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漢字教学一直是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是学习者掌握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汉语其他技能的提高。本文从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目前留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文化导入是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汉字教学;教学方法
一、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习者掌握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汉语技能的提高。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母语是字母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并非易事,这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十分理想,在大多数对外汉语课堂中,汉字教学只是局限在生字学习环节,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汉字教学,从而造成汉字学习的薄弱。有的学生口语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汉字的读写却始终处在初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留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留学生汉字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率偏低,这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通过调研及分析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听力、口语、语法、精读、写作课占主导地位,很少把汉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偶尔某个别院校开设了汉字课程,也大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比例很低,这样就使得与汉字相关的文化信息根本不能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也无法理解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这一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不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且书写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衍生出精深繁复的文化现象。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的,如果不了解其语义,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很难真正达到对汉字的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因此,在开展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就会对汉语的读写等其他技能的掌握造成不容置疑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由于对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少等原因,目前高校留学生汉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内容的讲解很少,文化教学缺失严重。
三、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文化导入
鉴于上述留学生汉字教学得到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导入是留学生汉字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汉字、汉语、中国文化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这三者却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汉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汉字的特殊性和汉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构造特点、历史背景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
汉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的音义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说明或部分说明。比如,上边“小”下边“大”构成的会意字“尖”;上边 “不”下边 “正”构成的“歪”;三个“木”字构成的“森”,表示树多;三个“人”字构成的“众”字,表示人多,等等。这些字通过会意给学生讲清楚了,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了。再如,形声字的“洋、湖、抱、枪、桩、抓”等,可以从音义两方面得到提示,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我们知道“月”这个偏旁部首是由“肉”演变来的,表示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器,比如肝、脾、肺、肾、脏、腹、肚、胸、腿、臂、腰等, 也有表示人体状态的,如胖、肥、肿、胀等;“月”同时也是月亮的意思, 而因为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所以“月”字旁还可以构成表示时间周期变化的字,如“期”“朝”。另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亮,所以“月”字旁还可构成“明”“朗”等字。再比如,“仙”字可以组词成“仙人”,仙人给中国人的感觉多是生活在高山上的人,我国道教、佛教中的高人或仙人多在高山上修行,所以,生活在高山上的“人”+“山”就成为了我们汉字中的“仙”字。
在对外汉字教学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一定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分难度。也就是说,要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实际水平和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汉字教学的文化导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汉字知识和汉字文化。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成就与不足总会并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字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积极探讨,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在汉字教学方面登上新的台阶,从而推动对外汉语事业再攀高峰。
参考文献:
[1]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0).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汉字教学;教学方法
一、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习者掌握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他汉语技能的提高。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尤其是对母语是字母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汉字学习并非易事,这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十分理想,在大多数对外汉语课堂中,汉字教学只是局限在生字学习环节,缺乏专门的系统化的汉字教学,从而造成汉字学习的薄弱。有的学生口语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汉字的读写却始终处在初学水平,停滞不前。
二、留学生汉字教学的现状
目前,留学生汉字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比率偏低,这非常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通过调研及分析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体系中,听力、口语、语法、精读、写作课占主导地位,很少把汉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偶尔某个别院校开设了汉字课程,也大都是选修课,而且课时比例很低,这样就使得与汉字相关的文化信息根本不能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也无法理解汉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这一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陈寅恪先生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不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且书写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衍生出精深繁复的文化现象。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的,如果不了解其语义,不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很难真正达到对汉字的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因此,在开展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容,就会对汉语的读写等其他技能的掌握造成不容置疑的影响。调查了解到,由于对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视不够,课时少等原因,目前高校留学生汉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内容的讲解很少,文化教学缺失严重。
三、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文化导入
鉴于上述留学生汉字教学得到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导入是留学生汉字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汉字、汉语、中国文化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这三者却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汉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汉字的特殊性和汉语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的构造特点、历史背景及汉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
汉字中有很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的音义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说明或部分说明。比如,上边“小”下边“大”构成的会意字“尖”;上边 “不”下边 “正”构成的“歪”;三个“木”字构成的“森”,表示树多;三个“人”字构成的“众”字,表示人多,等等。这些字通过会意给学生讲清楚了,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记住了。再如,形声字的“洋、湖、抱、枪、桩、抓”等,可以从音义两方面得到提示,左边表意,右边表音。我们知道“月”这个偏旁部首是由“肉”演变来的,表示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器,比如肝、脾、肺、肾、脏、腹、肚、胸、腿、臂、腰等, 也有表示人体状态的,如胖、肥、肿、胀等;“月”同时也是月亮的意思, 而因为月亮有圆有缺的变化,所以“月”字旁还可以构成表示时间周期变化的字,如“期”“朝”。另外,月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明亮,所以“月”字旁还可构成“明”“朗”等字。再比如,“仙”字可以组词成“仙人”,仙人给中国人的感觉多是生活在高山上的人,我国道教、佛教中的高人或仙人多在高山上修行,所以,生活在高山上的“人”+“山”就成为了我们汉字中的“仙”字。
在对外汉字教学文化导入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循序渐进等原则,一定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分难度。也就是说,要在充分了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实际水平和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开展对外汉字教学的文化导入,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汉字知识和汉字文化。
四、结语
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成就与不足总会并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汉字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积极探讨,勇于创新,就一定会在汉字教学方面登上新的台阶,从而推动对外汉语事业再攀高峰。
参考文献:
[1]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石定果.汉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