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语言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语言艺术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尤其对于语文这门人文性、工具性、基础性学科而言,教师必须通过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文章以导入语、提问语、评价语、结束语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艺术;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高 莹(1984—),女,湖南桃江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一、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效率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准确性——包括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声音动听、观点科学、语言逻辑清晰;幽默性——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能够给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提高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性——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优势,能够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师要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心与执着,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做一个能“说”会“道”的语文教师。
  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语的艺术性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的时候往往还沉浸在课间休息的情绪中难以平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如果教师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很难有效保证教学效率;相反,教师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往往学生注意力集中,事半功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课堂导入语好比一首动听的音乐的前奏,能够一下子将学生带入情境,起到一锤定音的神奇效果。
  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在民族危难时刻,很多英雄为了民族的存亡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抗日战争中,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起感受这一感天动地的壮举。”我声情并茂的导入语,让原本嘈杂的课堂瞬间变得深沉、肃静,学生内心沉重,又满怀期待地想知道课文中的故事,这就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注重提问语的艺术性
  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一是提问的趣味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第四单元安排了四篇与动物相关的课文,于是我在单元教学后给学生布置了写一篇与动物有关的作文。我说:“有一天,鸡妈妈带着孩子们在草丛中玩耍,突然窜出来一只野猫!鸡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急中生智,‘汪汪汪’地叫了几声,野猫吓得屁滚尿流地逃跑了。大家从这个故事中发现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吧?”学生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我顺势设问:“生活中大家一定接触过许多小动物,它们有什么可爱之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请大家动笔写一写。”在我的趣味性提问下,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写起作文来也文思泉涌。
  二是提问要问在疑难处。质疑问难,关键在于突破和解决问题,这是提问的根本目的和关键。教师的课堂提问用语要直达要害、切中肯綮,问到重点上,问到关键处。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怎样使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激发学生的国家情感?我给学生设问:“‘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大家对此句中‘杰出’和‘爱国’两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在这篇课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两个词的,大家能够找到文章中对应的语句来说明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习寻找答案。这样的课堂设问问到了关键处,起到了“牵一问而动全篇”的作用。
  四、激励、唤醒与鼓舞——注重评价语的艺术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希望能够从老师这里获得自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评价的口吻和语气,尽量以表扬和肯定为主,批评时要尽量委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比如,在教学《夸父追日》一课时,我听见一个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仿佛有话要说,于是我让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认为课文中的夸父太笨了,追太阳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对于这一突发的教学情况,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你能够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说明你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人根本不可能追上太阳。不过,我们要注意这只是一则神话故事,不能都以科学视角进行审视,这个故事主题是赞美夸父执着的精神,不达目的永不放弃。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种‘夸父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样的评价不仅鼓舞了学生的思考成果,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五、编筐织篓,贵在收口——注重结束语的艺术性
  结束语是课堂将结束时教师对当堂课的总结性语言以及对下堂课的留白性语言,其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能够起到总结全篇、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不少教师只注重开头的预设,但是忽略了结束语的重要作用,有时候时间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内容还没讲授完,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常常草草收尾,给课堂留下了很多遗憾。笔者认为,结束语和导入语同样重要,教师不能忽略结束语这个环节,必要的时候还要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必要的预设,以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完美无缺。
  一是结束语要注重一个“点”字。“点”,即突出和强调,突出教学内容的中心和主题,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内化知识。例如,教学完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这样总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样的结束语虽然不华丽,但是有力量,能够烘托课文中心主题,让学生自觉地履行地球公民的职责,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结束语要注重一个“悬”字。所谓“悬”,就是要注重留白的艺术,吊足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当堂课回味无穷,对下堂课充满期待,类似于说书人常用的“欲知下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之后,我给学生总结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圆满完成了常人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诸葛亮借到箭之后,故事会怎样发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认真读一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内容,答案就会揭晓了。”课文容量有限,我通过创设悬念进行结束语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了课外阅读的欲望。
  六、结语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汉字的艺术魅力,自身就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艺术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好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用语的艺术性,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说好汉语,用好汉语,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刘 俊.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激活课堂气氛的源泉[J].大观周刊,2012(45):324.
  [2]周美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2(33):84.
其他文献
“国培”送教下乡,我们大组磨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我一下子就选中了《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因为它比其他几篇篇幅短小,而且它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童话,我喜欢它的原因有三:一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无可厚非,可以作为德育范本;二是文章很感人,写的是平凡的人、微小的事,作者在这些人或事上不着痕迹地浸润了许多美德;三是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是真正的童话,符合小学生的口味。这不是每一篇童话都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好的语文课应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但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少课却重课轻人、重“术”轻“道”,三味欠缺,了无情趣,深层原因是缺少对学生、对语文学科深沉真挚的爱。因此改变须从行为着手,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无味;无趣;无情;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3-0038-
摘 要:为了解决在校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嘲笑”问题,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多给孩子一些正面引导,鼓励他们克服羞怯、自卑心理,逐渐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融入班级生活中来,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阳光少年。  关键词:嘲笑;自我价值;认同  我之前带的一个班上有嘲笑同学的情形。经常被嘲笑的是个转学过来的女孩子,个子不高,有些胖。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不怎么举手发言,因为嘴里总是被零食“占
摘 要: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为激发小学生对写字的兴趣,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需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运用。文章将围绕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写字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写字教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1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觉得自己的
摘 要:文章对常见的几种常规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梳理,认为“为了更好地组织活动,方便教师管理”“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为了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为了让幼儿习得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是教师开展常规教育的几种常见目的,并认为教师需要端正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习得良好的习惯的目的置于首位,并理清常规的类别,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将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转变为培养幼儿的常规意识,与此同时需要管
摘 要:文章深入浅出地分析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策略,阐述了教师应从教材目标、内涵和学生习惯养成等方面出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技能的训练,掌握体育技能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活动策略;运动参与;技能;意志品质  教师要立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教材要求目标和特点,深入分析学生实际学情,采取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和意
摘 要:在30多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研究生活中,经历了几段印象深刻的反思。梳理这些反思,觉得教师的反思应当不是只做表面的得失分析,还要透过表层,深入教育现象底层,触摸其中蕴含的道理或原理,比如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与践行、教师专业发展等等,莫不如是。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教育的真相,把握住真正的教育经验。这其实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因为它揭示了原理或规律。  关键词:教师反思;启发式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智慧课堂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混合式教学中整合数字化的教学活动,实现初中数学精准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5-13  一、初中数学智慧课堂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智慧课堂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92-02  摘 要:文章围绕着“融合、超越、引领”三个关键词,从音乐核心素养建构的需求出发,说明了核心素养的内涵融合和价值取向,强调了音乐三维目标的局限和突破的路径以及音乐核心素养理念如何引领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形成的问题,深入论证了音乐核心素养理念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落地的方向要求,从三个方面确立了音乐核心素养理论突破的方向和维度。  关键词:音
校园最美的风景永远不是校舍和建筑,而是人——人身上彰显的气质。这个人,是指学校的教师队伍,以及被深深影响的学生。  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配套的检查评估措施也许有一定效果,但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更多的是用心影响心,他们的工作富于独特性、创造性,这些是无法量化考核的,你能测量教师的师德水平吗?你能称量教师的爱心吗?教师群体整体上也是一个知荣知辱、积极向上的职业,过多的考核也许会让教师的工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