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形式主义倾向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因此,有些人连德育中的形式也惧怕了,他们以为只要德育有形式的存在,便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见不得德育工作中的形式,只要德育工作者采用某种形式去做德育工作,马上就冠之以搞形式主义之名,使之不敢在德育工作中讲究形式,不敢搞德育活动,唯恐被扣上形式主义帽子。如果说形式主义害苦了德育工作,那么形式主义帽子也将对德育工作造成不小的伤害。因此,讨论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形式和形式主义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形式的存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形式与内容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着的对立统一体。有内容存在,就必然有形式存在,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德育工作要有扎实丰富的内容,就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与之匹配,否则德育的内容无从谈起。
1 德育形式是德育内容的载体
任何内容都需要以某一种形式为载体呈现出来,否则内容将无法存在。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学校会组织法制报告会,带领学生参观法制展览,组织教师上法制课等等。法制报告会、法制展览、法制课等都是形式,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展开,这些形式就是法制教育内容的载体。
再比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仅仅让教师在讲台上说一说毅力是多么重要,如何去培养毅力,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毅力需要组织活动,如组织学生远足、长跑等等。远足或长跑就是培养学生毅力这一德育内容的良好载体。
2 形式越灵活多样,越有利于内容的贯彻与落实
形式在与内容匹配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配角,决不仅仅处于被动的地位,它会反作用于内容。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形式相匹配,形式越是灵活多样,越有利于内容的开展与落实。
内容的开展,可以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在这些形式中有适合与不适合、好与坏之分,而最适合的、最好的形式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德育不仅要有形式,而且要讲究形式。
比如增强学生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对此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办法来展现,但这未必是最佳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春游、秋游、篝火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修养身心、舒畅筋骨来消解心理上的压力。到底哪种形式效果更好,只有学生说了算。是否让学生充分享有话语权是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坏的重要标杆。所以,最终应该选择哪种形式来开展德育工作,要征求并尊重学生的意见。但不管怎样,德育工作要讲究形式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3 形式是呈现德育工作成果的一种手段
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总希望它能取得成果。德育工作较为抽象,不像智育那样,有升学率这样实实在在的数据呈现,德育就像风一样,稍不注意,一阵吹过便了无痕迹,可能做再多的工作,也无成果呈现。
德育成果的呈现必须借助形式,比如一所学校可以将自己学校要开展的德育内容稳定下来,然后确定每一种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固定在每年的某一个时段举行。形式多样,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系统,用整个系统来配合完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
这样的系统是一个又一个的形式,这些形式便是这个学校的德育成果,否则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再好,没有形式的存在,也无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果。人们不应将以形式为呈现载体的成果攻击为搞形式主义。
二、德育讲究形式不是搞形式主义
德育形式是德育内容的必然要求,而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又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要讲究形式,但把握不好就会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那么如何区别德育中的讲究形式和形式主义,以免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呢?
1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出发点不一样
德育中讲究形式是以德育内容落实得更好为出发点的,形式是为内容而设的,追求内容的落实、效果的显著是讲究形式的出发点。
德育中的形式主义是以形式新颖与否、好坏与否为出发点的,为了形式的新颖而不惜以伤害内容为代价,形式过去,效果甚微,这是形式主义的弊病。
追求形式是德育讲究形式和形式主义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二者的出发点迥异。
2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侧重点不一样
讲究形式的侧重点在内容,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讲究形式的标准在于内容展开的效果怎样,形式再好,不利于内容展开,不利于取得最佳效果,也要修正这种形式。这是讲究形式的侧重点。
形式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形式,内容常常服从于形式,为了某种形式不惜删减或修改内容,形式成为工作的侧重点。
3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目的不一样
讲究形式的目的是选取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使学生收获更大的形式,最终目的落在学生身上。
形式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工作的人,选取何种形式更具有轰动效应,更有利于自己开展工作,更便于最后的总结,最终目的落在开展工作的人身上。
可以看出,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是两条道上跑的火车,它们貌似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帽子
如今的德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走形式主义道路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主观形式主义者。这种人专搞形式主义,以此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他们行动前就清楚地知道这是搞形式主义,但他们就是要走这条道路,把它当作终南捷径。这就是主观形式主义者。
另一种则是客观形式主义者。这种人主观上并非想搞形式主义,但是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把握不了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区别,在工作中一不小心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成了形式主义者。
显然后一种人要比前一种人可爱得多,因为他们是有药可救的,而前一种人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观故意。
正是因为这两种人的存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于是形式主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有些人指责德育工作者的一顶“大帽子”。
鲁迅先生说过,社会上一些人太爱当评论家,而且评论的人常常是站在岸上不会游泳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热衷于评论那些游泳的人,动嘴总比动手要容易得多。喜欢对德育工作说道的人不少是不搞德育工作的人,外行评论内行这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现象。
然而,把那些德育工作中有意或无意搞形式主义的行为评论为形式主义,这是实事求是,对德育工作有益无害,是真正的评论家,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他们也是德育工作的建设者。
由于形式主义和讲究形式有很多貌似的地方,很多时候将讲究形式也误以为形式主义加以批评,这往往使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知所措,不敢在工作中讲究形式了。须知,不讲究形式,德育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因此动不动就扣形式主义帽子对德育工作伤害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批评德育工作中的真正形式主义是一项建设性工作,而扣形式主义帽子则是一项破坏性工作。
爱扣形式主义帽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主义扣帽者,一种是客观主义扣帽者。
主观主义扣帽者常常动机不纯,他们也知道,德育讲究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但他就是要通过“扣帽子”的手段,破坏德育工作和伤害做德育工作的人。
客观主义扣帽者,只是缺乏正确的识别能力,分不清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区别,以为只要有形式的出现,就是搞形式主义,于是便在无意中伤害了德育工作和做德育工作的人。
同样,后一种人尚有药可治,而前一种则是无药可救。
德育是教育中的首育,它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教育者去落实,而落实这些内容就必然要讲究形式,但讲究形式不是形式主义,德育中的形式主义要不得,但也不能见到形式就乱扣形式主义的帽子。德育中的讲究形式、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帽子问题必须理清楚,否则学校德育工作就不能正常开展。
一、形式的存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形式与内容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着的对立统一体。有内容存在,就必然有形式存在,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德育工作要有扎实丰富的内容,就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形式与之匹配,否则德育的内容无从谈起。
1 德育形式是德育内容的载体
任何内容都需要以某一种形式为载体呈现出来,否则内容将无法存在。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学校会组织法制报告会,带领学生参观法制展览,组织教师上法制课等等。法制报告会、法制展览、法制课等都是形式,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展开,这些形式就是法制教育内容的载体。
再比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仅仅让教师在讲台上说一说毅力是多么重要,如何去培养毅力,对学生而言是不够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毅力需要组织活动,如组织学生远足、长跑等等。远足或长跑就是培养学生毅力这一德育内容的良好载体。
2 形式越灵活多样,越有利于内容的贯彻与落实
形式在与内容匹配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配角,决不仅仅处于被动的地位,它会反作用于内容。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形式相匹配,形式越是灵活多样,越有利于内容的开展与落实。
内容的开展,可以以多种形式来呈现。在这些形式中有适合与不适合、好与坏之分,而最适合的、最好的形式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德育不仅要有形式,而且要讲究形式。
比如增强学生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是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对此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办法来展现,但这未必是最佳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春游、秋游、篝火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修养身心、舒畅筋骨来消解心理上的压力。到底哪种形式效果更好,只有学生说了算。是否让学生充分享有话语权是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坏的重要标杆。所以,最终应该选择哪种形式来开展德育工作,要征求并尊重学生的意见。但不管怎样,德育工作要讲究形式这一点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3 形式是呈现德育工作成果的一种手段
做任何一项工作,我们总希望它能取得成果。德育工作较为抽象,不像智育那样,有升学率这样实实在在的数据呈现,德育就像风一样,稍不注意,一阵吹过便了无痕迹,可能做再多的工作,也无成果呈现。
德育成果的呈现必须借助形式,比如一所学校可以将自己学校要开展的德育内容稳定下来,然后确定每一种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形式,每一种形式都固定在每年的某一个时段举行。形式多样,环环相扣,构成一个学校德育工作系统,用整个系统来配合完成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
这样的系统是一个又一个的形式,这些形式便是这个学校的德育成果,否则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再好,没有形式的存在,也无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果。人们不应将以形式为呈现载体的成果攻击为搞形式主义。
二、德育讲究形式不是搞形式主义
德育形式是德育内容的必然要求,而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又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要讲究形式,但把握不好就会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那么如何区别德育中的讲究形式和形式主义,以免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呢?
1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出发点不一样
德育中讲究形式是以德育内容落实得更好为出发点的,形式是为内容而设的,追求内容的落实、效果的显著是讲究形式的出发点。
德育中的形式主义是以形式新颖与否、好坏与否为出发点的,为了形式的新颖而不惜以伤害内容为代价,形式过去,效果甚微,这是形式主义的弊病。
追求形式是德育讲究形式和形式主义的共同点,但不同的是二者的出发点迥异。
2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侧重点不一样
讲究形式的侧重点在内容,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讲究形式的标准在于内容展开的效果怎样,形式再好,不利于内容展开,不利于取得最佳效果,也要修正这种形式。这是讲究形式的侧重点。
形式主义的侧重点在于形式,内容常常服从于形式,为了某种形式不惜删减或修改内容,形式成为工作的侧重点。
3 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的目的不一样
讲究形式的目的是选取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使学生收获更大的形式,最终目的落在学生身上。
形式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工作的人,选取何种形式更具有轰动效应,更有利于自己开展工作,更便于最后的总结,最终目的落在开展工作的人身上。
可以看出,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是两条道上跑的火车,它们貌似一样,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帽子
如今的德育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走形式主义道路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主观形式主义者。这种人专搞形式主义,以此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他们行动前就清楚地知道这是搞形式主义,但他们就是要走这条道路,把它当作终南捷径。这就是主观形式主义者。
另一种则是客观形式主义者。这种人主观上并非想搞形式主义,但是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把握不了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区别,在工作中一不小心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成了形式主义者。
显然后一种人要比前一种人可爱得多,因为他们是有药可救的,而前一种人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观故意。
正是因为这两种人的存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于是形式主义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有些人指责德育工作者的一顶“大帽子”。
鲁迅先生说过,社会上一些人太爱当评论家,而且评论的人常常是站在岸上不会游泳的人,自己不会游泳,却热衷于评论那些游泳的人,动嘴总比动手要容易得多。喜欢对德育工作说道的人不少是不搞德育工作的人,外行评论内行这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现象。
然而,把那些德育工作中有意或无意搞形式主义的行为评论为形式主义,这是实事求是,对德育工作有益无害,是真正的评论家,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他们也是德育工作的建设者。
由于形式主义和讲究形式有很多貌似的地方,很多时候将讲究形式也误以为形式主义加以批评,这往往使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知所措,不敢在工作中讲究形式了。须知,不讲究形式,德育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因此动不动就扣形式主义帽子对德育工作伤害是很大的。
由此可见,批评德育工作中的真正形式主义是一项建设性工作,而扣形式主义帽子则是一项破坏性工作。
爱扣形式主义帽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主义扣帽者,一种是客观主义扣帽者。
主观主义扣帽者常常动机不纯,他们也知道,德育讲究形式不是形式主义,但他就是要通过“扣帽子”的手段,破坏德育工作和伤害做德育工作的人。
客观主义扣帽者,只是缺乏正确的识别能力,分不清讲究形式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区别,以为只要有形式的出现,就是搞形式主义,于是便在无意中伤害了德育工作和做德育工作的人。
同样,后一种人尚有药可治,而前一种则是无药可救。
德育是教育中的首育,它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教育者去落实,而落实这些内容就必然要讲究形式,但讲究形式不是形式主义,德育中的形式主义要不得,但也不能见到形式就乱扣形式主义的帽子。德育中的讲究形式、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帽子问题必须理清楚,否则学校德育工作就不能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