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一颗真诚的心”。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只有教师情感的真正投入,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可见,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高中政治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努力创设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大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和谐课堂的创设主动权在教师,只有在宽松、平等、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至关重要。虽然高中生大都比较自觉,但毋庸讳言,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的。比如某日下午,我正在讲《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发现一个学生似有睡意,讲了没几句就听见了他的鼾声,学生的注意力也全被这鼾声吸引住。有的学生偷偷发笑,有的学生紧盯着我看我怎么处理。这时,这个打鼾的学生也被他的同桌推醒了,正不好意思地左右环顾。我说:“请大家不要责怪他,这两天他确实辛苦了。他奶奶刚去世三天,白天在这上课,晚上回去要尽孝,想睡觉这很正常。也希望这位同学中午抓紧时间多休息一会。”我的话中不仅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而且明显地站在这个学生的角度说话,打鼾的学生立刻站了起来说了声“谢谢老师”,不少学生也都松了一口气。课堂教学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将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或者用幽默的口吻调侃一下,以缓和班级紧张的气氛,千万不要怒气冲冲,颐指气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也是创设和谐氛围的好办法,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我常注意使用导入的技巧激发兴趣,比如运用设疑导入、故事导入、课件导入、鼓励导入等,也常以活动的形式、探究的方法、辩论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温馨,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认真构建互动课堂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也就是师生关系。在这统一体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为此,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彻底转变,从传统的权威讲坛上退下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互动课堂上的教师还应该作为统一体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所有活动,而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比如,学生交流,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如果学生开始辩论,教师又何妨参加其中的一方,“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时时感到教师的亲切随和。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我组织学生辩论,正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多越是好政府;反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我与学生互动,作为正方的一员参加了辩论。通过辩论,大家逐渐统一了认识:政府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既不“越位”、也不“虚位”、更不能“错位”。教师的参与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情感的和谐为学生的认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应该怎样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我也自始至终参加了班级一个小组的讨论,并在大家阐述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之,互动的课堂中教师不能置身其外,而应深入其中。
三、积极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同,思维特点各异,兴趣爱好不一样,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无数实践都证明,积极持续地张扬学生个性,学生才有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努力身体力行。学习了《多彩的消费》以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调查活动,如家庭消费结构调查、高中生消费心理调查,然后组织学生点评。为了张扬学生个性,我让点子多的几个学生进行策划,让有一定社交能力的学生负责活动主持,让总结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总结。由于不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活动开展得也相当成功。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时,我还反向张扬学生个性。比如组织学生演讲,我让不喜社交的学生组织稿源,让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上台演讲,或者是让开朗型跟内向型的学生各自成为一组,进行演讲比赛,事后都对他们表扬鼓励,以使他们逐渐适应竞争模式。虽然高中阶段这种活动并不频繁,但对学生的启迪还是相当大的。
要想让情感教育很好地渗透进高中政治教学中,以新课标理念武装教师自己的头脑,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努力创设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大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认为,和谐课堂的创设主动权在教师,只有在宽松、平等、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创设和谐氛围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艺术地处理偶发事件至关重要。虽然高中生大都比较自觉,但毋庸讳言,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的。比如某日下午,我正在讲《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发现一个学生似有睡意,讲了没几句就听见了他的鼾声,学生的注意力也全被这鼾声吸引住。有的学生偷偷发笑,有的学生紧盯着我看我怎么处理。这时,这个打鼾的学生也被他的同桌推醒了,正不好意思地左右环顾。我说:“请大家不要责怪他,这两天他确实辛苦了。他奶奶刚去世三天,白天在这上课,晚上回去要尽孝,想睡觉这很正常。也希望这位同学中午抓紧时间多休息一会。”我的话中不仅没有丝毫责备之意,而且明显地站在这个学生的角度说话,打鼾的学生立刻站了起来说了声“谢谢老师”,不少学生也都松了一口气。课堂教学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将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或者用幽默的口吻调侃一下,以缓和班级紧张的气氛,千万不要怒气冲冲,颐指气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教师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也是创设和谐氛围的好办法,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我常注意使用导入的技巧激发兴趣,比如运用设疑导入、故事导入、课件导入、鼓励导入等,也常以活动的形式、探究的方法、辩论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课堂的温馨,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认真构建互动课堂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也就是师生关系。在这统一体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为此,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彻底转变,从传统的权威讲坛上退下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互动课堂上的教师还应该作为统一体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所有活动,而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比如,学生交流,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如果学生开始辩论,教师又何妨参加其中的一方,“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时时感到教师的亲切随和。讲《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我组织学生辩论,正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多越是好政府;反方的观点是: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我与学生互动,作为正方的一员参加了辩论。通过辩论,大家逐渐统一了认识:政府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既不“越位”、也不“虚位”、更不能“错位”。教师的参与能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情感的和谐为学生的认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应该怎样建设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我也自始至终参加了班级一个小组的讨论,并在大家阐述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看法。总之,互动的课堂中教师不能置身其外,而应深入其中。
三、积极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同,思维特点各异,兴趣爱好不一样,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无数实践都证明,积极持续地张扬学生个性,学生才有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努力身体力行。学习了《多彩的消费》以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调查活动,如家庭消费结构调查、高中生消费心理调查,然后组织学生点评。为了张扬学生个性,我让点子多的几个学生进行策划,让有一定社交能力的学生负责活动主持,让总结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总结。由于不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活动开展得也相当成功。考虑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时,我还反向张扬学生个性。比如组织学生演讲,我让不喜社交的学生组织稿源,让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在充分准备后上台演讲,或者是让开朗型跟内向型的学生各自成为一组,进行演讲比赛,事后都对他们表扬鼓励,以使他们逐渐适应竞争模式。虽然高中阶段这种活动并不频繁,但对学生的启迪还是相当大的。
要想让情感教育很好地渗透进高中政治教学中,以新课标理念武装教师自己的头脑,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