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大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因素
之所以把“教材因素”摆在第一,是大家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不认识到这一点,要实现文言文有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可能有些困难。
纵观农村初中使用的文言教材,绝大部分是人教版,当然很权威,按理该适合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但笔者回想自己初中阶段的文言学习和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觉得教材是影响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从笔者众多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文言篇目并不完全适合学生口味。文言文课文内容时代久远,思想趣味距今天学生相差尚远(当然我们不是盲目迎合学生口味)。如果不认真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文言课文让学生学习,如果不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最近发展区相接近,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七年级上册学生最喜欢《童趣》,八年级上册最喜欢的依次是《桃花源记》、《爱莲说》、《石壕吏》;九年级上册最喜欢《出师表》等。喜欢的原因主要有:故事引人入胜,文章简短,好背诵,思想上感染人。不喜欢的文言文是《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观潮》《陈涉世家》等,其原因是课文偏长,且不吸引人,语言不优美(不喜欢《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倒是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令人费解的是谈喜欢的原因多从思想方面谈,很少从语言上谈;谈不喜欢的原因又多从语言上谈。
其次,编排思路欠妥。从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编排特点来看,它是“雨夹雪”和“退着走”的编排思路。“‘雨夹雪’指文言和白话混编混教,而‘退着走’是指小学只学白话,从初中起增学文言,数量逐渐增大,至高中达到顶峰。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文言学习的特殊性。此外,文言学习起步太晚,从白话到文言缺乏有效的过渡,文言教学本身又没自成体系,这些都是致命的缺陷。”①而且,人教版是按主题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方式编排,如七年级是每个单元一篇文言文,这势必给教师文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连续上了四篇白话文,马上转入文言教学,缺乏必要的衔接;刚刚学了一篇文言文,又马上转入白话文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马上转换角色,老师转换角色较快,而学生相对而言要慢得多,又特别是没有文言学习基础的农村初中生;每一个单元文言文的体裁与现代文的体裁也不一致,要讲授好文言文,有时又不得不灌输一些文言文常识和文章体裁常识。第三,文言课文的选入年段也值得商榷。如《愚公移山》在80年代是初二的课文,在90年代曾是七年级课文,现在又是九年级下册课文,孰优孰劣,不好妄加评说。第四,文言文正文内容行距设置太小,估计为1.5倍,学生做笔记时既要写单个字意思,又要写整个句子的翻译,还要记一点重要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课本都是记得密密麻麻的,到复习或临考时,书上的笔记就难以辨认了。
二、教辅因素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汗牛充栋,学生只要有一本《教材全解》或《初中文言文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资料,他上课完全可以不听讲和不做笔记。教辅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和教师偷懒取巧,教师很少再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又认为“何必认真听讲,反正教辅资料上什么都有”。
第一,农村初中文言教学按部就班者居多,课堂气氛沉闷。现今的农村初中文言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读写背得头昏脑胀,更重要的都是以翻译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枯燥无味;一旦有了教辅资料,学生做了笔记,复习时也派不上多大用场;教师基本上是以串讲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有生动活泼的局面,岂不是缘木求鱼、空穴来风?教师文言教学常常只见“言”不见“文”,而“言”的教学,如不精心设计,是最容易枯燥无味的。
第二,教师的文言教学古今联系不够。他们大都以《教师用书》或教辅资料上设置的问题为主,很少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阐释、解读、延伸、拓展,大多是照本宣科,而忽视了学生是现代的学生,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如果不进行古今联系,不进行今人和古人的深度对话,要“创造文言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②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教师的文言作业设置缺乏创新性。主要是读背抄寫,让学生脑累手累心更累;很少有农村初中教师自己设置文言作业。
四、学生因素
第一,现今的农村初中生,最喜欢“时尚、新潮”,对文言文这样的“老古董”又有几多喜爱?他们喜欢的多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之类直抒胸臆的大白话,有几个喜欢典雅含蓄的文言词句?唐诗宋词的命运还好点(颇受女学生的青睐),《夸父逐日》《童趣》的运气也不错,但是像《山市》《观潮》之类恐怕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
第二,学生厌学严重,偷懒取巧。这是影响文言有效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做笔记偷工减料,甚至根本不做笔记者不在少数;做笔记有许多错误者也占相当比例。另外,学生买一本教辅资料,里面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文章重要句子的翻译与分析啥都有了,谁还愿意下什么苦力去抄写呢?谁还愿意听老师讲与教辅书上大致雷同的内容呢?
第三,学生自觉性差,不愿背诵。每册有10篇文言文,要背诵的字词义不在少数,但常常只考其中一篇,所以记得少的同学考试就要吃亏了;对于那些不勤奋的学生而言,就更不愿意去背诵了。
基于以上分析,特提出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如下:
(一)合理利用策略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教材”“教辅”两大资源,我们常常是有心无力,但我们可以合理组合现行文言教材的教学顺序,合理指导学生课外文言阅读。七年级可以两篇文言文连续教学,舍弃原教材文言文教学中间有间隔白话文教学的弊端;适当引进苏教版、北师大等文言课文;引进于丹《〈论语〉心得》等当今名家新作,增强文言教学的现实性、生动性,感知文言经典的现代魅力;编写《文言文课外读本》,主要选取有利于传承文化的先哲名言,如《论语》《孟子》经典段落的选读,完全凭借学生兴趣阅读;也可以选取《世说新语》等笔记体文章,既是简短的小故事,又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也能给人谈吐文雅的启示;还可以选取文言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
合理创设习题资源。现在《练习册》上有些作业太难,完全可以舍弃,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相距太远,也要舍弃。老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现今生活、学习密切相联的习题进行训练,如:《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续写比喻句:恍若______;疑似______。既降低了习题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有效掌控策略
有效掌控教学问题。教材有注释的可以不讲或少讲;从学生提问中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精心设置与现今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精心设置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近发展区接近的问题。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相继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智子疑邻》表面上很可笑,实际上是在讲我们为人处事之难,你能举例说明吗?《桃花源记》中的真假细节有哪些?《爱莲说》的作者认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是花中之王,雍容华贵,余就是喜爱,何罪之有?如果教学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增强文言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学习的效率的。有效设置一些新问题,还避免了与教辅资料和教材上的问题撞车,又发展了学生思维,何乐而不为?
有效掌控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注重各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课题组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正音、划分句读上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书上有的拼音,学生自己抄写到文本中去就行了,或加强预习检查即可。至于划分节奏问题,直接在书上划就行了,又何必出示小黑板,在小黑板上划来划去?又何必每个句子都要划分句读?再说,不同的人朗读节奏肯定有所差异,何必一定要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只要在一些关键词句上不读破句就行了,何必要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呢?又比如在诵读这个问题上,我以为,按照试读、听读、教读、译读、讲读、诵读这样的顺序,恐怕要有效和科学一些。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既要读准字音,又要读准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恐怕不对吧。
有效掌控课堂。注重掌控学生课堂心理(如喜新厌旧心理、枯燥乏味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理等);有效掌控教师上课情绪(如急躁情绪、毫无激情、激情过度等情绪);注重掌控课堂发展方向;注重掌控师生活动的推进节奏、推进深度、推进力度;注重掌控师生活动的搭配比例;注重掌控课堂留白与课堂高潮等。
(三)生动讲解策略
生动讲解策略主要在于:对某些字义进行比较讲解(利用“衡阳”“洛阳”“华阴”“江阴”等地名讲解“阴”“阳”的含义;利用形声字讲解“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利用成语“名胜古迹”讲解“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胜”的意思;利用成语“无所事事”讲词类活用等)、对《教师用书》、教辅资料有的问题进行变通讲解、一题多解(如对“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变通讲解);进行例证阐释(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古文重要词句进行诠释,如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例证阐释,以文天祥的事例诠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探究释疑③、仿真教学(将学生的文言学习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④
一、教材因素
之所以把“教材因素”摆在第一,是大家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不认识到这一点,要实现文言文有效教学观念的快速转变可能有些困难。
纵观农村初中使用的文言教材,绝大部分是人教版,当然很权威,按理该适合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但笔者回想自己初中阶段的文言学习和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觉得教材是影响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从笔者众多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文言篇目并不完全适合学生口味。文言文课文内容时代久远,思想趣味距今天学生相差尚远(当然我们不是盲目迎合学生口味)。如果不认真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的文言课文让学生学习,如果不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最近发展区相接近,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七年级上册学生最喜欢《童趣》,八年级上册最喜欢的依次是《桃花源记》、《爱莲说》、《石壕吏》;九年级上册最喜欢《出师表》等。喜欢的原因主要有:故事引人入胜,文章简短,好背诵,思想上感染人。不喜欢的文言文是《山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观潮》《陈涉世家》等,其原因是课文偏长,且不吸引人,语言不优美(不喜欢《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倒是有点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令人费解的是谈喜欢的原因多从思想方面谈,很少从语言上谈;谈不喜欢的原因又多从语言上谈。
其次,编排思路欠妥。从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编排特点来看,它是“雨夹雪”和“退着走”的编排思路。“‘雨夹雪’指文言和白话混编混教,而‘退着走’是指小学只学白话,从初中起增学文言,数量逐渐增大,至高中达到顶峰。这种思路,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文言学习的特殊性。此外,文言学习起步太晚,从白话到文言缺乏有效的过渡,文言教学本身又没自成体系,这些都是致命的缺陷。”①而且,人教版是按主题内容相近或相同的方式编排,如七年级是每个单元一篇文言文,这势必给教师文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学生连续上了四篇白话文,马上转入文言教学,缺乏必要的衔接;刚刚学了一篇文言文,又马上转入白话文的学习,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马上转换角色,老师转换角色较快,而学生相对而言要慢得多,又特别是没有文言学习基础的农村初中生;每一个单元文言文的体裁与现代文的体裁也不一致,要讲授好文言文,有时又不得不灌输一些文言文常识和文章体裁常识。第三,文言课文的选入年段也值得商榷。如《愚公移山》在80年代是初二的课文,在90年代曾是七年级课文,现在又是九年级下册课文,孰优孰劣,不好妄加评说。第四,文言文正文内容行距设置太小,估计为1.5倍,学生做笔记时既要写单个字意思,又要写整个句子的翻译,还要记一点重要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课本都是记得密密麻麻的,到复习或临考时,书上的笔记就难以辨认了。
二、教辅因素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汗牛充栋,学生只要有一本《教材全解》或《初中文言文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资料,他上课完全可以不听讲和不做笔记。教辅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和教师偷懒取巧,教师很少再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又认为“何必认真听讲,反正教辅资料上什么都有”。
第一,农村初中文言教学按部就班者居多,课堂气氛沉闷。现今的农村初中文言教学,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读写背得头昏脑胀,更重要的都是以翻译为主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枯燥无味;一旦有了教辅资料,学生做了笔记,复习时也派不上多大用场;教师基本上是以串讲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有生动活泼的局面,岂不是缘木求鱼、空穴来风?教师文言教学常常只见“言”不见“文”,而“言”的教学,如不精心设计,是最容易枯燥无味的。
第二,教师的文言教学古今联系不够。他们大都以《教师用书》或教辅资料上设置的问题为主,很少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进行阐释、解读、延伸、拓展,大多是照本宣科,而忽视了学生是现代的学生,是与时俱进的学生,如果不进行古今联系,不进行今人和古人的深度对话,要“创造文言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②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教师的文言作业设置缺乏创新性。主要是读背抄寫,让学生脑累手累心更累;很少有农村初中教师自己设置文言作业。
四、学生因素
第一,现今的农村初中生,最喜欢“时尚、新潮”,对文言文这样的“老古董”又有几多喜爱?他们喜欢的多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亲爱的,你慢慢飞”之类直抒胸臆的大白话,有几个喜欢典雅含蓄的文言词句?唐诗宋词的命运还好点(颇受女学生的青睐),《夸父逐日》《童趣》的运气也不错,但是像《山市》《观潮》之类恐怕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
第二,学生厌学严重,偷懒取巧。这是影响文言有效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做笔记偷工减料,甚至根本不做笔记者不在少数;做笔记有许多错误者也占相当比例。另外,学生买一本教辅资料,里面通假字、一字多义、词类活用、文章重要句子的翻译与分析啥都有了,谁还愿意下什么苦力去抄写呢?谁还愿意听老师讲与教辅书上大致雷同的内容呢?
第三,学生自觉性差,不愿背诵。每册有10篇文言文,要背诵的字词义不在少数,但常常只考其中一篇,所以记得少的同学考试就要吃亏了;对于那些不勤奋的学生而言,就更不愿意去背诵了。
基于以上分析,特提出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如下:
(一)合理利用策略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教材”“教辅”两大资源,我们常常是有心无力,但我们可以合理组合现行文言教材的教学顺序,合理指导学生课外文言阅读。七年级可以两篇文言文连续教学,舍弃原教材文言文教学中间有间隔白话文教学的弊端;适当引进苏教版、北师大等文言课文;引进于丹《〈论语〉心得》等当今名家新作,增强文言教学的现实性、生动性,感知文言经典的现代魅力;编写《文言文课外读本》,主要选取有利于传承文化的先哲名言,如《论语》《孟子》经典段落的选读,完全凭借学生兴趣阅读;也可以选取《世说新语》等笔记体文章,既是简短的小故事,又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也能给人谈吐文雅的启示;还可以选取文言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
合理创设习题资源。现在《练习册》上有些作业太难,完全可以舍弃,有些习题与学生的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相距太远,也要舍弃。老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现今生活、学习密切相联的习题进行训练,如:《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续写比喻句:恍若______;疑似______。既降低了习题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
(二)有效掌控策略
有效掌控教学问题。教材有注释的可以不讲或少讲;从学生提问中筛选有价值的问题;精心设置与现今社会热点密切相关的问题;精心设置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近发展区接近的问题。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相继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智子疑邻》表面上很可笑,实际上是在讲我们为人处事之难,你能举例说明吗?《桃花源记》中的真假细节有哪些?《爱莲说》的作者认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是花中之王,雍容华贵,余就是喜爱,何罪之有?如果教学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增强文言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学习的效率的。有效设置一些新问题,还避免了与教辅资料和教材上的问题撞车,又发展了学生思维,何乐而不为?
有效掌控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注重各教学环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课题组在听课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正音、划分句读上浪费了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很容易解决,书上有的拼音,学生自己抄写到文本中去就行了,或加强预习检查即可。至于划分节奏问题,直接在书上划就行了,又何必出示小黑板,在小黑板上划来划去?又何必每个句子都要划分句读?再说,不同的人朗读节奏肯定有所差异,何必一定要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只要在一些关键词句上不读破句就行了,何必要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呢?又比如在诵读这个问题上,我以为,按照试读、听读、教读、译读、讲读、诵读这样的顺序,恐怕要有效和科学一些。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既要读准字音,又要读准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恐怕不对吧。
有效掌控课堂。注重掌控学生课堂心理(如喜新厌旧心理、枯燥乏味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理等);有效掌控教师上课情绪(如急躁情绪、毫无激情、激情过度等情绪);注重掌控课堂发展方向;注重掌控师生活动的推进节奏、推进深度、推进力度;注重掌控师生活动的搭配比例;注重掌控课堂留白与课堂高潮等。
(三)生动讲解策略
生动讲解策略主要在于:对某些字义进行比较讲解(利用“衡阳”“洛阳”“华阴”“江阴”等地名讲解“阴”“阳”的含义;利用形声字讲解“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利用成语“名胜古迹”讲解“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胜”的意思;利用成语“无所事事”讲词类活用等)、对《教师用书》、教辅资料有的问题进行变通讲解、一题多解(如对“但使愿无违”的“愿”进行变通讲解);进行例证阐释(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对古文重要词句进行诠释,如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例证阐释,以文天祥的事例诠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探究释疑③、仿真教学(将学生的文言学习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里,通过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程度)。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