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x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学生 探究学习
  1.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2.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3.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4.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5.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6.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7.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習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江超群.论探究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D].西南大学,2010.
  [2]左玉香.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D].苏州大学,2005.
  (作者单位: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镇泰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飞跃发展,电子书包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给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电子书包的技术服务于传统教学,从而创造出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书包 小学语文 阅读课教学 信息化教学  电子书包作为数字化学习设备之一,已不再是新兴的罕见教育方式,它已经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并开始普遍使用。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对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
关于陆游《钗头凤》,我所见到比较权威的有《宋词小札》以及北京燕山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的赏析文章(均为刘逸生撰稿),还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的赏析文章(杨钟贤、张燕瑾撰稿)。但仔细读来,其中都有不很贴切、不太透彻甚至自相矛盾之处。  上阕分两层。“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第一层,通过几个特写镜头追忆词人和唐婉新婚时的一段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
内容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于高等专业职业学校的会计课程教学如何改革来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探讨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使得对于会计方面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学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那么作为其中非常重要专业的会计专业也必然要求培养能够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这样才不会被淘汰。让企业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吸收文化社会学等研究成果,从辽宁地域文化的历史沿革研究入手,探讨辽宁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着力于梳理辽宁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着重研究现阶段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体系。  关健词:地域文化 民族迁徙 文学创作  “文化是文学的身份证,文学若不带上自己的文化声调,就会失去自己的身份。”一个地区的文学往往是该地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结晶,常常以地区文化为特征而存在。辽宁地域文化和地
春节期间,朋友聚会,席间不时有人说起,曾在某某地方看过我写的什么文章,然后就是一些或多或少的溢美之词。搞得不明真相的其他客人真以为,我是一位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立刻投来敬佩的目光,很是尴尬。老实说,我的确写过一些文章,但都是随手写就、随性而为,登不了大雅之堂,够不上这般美誉,折煞我也!平时自己朋友不多,爱好又少,出门转转看看世界又囊中羞涩,有时间就只能捧着一本书打发打发零碎的闲暇。年轻的时候的
内容摘要:目前,随着数学在小学课程中的难度越来越大,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也成为了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在以往我们国家的教师的教授模式相对单一,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也不高。课堂评价是退课堂教学向好的地方发展的强大动力,既能够使得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因此,本文通过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状况,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评
内容摘要: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外语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帮助学生把语言学习从校园持续到未来,从而不断地提高语言水平,以应对新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外语教学 自主学习  大学外语自主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外语教学的全新整合,体现了当今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要求的“注重个体差异,因材实教的原则,并对大学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 
内容摘要:本文就美术教学中色彩技法的重要性及表现探讨,阐明了色彩的内涵;说明了色彩的正确判断的方法;指出了对色彩的具体表现:论述了发挥教师在色彩教学中的作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色彩技法 表现  一.关于色彩的内涵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
内容摘要:针对计算机辅导教学课件制作问题,指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阐述了CAI课件的设计要突出主要内容及CAI课件的制作策略;论述了制作CAI课件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多计算机 课件 开发 研究 趋势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具有许多其他教学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1.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计算机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
内容摘要:深具女性反思意识的历史大叙事,是严歌苓一贯的大手笔。《床畔》接续《雌性的草地》的文革书写,跨越了文革后期、改革开放乃至21世纪三个历史时段。而历史中的主人公同样具有满怀希望、永不放弃信仰的品格 ,但又不免有为压抑人性的英雄主义殉道的况味。但是历史的空间从粗旷的大草原置换为川、滇交界的小城医院的病床前,变化的不仅是人性透视的方式,还有语言质地。表明的是作品的历史感的淡出与个人想象的膨胀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