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石李家记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停了,太阳在澄净的蓝天中隐遁了行迹。雾气从山峦的豁口之处涌起,一团又一团,轻盈得如鸟的翅膀,在乡村的上空飘来荡去。它们时而飞下云端,像一条白练缠在山腰;时而又浮在低空,像花瓣挂在树梢,将村庄幻化成一个人间仙境。一树树的翠绿,每一片叶上,都滴着亮闪闪的水珠,像哪个孩子忘记收回去的明亮眼神。白墙黛瓦的村庄在绿树的掩映下,隐约露出线与面的轮廓,寂静而又生动。
  这里是重石李家。像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人姓什么,村庄也就姓什么。重石李家村,一个被世人称之为“皇家后裔”的地方,跟着老祖宗的姓有一千多年了。据村里的族谱描述,唐高宗李渊坐实江山后,膝下有二十二位皇子。在众多皇孙当中,李渊的第十三子鄭王李元懿的两个儿子生性钟情山水,喜欢游历江南。后举家从陇西搬至信州。有一次登灵山,见山麓下的重石群山环抱,气势磅礴,水源丰沛,是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遂移居灵山建立了理想家园。
  走进村庄,迎面是一面土黄色的墙,几个粗瓷瓦罐镶嵌其中,“皇家后裔,重石李家”八个朱红大字,透着俗世的吉庆。黄色和朱红,都是皇亲贵胄的御用之色,彰显出村庄先祖的高贵之气和辉煌的历史。旁边有一个亭子,青砖砌就的墙上,生长着几抹暗绿的青苔,似是画境中晕染的水墨,大有古意之美。正是西瓜上市的时节,几个村妇蹲在亭下吆喝,箩筐里一片绿色。
  一条条古朴的石头小径像一根根枝柯,纵横交错地伸向村庄的深处。院墙都是随着房子的走向围成,有的用废弃的旧瓦片围出了一个前院来,种着柚子树和枣树,树下是花丛;有的在靠近厨房侧面,利用河滩上冲下来的鹅卵石,圈起了一个长长的后院。庄稼人仰赖土地,宝贵着土地。他们在后院开出几畦菜地,种上时令的蔬菜。院子里的柚子或是枣树的枝条,翻过这家的院墙,从隔壁的院子里探出果子。一棵树,一片花丛,一畦蔬菜,一截围墙,点点滴滴,都被村人精心呵护着。
  村庄里,有几口水塘,蓄积着一汪汪的水。荷叶田田,托举着一朵朵粉色的花。水塘边野生着柳树,枝丫垂挂在水面上,像是一根根钓竿,钓起了看荷人的梦。荷风送香气。微风吹来,整个村庄都荡漾着淡淡的植物气息。想起杨万里的词:“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顿时觉得,人淡如荷,像这般从容地珍惜好日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在一口水塘边,我们遇到一位荷锄而归的村人。他指着满池的荷花对我们说:“在李家,随处都是荷花。”我们问他:“藕多吗?”村人答道:“我们村里水多,藕自然长得好,水果也多。”他的话语中,溢出了对盛世生活的满足。
  转过一道弯,我们看到了“李氏宗祠”。推开厚重的木门,祠堂里供奉着李氏家族的祖先牌位。柱子上雕刻“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读联,可以推断李氏家风以品质和德行为最要。祠堂历经朱三朱四之乱、郭忠孝之乱、江拐子之乱,屡建屡毁,直到光绪六年,李氏后人耗资两千两银子,历时一百余年,才完整建成木石砖瓦的“李氏宗祠”。祠堂的翘檐安静地托起苍穹,让前来瞻仰者感受到一个村庄没有泯灭的家族感情以及村庄的精神凝聚。一寸寸墙砖,是安放李氏族人的灵魂栖息之地。伸手抚之,每一分温度都存留远古岁月的沧桑。一束光照在功德碑上,须臾间,一个个捐资者的名字鲜活起来。捐资的数目不等,从几百元到上万元。
  一股木香,如水般细细地沁入我们的鼻间。香气悠长深沉,在祠堂的四周蔓延,弥久不散。祠堂外,有两棵银杏树,高耸入云。数步之远,是“参三阁”书院文化博物馆。书院始建于贞观年间,李氏祖先抛却名利喧哗,流宕转徙,隐然于此,耕读传家,清白明世。书院为“一进三厅两厢房”的格局。居中的院门,设有长廊。门、窗、梁、斗、拱、柱、椽、檐上,雕刻着“渔樵耕读”“五谷丰登”“花开富贵”“瓜瓞绵延”的精美图案。这些图案,古典而华丽,无不蕴含着人们对美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对礼义的尊崇。书院的厅堂摆放着几张书桌,靠墙有书架。书桌上,一卷古书随意地翻开,发黄的书本散发着岁月的沉香。在每一页安静的字里行间,都隐藏着一段历史。李元懿的两个儿子住在北方时就偏爱读书。重石真是好地方,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让他们过上仓廪殷实的日子。人一旦在物质生活中得到满足,势必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他们便在村庄里建立了书院,用书籍安顿日常中所有的闲暇时间。白天,他们挥着竹鞭,赶着牛下地劳作;晚上,就着烛光,泡着茶,沉浸到诗书的美妙当中。一室翰墨,满庭书香。书院的门口有一水塘。多少个读书的夜晚,喂养他们生息的水塘,将书院倒映其中,自显一种风流。而书院中的一盏盏明灯种在水塘里,像一粒粒红宝石,被黑夜托在掌心里,照耀着村庄。
  书院的后面,是“陇西第”。两层楼高的门楼,墙身自檐口往内退缩,下面是宽敞的大门,上面飞檐翘起木雕。门脸体现了李氏一族谦和礼让的风貌。门坪前立着七个旗杆石墩,标志着家族的荣耀。如今,它们一如宗祠和书院,安静地伫立在时光中,过往的人们无从设想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但是它们所流露出的内敛气质,却时刻传递出某种秘不示人的气息,依旧耐人寻味。
  村庄的后山,树木密密丛丛。雨后的树显得特别干净,闪烁着一层油绿。栾树顶着一簇簇花朵,临风竦竦。梧桐树宽阔的叶子下,藏着一颗颗青绿的果子。而樟树尤其多。二三人合抱的樟树,挓挲成一把把大伞,将福祉源源不断地降临于村庄。鸟雀在树木的枝丫间扑棱着翅膀,飞进飞出,啁啾跌落一地。远处是葡萄园、西瓜地、火龙果园、水稻,铺展着无限的生机和希望。村里人告诉我们,村庄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踅身出村,“悦来亭”下的农妇犹在卖瓜,箩筐里盛满了甜蜜。
  编辑:耿凤
其他文献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曾向媒体介绍过张嘎的原型——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瞪眼虎”。  1942年至1944年间,徐光耀先生在宁晋县大队作战,宁晋县和赵县是邻县,两个县的部队在作战中经常有军事配合,平常也有一些交往。徐先生见过战壕中的瞪眼虎,十三四岁的样子,倒背着一条马枪,枪口朝下,穿的是便衣,头上却歪戴着一顶八路军的军帽,英气逼人,透着一股野气,一股嘎气。  徐光耀那时才17岁,喜欢文学,喜欢
期刊
期刊
准确预测结构物地震响应和正确评估其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伤亡的关键。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动力时程分析方
铜镜又名照子、铜鉴,是古人用于梳妆照面的生活用具。铜镜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制作。《木兰诗》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句,其中提到的“镜”指的正是铜镜。  我国铜镜文化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期间就开始使用铜镜,至民国时仍有铸造,其影响直至海外,邻国日本、朝鲜等也有仿制。古代的铜镜不单纯只为照面而用,它还被广泛用于祭祀、风水、婚嫁、陪葬等活动中。历朝历代制作的铜镜既是实用
期刊
我们这代人大多没见过狼。我们对狼的印象多是从上辈人的叙述或从电影中获得。这个叙述是由表二伯和母亲的记忆拼接而成。  表二伯家在卢龙县营山脚下,很小的村子。抗战时期曾在此打过几场阻击战,后被写进县志。在他的记忆里,战争的可怕不仅有炮火和死亡,还招来了太多的狼。表二伯说,从前营山一带狼非常少,自从日本人进关(山海关),讨伐队经常来村里征集粮食和牲畜,狼就多起来。那几年,不管酷暑严寒,刮风下雨,只要讨伐
期刊
说来,我和大作家浩然先生相识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但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的元宝山区是赤峰市新建的一个县级区,我属于这个新建区教育局里的新人。新区新人多,喜欢文学创作的人也多,区委区政府便决定成立元宝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邀请著名作家浩然先生来为我们首届文学创作讲习班讲第一堂课。消息不胫而走,元宝山区立刻沸腾了。1985年7月22日,浩然先生真的来了。他五十多岁,中等身材,穿着一身农民的服
期刊
原先北京城里有五个定期庙会集市。内城仨:隆福寺,逢一、二、九、十;护国寺,逢七、八;白塔寺,逢五、六。外城俩:土地庙,逢三;花儿市,逢四。按旧历每天都有庙会,每天都能赶集。摊贩生意,占卜算卦,把式卖艺,这些人都随着转。  北京有多处土地庙,这座庙地位最高,最出名,是“都土地庙”。庙会时交易的面儿很大。广安门内大街从广义街(王子坟)往东,到下斜街南口东,小二里地便道摆满摊子。进下斜街往北到长椿寺门前
期刊
秸秆泥坯生态复合墙结构是一种生态、节能、减震型村镇住宅结构新型式。它是课题组研究的密肋壁板结构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其继承了原有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又具有生土材料因地
晨始,秋雨绵绵。细细的雨丝盘织下来,弯弯绕绕,一圈一圈,山是米白的一片。在湘江源野狗岭,我一个人坐在大巴车里,有些萎靡。山涧流淌声混合了雨声,浸透了内心。返城的路上,我昏昏欲睡——南方的山岭,我熟悉,山道缠绕,灌木遍野,秋花零落。车到了蓝山县城,又往东,开阔的盆地圆扇一般徐徐打开。稀寥的毛毛雨,给秋野涂了一层露珠白。东二十里,车往岭上蜗行,我有些错愕:岭叠岭,坳转坳,圆形的山梁堆着山梁,像一堆出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