受压抑的、受制约的、存在于民众当中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在这方面,斯密可以說是早期反封建的经济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的宗旨就是提倡“自由贸易”,要求打破中世纪封建势力对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所设的各种障碍和限制,打破各种“控制”和“审批”,解放生产力,使人们能够通过自愿和自由的分工与交易,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的福利。在斯密的著作中,“自由贸易”一词还不像现在往往特指的是国际之间的交易,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交易的自由”,指市场经济的发展,指市场活动所体现的新的经济社会关系。
  朱先生这些年一直在各种场合指出我们现在事实上还在进行的是许多“反封建”的工作,其意义就在于此,就在于要打破计划经济的种种“遗产”,打破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种种“遗产”,使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精神,最终在中国建立起来。
  改革开放,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比起这个任务所要求的内容与范围,也就是比起那种种的“遗产”,我们已经打破了的还太少,还有大量的封建遗产在那里顽固不化,有的甚至还在不断地死灰复燃,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一些体制、规章、政策当中,很多情况下是深藏于我们许多真的热衷于改革、真的希望发展市场经济、真的想反封建的同志的头脑当中,不时地冒出来“干扰我们自己”。由此可见反封建的任务之艰巨、之复杂、之长期,可见朱先生其书的“现实意义”,恐怕还会持续很久,学习经典经济学的现实意义,还会持续很久。打开斯密的著作,每每你都会想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说,“那正是在说阁下的事情”。我们现在写的许多文字、做的许多努力、进行的许多工作,许多自己当做很“新的”观点,其实都是当年人们已经写过的、做过的、争论过的、“玩剩下的”。这或许也是经典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即使在一些关系到历史发展进程的问题上,它的理论仍然可以有长久的适用性。
  朱先生一生极为推崇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不是简单地照搬和学习当时先进的国家——英国的经济学理论与经济政策,而是从当时德国作为一个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出发,“建立了从本国立场出发的‘国民经济学’,特别强调本国创造财富的生产力……的重要性”。为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德国追赶上英国等发达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著作成为影响当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美国和日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著作。
  朱先生所推崇的这种经济学研究的“本国立场”,对于我们所有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所谓“本国立场”,不是要另起炉灶,置人类几百年以来已经发展起来的知识和科学体系于不顾,井底之蛙,搞什么“中国经济学”,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经济学,充分利用哪怕是昨天别人已经发展起来的知识与成果;只不过,作为致力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学者,必须针对中国的特殊问题、特殊发展阶段,由此出发,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经济科学为我所用,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问题”走,不能对本国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却可能起负面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家当前所研究的问题和提出的政策,多数都是针对他们作为先进国家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前沿课题,而我们作为各方面还都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还是“转型经济”),则有我们的特殊问题,如果不认真地分析这种差别,就可能提出错误的政策主张。比如当前非常热门的“新经济、旧经济”问题。“新经济”的概念,本来是根据某些发达国家的新经济现象提出的,与我们的现状相差甚远。即使是用“新经济”“旧经济”的概念特指一些新兴部门和传统产业,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旧经济”的一些部门,对我们来说还是刚刚开始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汽车、住房、家电等等;而对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日益丧失国际竞争力的一些“夕阳产业”,对我们来说则可能正是当前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到中国来大谈特谈“新经济”,是因为那正是他们的“兴奋点”,他们正在为其在全球“开拓新疆场”。而如果我们盲目地跟着起哄,也要把中国的“经济结构”现在就提升到发达国家那样水平,忘记了现在我们“能卖得出去”的东西主要是什么,能“赚钱”的东西主要是什么,也就是“竞争力”所在是什么,忘记了我们还有9亿农民等着就业,等着进城,我们的经济就一定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挤垮,自己内部的矛盾也会激化。不能现实主义地冷静客观地分析本国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经常会犯的一个毛病。而这正是缺乏“本国立场”的一个表现。
  其次,一个经济学家,从“本国立场”出发,不仅能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恰恰因此能为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比如,如果中国经济学家能为解决一个至今人均GDP只有800美元(注:此为2000年的数据)的国家能够一步一步改革开放,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现代化、追赶上发达国家这样一个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他们也就能对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即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经济学的一般性原理都是在对各种特殊问题的分析中逐步形成的。落后国家如何发展这个特殊问题,同样能为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增加新的内容。这也是李斯特为什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德国经济学家,也是一位在整个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国际级经济学家的原因。
  只要翻开书本,就能对老一辈学者的严谨学风和大师风范肃然起敬。但我想它对我们大家最重要的警示和启迪还在于它的“反封建精神”和它的“本国立场”。
  (摘自《经济十八讲》,樊纲著,东方出版社)
其他文献
随着气温向四十摄氏度攀升,路上的“120”急救车也叫嚣的厉害了,各大医院的急诊室都在忙于抢救这些患者。不难发现,这些患者都有共性,年龄多在50岁上下,多有心脏病史;或是发生在出门买菜的途中,或是发生在晨练时,或是发生在家中;都是因突发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头晕、心跳加快或变慢、血压升高等被送入院的。于是,“120”热线变得异常繁忙。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都是这天气惹的祸!  夏天气温高,空
政 治  1日 当天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韩正主持会议并讲话。  2日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Δ国务院召開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以真实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让学习者真正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从真实性学习环境、真实性学习任务和真实性学习评价三方面入手,阐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真实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真实性学习;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全国人口达到141178万人,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尽管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10年间实现了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当前我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宁吉喆表示,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在站上“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前夕所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有效地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平稳地完成了挨户采集逐人登记的系统工程,最终获取了详实的统计数据、形成了扎实的数据公报。这为我们进一步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更长远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切实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数据支撑。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揭晓,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比较》第113辑文章中指出,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到达峰值,形成老龄化的第一个人口转折点。接下来中国人口将出现第二个转折点,以总人口达到峰值并开始负增长为标志。中国的老龄化:两个转折点  人口老龄化按照必然性要先后經历两个重要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1178万人(不含港澳台)。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趋势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应对?人口普查数据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趋势?就此,新京智库采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劳动年龄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比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  人口增长分为实际增长和内在增长。实际增长用以反映人口发展的历史态势,这是因为人口规律具有惯性效应;内在增长用以衡量人口发展的未来态势,这是因为人口规律具有更替效应。  低生育时代下,中国人口5.38%的正增长率实际上是对过去中国人口正增长惯性的延续。这是因为我国育龄人口基数很大,即使生育水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5月11日公布,不仅引发国内全民热议,国外媒体也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人口走势也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巧合的是,2020年至2022年是世界主要大国扎堆进行人口普查的时期:美国和日本已在去年开展人口普查;受疫情影响,俄罗斯人口普查主要工作时间从去年推迟至今年,德国则是从今年推迟至明年。国情与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人口问题也
本书是参与乡建的中青年对20年左右时间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所做的梳理。  我们各地乡建团队确实有遍及全国的大量实践活动,也由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代人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我们团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协助大家把这些经验及思考做一个归纳,我也有对20年乡建做个总结的意思。  新时代乡建起步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这20年是很重要的时间段,大家都知道20年算是一代人。新时代乡建事业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