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及境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 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得少,便没有多大的意义。何谓“自觉”?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一种事情,便是自觉。人类与禽兽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类能够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则否。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存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
  (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
  (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理解。
  (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只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有个体。
  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了解这一点。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
  中国的所谓“圣贤”,应该有一个分别,“贤”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界的人。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
  究竟要怎样做,才算是为宇宙服务呢?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我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作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的回答我:“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
  再举一例: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几种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的当起教授来,什么叫作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得到较高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观上,这四种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自有差别。
  《中庸》有两句话:“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并不是帮助天地刮风或下雨,“化育”是什么?能够在天地间生长的都是化育,能够了解这一点,则我们的生活行动,都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行动,只能说是“为天地所化育”。所谓圣人,他能够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顶天立地,与天地参。草木无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来,做圣人可以说很容易,亦可以说很难。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所谓“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人人可为圣贤,其原因亦在于此。
  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其他文献
油茶炭疽病,是一种可对油茶树造成毁灭性的病害,可引起油茶树叶、果、茎病斑,影响油茶产量。一直以来,胶孢炭疽菌被认为是感染油茶树的病原菌,近几年来,又发现 了油茶炭疽病
鲁迅先生的人文业绩行谊风范,历来多有专门论著,本文仅限于对先生的文章特色略事诠释,或有助于青年们重读“鲁迅”时以为揣摩。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  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而读鲁迅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鲁老夫子之作也”。  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鲁迅这种强烈的风格特征,即得力于他控制文体之为用。文体,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