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美学在绘画中价值之体现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儒家美学思想“仁礼”运用于艺术创作中,仁是创作之根本,礼是外在形式之表现,追求艺术作品天人合一之境界。艺术作品创作之源泉便是艺术家心性之本体,要求艺术家不断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关键词:仁礼;本性心;天人合一;觉性;道德修养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重“礼”的国家。从周代,中国开始出现完备的礼乐制度,但尚觉浅显。春秋末年孔子诞生在中国,从此便开启了中国文明的新纪元,相比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的“礼”是从人性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完全自觉的。儒家思想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性文化,这也是区别于西方哲学美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儒家礼乐文化中,心性美学是儒家文化礼乐审美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美学的核心,同时这也是我们开始探索人性思想的一步重大跨越,我们开始思考“心性”“人性”,以及它们对于政治、文化、艺术等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及其价值所在。这也是中国所特有的独特审美之路。
  徐复观曾说:“就儒家自身说,孔门的为人生而艺术,极其究竟,亦可以融艺术于人生。”然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人性美对于艺术而言也是相当重要,其认为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便是所传递出来的艺术精神,究其根本,也就是人性修养之体现。绘画作品的雅俗在于其所透出的人生意境,而绝无关于其所使用之工具与材料。“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以“仁义”为主的性善论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承担起了政治和伦理的责任,其思想对于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也使中国艺术的发展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儒家美学文化可谓是我国绘画艺术之源泉,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绘画所追求的本质与根源,然而在中国绘画中所表现的最深心灵究竟是什么?宗白华先生答曰:“它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艺术家在绘画中表现身边的客观事物往往都会加以自我主观情感,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能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描绘,需要艺术家的主观创作融入其中。然而主觀的这部分就直接关乎艺术家本人的自身修养,也就是其心性的修养,若艺术家无较高的心性修养,在其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就会缺乏一种最深心灵与环境世界接触感应时的碰撞,当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缺乏或不足时,艺术作品便会浅显无神韵。
  那么,艺术家修养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是觉性。觉性是一个人的天性,也就是其本性心,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与时间、生命无关,它可以超越空间而存在。《中庸》里对人性是这样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两句话是人性发展的里程碑,率性就是遵循这个天生就有的性,全然遵循这个天命之性就是道,“率性之谓道”即顺着人性向外发而为行为,即是道。艺术家若想提高自身修养,必须修其心性,抛弃俗性,不应被自己的情绪与念头所控制,无念是真念,无心反为真心,无声胜有声。《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从古至今,为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在艺术这条长河中大浪淘沙,直至传到今日仍生生不息?那是因为真正的艺术的美是超越时间的,是永恒的。当然创作这些优秀艺术作品的艺术家的精神也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
  石涛《画语录》里说的精妙:“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宗白华先生对石涛这段话是这样评述的:“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艺术家骋游在这大千世界里创作万物万象,自由自在,其不是在表现自己,而是在表现自己的心性。美便是来自于“人”内在的觉性。我们开始去了解世界的精神,去观察自然之性情,去探究万物万象内在之理,艺术的境界便有了生命,它能够唤醒人的觉性。
  儒家美学思想讲求仁、礼,仁为内心之仁,是礼之本,而礼是在表达外者。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重礼之本,礼之本乃仁。仁即本文之前所讲觉性,是亘古今而一贯更无可变,然礼必会随时而变。艺术家在创作时便是在追求仁礼之和谐统一、仁美合一之境界。纵观中国绘画历程,与儒家美学具有一脉相承的观点的便是《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这里的“气”是指精神层面,是艺术家的个人品性和气概反映在作品中的气势。在《论语》中,气也被提及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此看出,古人认为血气乃为人之生理现象,但其对于个人的性情也有影响,故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来强加以规范,也就是对人的心性的训练,艺术家应时刻观察自己的本性心,真正优秀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会显示作者在训练“气”上所下的功夫。魏晋南北朝顾恺之提出“传神论”,在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神韵的传递,《洛神赋图》中,顾恺之细腻地描绘出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作者不仅仅注重人物外在形体的把握,更是通过其形去表现内在情思的传达,能够感受到作品背后内在精神涵养的流露,这便是作者通过艺术创作对自身“气”之显现。
  一个人的本性是由气决定,当然由其本性心决定的艺术境界也是由气决定的。我们要不断认识自己的本性心,就必须要面对俗心问题。俗心就是与本性心相对而生的,是对功名利禄等各种欲望的追求。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里的仁就是指人之本性,即性天。在儒家论学中所重非死,所重是如何生。如果求生害仁,便失去了生命的根本意义,活着便无任何意义,所以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道就是仁道,即本性心。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看到生命的真相。徐复观曾说:“画家的心中,若填满了名利世故,未留下一片虚灵之地,以‘罗万象于胸中’,而欲在作品中开辟境界、抒写性灵,恐怕是很困难的事。”艺术家应关注自己的本性,艺术的灵感本就来自于人性最深处。宗白华在《美学与艺术略谈》中说道:“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制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在作品中抒写性灵是一位优秀艺术家首要做到的,不能被世俗心所蒙蔽,俗心是远离性天的,人心一旦困于名利就会落于世俗,被困于形物之中便会断绝艺术的根源。所以清代石涛在《画语录》中说:“人为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只有走出形物之中,骋游在无限本体自由中,才能获得艺术创作的源泉。《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人的天性是静,这里的静并非与动相对,而是说不受干扰的寂然。然而俗性便容易受到欲望的干扰,感于物而动,随之不断流转变换。儒家开创仁学,开始关注人的心性,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艺术家更应自觉,不断观察自己内心生起的各种念头、情绪,做到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发现真善美,从而创作出性灵而有意义的作品。
  儒家思想文化是在发现人的心性之美,艺术家是在寻找大自然之美。若艺术家没有一颗本真的心,将如何去发掘自然、人生、社会的美?故宗白华说:“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我国古人创作山水画讲究内外功夫的修养,宋人郭熙在绘画技法上总结出“三远”透视法,主张在创作时将精神由内向外一气贯彻下来,然而他对“平远”的发展更是体现了精神的解脱状态,更适合艺术家对心灵的追求。儒家美学追求简易、天人合一,若艺术作品追求天人合一之境界便离不开“仁”,艺术家欲达到天道同体,就必须要具备道德修养。正如张义宾在《中国古代气论文艺观》中所说:“要成为成功的艺术家,就必须以圆融的道德功夫透入本体之域,通过‘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凡是其艺术作品能够流传百世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都具有浩然之气,这也是决定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2]张义宾.中国礼乐审美文化史纲[M].济南:齐鲁书社,2016.
  [3]张义宾.中国古代气论文艺观[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钱穆.四书释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7]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其他文献
《社区矫正法》虽已于今年颁布实施,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社区矫正用警问题仍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社区矫正的性质、工作现实、发展需要和国外经验的借鉴来看,社区矫正必须配置适量警察。在设立社区矫正警察的路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建立以社区矫正官为主、矫正警察为辅、社会力量协助的工作体系,并在日后的立法中加以明确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公平的组织环境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情感,并进一步促进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引入中介变量组织信任,构建大学情境下组织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模型,
我国公证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公证制度在预防纠纷和安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公证制度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一直在探索与实践公证制度的改革创新.并且我国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
期刊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环境公益诉讼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主要职责为监督侦察、司法公诉与监督裁判等工作,其对环境公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郑燮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民族气节的象征,竹子的清雅、虚心、节操一直备受国人喜爱.而以画
摘 要: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已经积累了浓厚的文化精粹,中国画就是其中一种,包含了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中国的神韵展现了出来。在完成一幅中国画的过程中,写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中国画的发展与绘画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有了更高标准与要求。将绘画技术与创作神韵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完成作品。文章分析了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意义,阐述了中国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写生在中国画
作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名合法公民,最大的责任和义务就是用法律来武装、保护和约束自己.当遇到民事纠纷时,要懂得用法律来维护正义.本文以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
在企业的发展建设中,法律制度的建设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市场环境.因此,基于企业发展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其与
摘 要:形式与内容这一话题存在已久,无论是热衷于改变人的视觉对象,还是改变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中国画中,有意味的形式便是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所延伸出来的概念。当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画品评标准时,有趣的事情随之而来。当人们讨论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人们在讨论什么?如何通过有意味的构图、笔墨等形式表达内容,而这种表达又不能成为它的束缚。画者强调的是造型、笔墨语言的直接性、纯粹性以及风格的个人化。不可否认,踩在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