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菌群导致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IS)是我国西南地区高发和难治性疾病,在初始治疗后,部分患者仍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手术.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部分特异性菌群能在肝内胆管定植,导致胆道系统慢性感染及炎症.这些特异菌群可产生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代谢产物,在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致石菌群”.本文对PIS发病机理中致石菌群的作用研究进展予以分析探讨,以期为PIS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式.
其他文献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常见慢性肝病,有进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癌的风险,发病机制多样,其中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可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自噬、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的最主要机制,对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与发展的可能作用,以期提高临床认知与诊治水平.
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超过42% ~52%的患者在围产期感染HBV.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是广泛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rn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Li等评估了TAF在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孕妇随机分为TDF组(300 mg/d,n=36)和TAF组(25 mg/d,n=36).通过分析和比较两组孕妇及婴儿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评估TAF和TDF的疗效及安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