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qian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血液型脓病是家蚕脓病的一种,可造成蚕体大量死亡。本文分析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脓病;发生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4.5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2-0279-01
  血液型脓病是家蚕脓病的一种,属于蚕体上发生的亚急性传染病,发病症状为蚕体颜色为乳白,肿胀,喜在边缘爬行,最终蚕体有脓液流出,导致死亡。一般3龄以后尤其5龄中后期发病较为严重,不利于蚕茧质量及品质的提高。
  1 发生特点
  1.1 发病症状
  若在幼虫眠期发病,大部分为不眠蚕,表现为不食桑、体表颜色为乳白、发亮、体表紧绷、节间膜高高突起;若在起蚕后不久发生家蚕脓病,则表现为节间高高突起;若在食桑过后一段时间发病,表现为体节发胀,透明,可见到内部的体液呈混浊状。蚕体发生脓病后,通常喜在簇具等器具的边缘狂躁爬行,皮肤透明,破后有脓液(白色、浑浊)流出。蚕体感病死后,身体表现为肿胀、体表部分发黑、有一定腐烂。若蛹期发生脓病,则表现为体表皮肤易破裂、颜色偏乳白色,绝大部分在蛾前即死亡[1]。
  1.2 发病病原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病原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330 nm×80 nm,呈杆状),该病毒只对节肢动物产生侵染,主要在蛾类(如家蚕)、蝶类昆虫等体内寄生。病毒呈游离态时,体积十分微小,一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通常该病毒被包含在外侧有多角体囊膜的包含体中,组成单位为多角体蛋白质。多角体的直径大小约为3.5 ?滋m,一般在400倍以上的光学显微镜中可以看到,每个多角体中含有数量庞大的病毒。
  1.3 发病及传染规律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播可通过伤口、食物等方式传播。蚕体食入含有病毒的桑叶后,病毒粒子在体内快速释放出来,大量复制病毒DNA,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在后期,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大量合成,包埋病毒粒子,形成大量的多角体,导致蚕体细胞体积增加,发生破裂,破裂的碎片、病毒粒子等大量存在于血液中,使蚕体的血液呈浑浊状,引发代谢出现障碍。若蚕体的体表有伤口,游离的病毒可通过伤口侵染蚕体。蚕体染病后,几天内就会迅速发病、死亡。对于小蚕,若发生家蚕脓病后,一般死亡的时间为3~4 d;对于大蚕,若发病,一般死亡的时间为4~6 d。不同的温度环境下,该病发病速度有差异,一般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发病的速度较慢,若在温度高、空气流通不好的环境下,病菌侵染后很快即可发病。发病的蚕、蛾等尸体、发病时流出的脓液及蚕发病时使用的蚕具等,均会有大量的病毒分布,传染性很强,是该病传播的主要来源[2]。
  2 发病原因
  2.1 饲养环境湿度大、温度低,防治措施不严
  在蚕饲养过程中,如遇到温度低、湿度大的气候,造成蚕室内长期闷热、潮湿,若不能及时除沙、通风,则蚕体的长势缓慢,体质较弱,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加上部分散户操作粗放,会造成蚕体表面出现伤口;对发病的蚕室、器具等没有经过消毒即投入使用;对病蚕的尸体与清理的蚕沙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而是随意堆放;对长势弱的蚕没有及时单独给桑,而是与其他蚕一起喂养;除沙的频率很低,在蚕沙堆成厚厚的一层时才除沙,增加了病原体数量。以上这些均增加了发生几率。
  2.2 蚕室、蚕具等消毒不合理
  在对蚕室、蚕具的消毒过程中,选择药剂及消毒方式不合理,导致效果不明显。如消毒时农户经常会选择福尔马林,但该药剂并不能将家蚕血液型脓病病原的多角体溶解,因此并不能达到杀灭效果;有些虽然对养蚕室进行了整体的消毒,但是并未将蚕室内残留的发病蚕的尸体、粪便等清理干净,这些会再次成为侵染源;有的选择消毒液,虽可溶解多角体病毒,但农户使用时未按照说明书配制足够的浓度或者消毒的时间过短,造成消毒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些散户,养蚕前根本不对蚕室以及蚕具等进行消毒,或者仅对蚕室进行消毒,对于方格簇等器具并未及时消毒,造成病害发生[3]。
  2.3 桑园管理与桑叶贮藏不科学
  桑树一般均含有病菌、害虫等,若管理力度不够,桑叶被发病蚕体的粪便或者尸体等污染,会与家蚕出现交叉感染。很多农户在养蚕时,未设专门的房间用于储藏桑叶,而是将采回的桑叶简单地用塑料膜盖上后堆放在走廊或者过道上,透风性较差,易导致桑叶发生变质,蚕食用后体质下降,增加发病几率。
  2.4 养蚕户的防病意识不强
  一些养蚕户的防病意识不强,在蚕室、蚕网等工具不足的情况下不经过消毒即使用。在中晚秋蚕的饲养期间,温度较高,桑园易出现干旱,桑叶的质量差,桑树长势弱,加上农户随意地堆放蚕沙,甚至直接倒入桑园内,造成病原大量扩散。有些农户对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为了减少成本,不进行消毒或者降低消毒药剂的浓度。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技术培训
  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增强农户对蚕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对蚕农加大在技术方面尤其是蚕病防治药剂的使用方面的培训,保证其在饲养过程中遇到一般的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损失。增强农户的消毒意识,加强对养蚕中各阶段的消毒工作,对病蚕、死蚕等要坚决予以淘汰,起到杜绝病原物的目的。要使家蚕脓病得到有效防治的根本在于对病原进行清除,提前做好预防,避免病菌感染、防治病害蔓延。
  3.2 加强管理
  在桑园管理上,要科学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施肥上要以腐熟的有机肥或配方肥等为主,配合使用化肥等,注意桑树生长所需元素的合理搭配,以使桑叶的质量提高;在病虫害防治上,要尽量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降低桑园内害虫的密度。饲养管理中,首先要结合饲养季节、饲养地及当地常发的病害种类,针对性地选择对逆境、病害等抗性强的蚕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农户可准备专门的房间用于桑叶贮藏,桑叶采回后,要及时从采桑袋或者筐中倒出,以防桑叶堆闷发热从而降低品质。为了使蚕体的体质增强,结合不同阶段蚕发育特点,选择熟期适宜的桑叶喂食[4]。
  3.3 彻底消毒
  在养蚕前,首先要将蚕室、蚕具等全面进行清理、清洁并进行彻底消毒,切记要不留死角,特别是注意蚕具上残留的死蚕、汁液等;对于蚕室周围易受到死蚕、蚕沙等污染的地方或农户生活的场所,也要每隔一段时间消毒1次。消毒可选择25%漂白粉溶液浸渍、3%左右的石灰水喷洒或浸渍、8%左右的石灰浆刷地板及墙壁等、60%左右的漂白粉精溶液浸渍等,必要时需要选择不同的药剂搭配消毒,可起到很好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陈世良.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农业科技,2008(增刊1):90-91.
  [2] 王淑惠,马翠霞,韩卫锋.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5(9):141-142.
  [3] 陈永安.家蚕脓病发生原因及防冶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2013(4):35.
  [4] 董克平.家蚕脓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62-36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和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的81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
针对自主定位信息错误或失效导致的列车完整性检测安全风险问题,在列车完整性检测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贝叶斯风险综合列车列首及列尾相对位置、相对速度及相对加速度信
[目的]从文献分析的角度分析我国肿瘤护理基金论文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肿瘤护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中报告的国内12种护理核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存在较大竞争。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对称性竞争优势、比较竞争优势和贸易竞争指数4个指标,对2001—2016年中国和印度农产品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