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说林月开是个奇人,一点都不为过。他的经历、他的想法、他所做的那些常人不敢想也想不到“傻事”,让你没办法不敬佩他的奇特。
林月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乳源瑤族自治县侯公渡镇龙头村南岭深处大瑶山腹地,一个山窝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比共和国只小一个月零六天,学历小学三年级,一米八二的个头,在南方人堆里显得鹤立鸡群。他不是党员却有着共产党员般的素质与胸襟;他不是村长却整天谋划并实施着村里的大事业;他不是总裁却经营着千万资产的企业;他没有MBA的成长经历,却有过开煤矿、淘金矿的创业史;他没有用千万资产架起房地产开发的金塔,却花巨资为全村每一户村民修建了一套403平米的别墅;他没有开山填海的力量却有着愚公移山的壮举,他奇特的人格魅力让人想不佩服都难。
奇特的创业经历
在林月开58年的人生历程中,曾经有过多个平凡却又极不平凡的奇特举动。
第一奇是两次不顾众人的冷嘲热讽自荐当领导。
第一次是 1973年,他24岁,头上还戴着反革命家属的帽子(叔父曾错定为反革命,被判死刑),竟自告奋勇要当芬头村的生产队长。大家耻笑他“二十郎当岁,鸟毛都没长齐,也想当队长”。他坚定地回敬:“鸟毛没长齐还会继续长,这不用谁操心,但队长一定得我当。我当队长就是为了赌一口气,我就不信,有田有岭,随便一锄头下去都能长出五谷来的芬头村,竟然找不到一碗饭吃!”他这口气一争就是10年。这十年里,他曾冒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危险,带领乡亲们干出了“分田单干”、外出搞副业、自费修路建桥、统一规划盖新房等非同寻常的事业。
第一年,建起18间牛栏、两大间粪寮,打起两个晒谷场,人均分红0.38元,650斤谷。第二年,卖掉过年的肥猪,一咬牙从96元卖猪款中拿出60元,买了10包水泥,愣是用沙石、水泥和竹条,修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从此村民进出村子不再犯愁。第三年,带领全村人自己动手,上山砍木料,打泥砖,统一规划建成新居。第五年冒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自己带头鼓励村民出外搞副业。1978年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挨批斗、坐大牢的风险,在承包书上按下红手印的时候,林月开已经斗胆在村里搞起分田单干。1981年不顾家人的阻拦,义无返顾地走出家乡,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涯。
第二次是2000年,他51岁,当时身价上千万,毅然放弃红火的煤矿,卖掉韶关价值300万的两座楼房,带着刚刚成为城市居民的家人搬回龙头村,在众股东们鄙夷的言辞中,接手账面仅存11.4元,2600吨水泥,欠债高达2600万,已经濒临倒闭的股份制企业——韶源水泥厂,当上了试用厂长。经过6年的努力,水泥产量从2000年的8万吨大幅度攀升到2006年的21万吨。还清了全部欠款,扩建了厂房,美化了厂区,增添了一条新的生产线,实现了股东分红。
第二奇是两次被糊里糊涂地戴上手铐,却无怨无恨。
第一次是1983年,在朋友的帮助下以赊销的方式从事煤炭调运业,有一天突然被韶关市曲江县某派出所给戴上手铐,在收容所关了 44天,又被糊里糊涂地释放,后来才知道是被当成贩煤的老板错抓了。他至今也没有再去向有关部门讨个说法。
第二次是2000年11月,韶源水泥厂总经理的座椅还没有捂热,就被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警戴上了锃亮的手铐,押送到韶关,由他自己带路,要查封他在韶关置办的房产。理由是他曾替韶源水泥厂前任董事长签过一笔280万元的银行贷款。事后他勇敢地承担起一个总经理的责任,与当事人进行协商达成分期还款的协议。
第三奇是他曾经是资历最浅学历最高的进修生。
2003年8月,林月开参加了中央党校举办的第36期“全国民营企业经济理论实务高级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上百个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这些人中除了高学历,还是学历高,唯独林月开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学历,还没有毕业证。应他自己的要求,当地政府特地派了一位副科长作陪读,专门为他整理资料,记录课程内容。近10天的学习时间,他只在晚上出过一次中央党校的大门。他认真地聆听了知名专家、学者的讲课。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七天上了几层楼。其实他更加明白了专家的理论有许多正是他实践了和正在着手的事业。他感到自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许多想法却与专家的理论不谋而合,这也使他更加自信,更坚定了实现下一步目标的决心。
善抓机遇的奇人
1978年他似乎嗅到了“联产承包”的形势,于是先行一步,分田单干,当年受益。1979年别人才刚刚尝到包产到户的甜头,正准备一头扎进黄土地,双手下力忙耕耘时,他又率先洗脚上田搞副业,打起背包闯世界。80年代准许承包,他便带着两个兄弟四处揽活卖力气打短工,稍有积蓄就不安分,开始动起了自己开煤矿发大财的主意。当他看准了调运贩卖风险更小时,便放弃煤窑搞调运,先就近再求远。当珠三角开发的热潮刚一涌起,他便飞快地抓住机会,组建了自己的车队、船队,靠强大的运力将煤炭卖到清远、东莞、广州甚至西江流域。接下来,他又看准了开发前的资源市场,接二连三的承包了珠三角的5个砖厂,在韶关犁市镇拥有10座煤窑,拥有10多部卡车,四五艘大吨位的货船。那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各处收钱,然后用麻袋装回家,老婆整天就是数钱跑银行。90年代末他又转让了砖厂,全心开煤矿,这一招又走在了珠三角治理污染,砍掉砖窑的前面。
他看到自己抱着金山,父老乡亲却依然受穷,于是打起了自己家乡那座石头山的主意。他四处奔走,多方游说,招集100多人,筹资3000万元,在韶乳源建起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韶源水泥厂。开发了本地资源,增加了村集体的公共积累,安置了本地农民,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全村人走上富裕路。2000年当他看着自己一手搭建的平台,创办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困境时,毅然决然地关闭了流淌黑金的10座煤窑,卖掉韶关市区的房产,举家搬回龙头村,承担起总经理的重任,三年里不仅扭亏为赢,而且扩建了厂房,增加了生产线,实现了股东分红。这一妙招又一次走在了2002国家强制关闭小煤窑政策出台的前面。2003年他致富不忘桑梓情,决定推倒全村的泥砖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格局,统一分配,大刀阔斧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他说到做到,2003年底首批43户村民全部搬进了403平米的三层半高的别墅。2005年全村65户全部住上了小别墅。这次他似乎又给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树立了一面耀眼的旗帜。
林月开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林月开出名了,他获得了各种荣誉:县政协常委、韶关市政协委员、市县劳动模范、优秀农民企业家等。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各级领导的视察,每天都要接待各种各样的代表团的参观考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没有被荣誉的光环冲昏头脑,在众多的荣誉中他最钟情的是劳动模范的称号,他感到劳动最光荣,靠勤劳致富才算英雄。
现在他感到水泥厂毕竟是污染企业,不利于环保,跟山清水秀的家乡自然环境极不协调。于是开始着手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计划充分利用本地山林茂密、水质优良、无公害农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借着龙头新村名声在外和毗邻千年古刹云门寺的地缘优势,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思想教育、健康食品与高档老年乐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景区。谁又能说林月开这一次走的不是一步快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