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给范雨素带来什么?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dg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日子,范雨素,一位普普通通的京城育儿嫂,44岁的湖北襄阳农村妇女,成了网络红人!
  一篇《我是范雨素》的自传体文章,瞬间成为“10万+”爆文,阅读量很快突破460万!普普通通一篇自传文章,为何引起如此强烈反响?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其一,文章写得非常别致!朴实,冷峻,有文采,不张扬,完全不像一位新手所作。
  其二,作者竟然是个农妇!没读多少书,完全凭自学,非常有悟性,相当有灵气。
  其三,文章信息量非常大!字里行间,几乎说尽当今农民种种艰难曲折、坎坷不平。
  范雨素的文章到底如何?读者们各有看法,自然是见仁见智。老詹感兴趣的是,一位进京打工的农家女,每天吭哧吭哧累得够呛,能将繁重的家务活对付过去,已属不易,为何还如此痴迷写作?写作到底有啥意义,能给她带来什么呢?
  有记者采访范雨素,问她,文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范回答说,文学就像一个港湾,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本书就好像可以休息似的。心境烦躁,过得很苦的时候,可以逃避。相当于喜欢唱歌的人去歌厅一样,从来没有把它当做什么理想。
  看了记者采访,参照一些信息资料,老詹基本弄明白这位农妇为什么痴迷写作,写作到底给她带来了什么。
  一言以蔽之,写作,就是这忙忙碌碌的育儿嫂劳作之余的精神栖息地,能够给她带来精神上极大的愉悦和快乐。
  一是自由之乐。
  农民进城打工,全靠力气吃饭,一切要看雇主脸色,自己只是劳动工具。可以说,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范雨素是没有什么自由可言的。然而,只要她在劳作之余,翻开了书,提起了笔,她就会进入一个完全可以由自己支配、可以供自己精神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在这里,谁也管不了谁,誰也不必听谁支遣!这样一个完全供自己放马驰骋的世界,一个精神的栖息地,难道不会给这个打工者带来极大快乐吗?
  二是支配之乐。
  既然是打工者,当然听人使唤。叫你干嘛你就得干嘛,你是别人支配的工具,而你却没有权力去支配任何人!然而,进入写作世界,那可就大不一样了。自己也可以支配千军万马,自己也可以将文字作为工具,做出千变万化各色各样新鲜有趣的东西来!这样一种有工具可供自己支配的感觉,能不给这位打工者带来无穷快乐吗?
  三是创新之乐。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任何人都喜欢创新,这是人的本性。然而,一个在别人家里做育儿嫂的农村妇女,日复一日,单调重复地照顾孩子,她能创造什么?谈何创新?这下好了,劳作之余,终于可以进入自己的写作天地,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了。这就是创造,这也是创新呀!如此场景,能不给她带来极大快乐吗?
  毋庸讳言,以上三乐,不过是老詹将心比心,以一个同样热爱写作人士的心理所作的推断和揣测而已。
  一个人,一旦爱上了写作,痴迷于写作,那么,物质生活即使苦点累点,穿的吃的,哪怕差点,他的精神生活也可以是非常丰富、非常快乐、非常愉悦的!
  真是这样吗?倘若哪位记者有机会再次采访范雨素,不妨替老詹问问,她内心里想的,是不是确实有此三乐呢?
  我相信一定是有的,即使她没说出来!
其他文献
我曾是一个不爱学数学、讨厌上数学课的“坏孩子”。但是一堂数学课改变了我。  那天,新调来的槐老师,神情严肃地走进教室,刚站到讲台上就开始批评我们了:“你们昨天的家庭作业做得糟糕,全班只有一个100分。”大家听了,都把头勾得很低。过了一会儿,槐老师的话语缓和了一些说:“大家猜猜这个100分是谁?”同学们疑惑地眨着眼睛,晃着脑袋,叽叽喳喳地猜起来。  “要我猜呀,这个100分肯定是班长曹嘉庚的。”  
通过对吉林西部3个工作区土样的微量营养元素全量、有效量以及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土壤微量营养元素有效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林西部有效B基本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