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教”我成长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的自己虽然性子倔,但胆子小,一遇事总是畏畏缩缩地往爸爸妈妈身后躲,更不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为着这个脾性,我没少挨父母的教训。可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坏脾性”,竟是由一个小小的滑板帮着我慢慢改变的。
  记得五六岁那年去广场玩耍,一天傍晚,我看见几个哥哥、姐姐脚下踩着有两个彩色轮子的“玩具”,像鱼儿般自由穿梭在人群中,我觉得非常有趣,便央求妈妈给我也买一个。妈妈却说那是大孩子玩儿的,像我这样的年纪玩它很危险。然而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妈妈最终还是妥协了。有了滑板的那一天,我兴冲冲地拉着爷爷奶奶跑到广场,迫不及待地把滑板放在地上,连爷爷的帮忙也推开,想自己两脚踩上去晃悠。谁知刚一上去,它就倒向另一边,把还没有站稳的我给摔了下来,试了几次都不行,我累得有些气喘吁吁了。站在一边的爷爷走过来,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急,慢慢来。应该先是一只脚踩上去,站稳了再……”他边说边扶着我的手,让我再踩上另一只脚,并帮助我滑动。在爷爷的指导下,我的“技术”渐渐有了起色,甚至猛然间还能脱开爷爷的手自己滑一段。我一高兴,便又要爷爷快松手。想不到爷爷的手刚一松开,我就“啪”的一下子摔倒在地上,腿上的皮蹭破了,屁股也摔得火辣辣得疼。但我没有灰心,站起来又要自己滑,这次怎么也滑不好,摔了一次又一次。看看腿上的伤疤,摸摸疼痛难忍的屁股,我有些动摇,不想学了。
  这时,爷爷走过来扶起我,问道:“你喜欢滑板吗?”“喜欢!”我条件反射般地回答道,“你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滑起来多威风!”“这就对了。既然你想学,想成功,就要不怕痛,不怕摔,要敢于克服困难。记住爷爷的话,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干什么事都一样,不努力,不流汗水就不会成功!”
  我忽然觉得自己被点醒了一般:是啊,难道就这样半途而废?那前面的一次次摔倒、疼痛不就白摔了,白痛了?于是,本来就倔强的我又振作起精神,连续练了好些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会了滑板,人前人后“风光无限”。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胆子也大了起来,有些明显自己干不了的事也常常抢着干,大人都挡不住我虎虎生风的做派了。现在想来,学滑板真的使我受益匪浅。
  上个学期的一个课间,一位同学来找我问一道数学题。一看题目,我顿时傻眼了:这么长的题,且难度这么大!我想打退堂鼓,但转念一想,不行,怎么能被困难吓倒?我倏地想起儿时学滑板的情形。对,即便是难关,也要勇敢地去闯一闯!于是我说:“能不能明天早上给你答复?”“没问题!”同学爽快地答应了。放学一回家,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饭,完成作业,然后拿出这道数学题开始“攻关”。爸爸妈妈想帮我,被我婉拒。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有一丝头绪。当我觉得实在没辙,决定申请“外援”时,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了学滑板的情景。我问自己:现在所缺少的,不正是这种跌倒了再爬起来的精神吗?于是我坚定信心:不能退缩,换一种思路,或许就有出路!在我的坚持不懈下,终于解出了那道数学题!
  我太高兴了,竟跳了起来:爷爷说得真对,困难真正是不堪一击的弹簧啊!后来,我乘兴又完成了两道以往难度很大的数学题。第二天早上,当同学拿到答案时,她一脸惊喜地赞叹:“这么难的题,这么快就做出来了,你真棒!”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想想现在的青少年,普遍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娇生惯养,长大以后又怎么能够经历磨难和风雨呢?我们应该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两代六人建成的温暖小窝里冲出来,多经历风雨,多见世面,这样不但见多识广,身体、精神也都会更加健康,才不会一遇风雨就“感冒”,一遇困难只会哭闹。
  我忽然醒悟到,小小的滑板竟教会了我这么重要的人生大道理,我一定会终生感谢它!
其他文献
老师说,我们一个“闷骚”,一个“发烧”,都“骚”过头了,于是变成了今世的冤家,在一起不是像斗鸡,就是像庙里的两大金刚,虽不说话,却总是怒目相对。  但他的一支药膏,却还给了我们一片艳阳天。  “叮铃铃——”下课铃声一响,班里就像热锅中落了油一般地炸开,一群群饿死鬼从教室里挤出来,凑在楼梯口,一点一点地往下挤,然后汇入人流中。  下了楼梯,同学们三、两结伴向食堂走去。我跟他也不例外,准备迅速冲向食堂
期刊
本文是李斯上奏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书。李斯,原为战国末期楚国人,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以统一中国之帝业游说秦王嬴政,得到信任,拜为客卿。此时,秦的近邻韩国慑于秦国强大,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做间谍。郑国要为秦国修一条长达三百里的灌溉渠,企图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实施“疲秦计划”,使秦国无力攻打韩国。这一计谋被秦国发现,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要求秦王下达逐客令,驱逐
期刊
在众多省市纷纷独自命题,全国统一考试的文题设计已不再是一统天下的今天,虽然各种不同的命题形式共存,可谓“百花竞艳、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但无论命题形式怎样多样化,命题取材如何多元化,“阅读”和“写作”这两个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不会有太大变化。不论何时,不论何地,不同角度和层面的文本发散式解读,多向性、多角度的命题立意训练和创新思维、彰显个性抒写心灵的检测,都将是考查的重点。下面仅以短文《和氏献璧》为
期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情怀至上”的当下,此言取代“生活在别处”,成为文艺青年们互证身份的新暗号。听得多了,审美疲劳之外,不禁说出戏谑之语:“如果只有眼前的苟且,到了远方也只会撒野。”  我以为,一个拥有庄严、温柔的眼前生活的人,才可能拥有诗意的远方。比如柳宗元,不随俗,不苟且,才能在诗中抵达那烟水的彼岸——他的《渔翁》一诗,正是他心灵的彼岸。  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少有才名,夙
期刊
青春期里,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时头脑一热,什么都想模仿一下,结果往往……  学抽烟  烟,对于处在这个年龄的我们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看着电视、电影里那些明星吞云吐雾的动作,我觉得帅极了,心里总想模仿一下。  从父亲的烟盒里偷偷取出一支,趁家里没人,一按打火机,赶紧点上,轻轻一吸。“咳……咳咳,咳……咳咳”,哎呀,怎么这样难抽!不过一瞬间竟也有了周润发在《赌神》里那种潇洒
期刊
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人不遭遇一二次雨呢?突兀其来,把人淋得像只落汤鸡,人避之躲之唯恐不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公元1082年春,苏轼“沙湖道中遇雨”,那是场骤雨、大雨,也是场恶雨。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死里逃生的谪客应该“拟把疏狂图一醉”或“把酒问青天”,但他躬耕荒地,遇雨时不惊不俱,不作落难之想,不见狼狈之状。他从容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他是儒士农夫,更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不倒翁
期刊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生于长安,因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永贞元年
期刊
天,在上。海,在下。它们默默对视着,却触碰不到彼此。  天和海可能是自然界中颜色最相宜的一对组合了。一碧万里,海天一色,天倒映在海上,海就像是另一个天。但令人心酸的是,它们永远都不可能有交集。我们常说“海天相接”,事实上他们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无论海浪刮得有多高,云层降得有多低,它们都不能触碰一下对方。  它们是永远也不能在一起的爱人。它们在互相凝望、沉默不语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所有的开心、难过、委
期刊
汉字是全球华人除了口语之外,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每一个有文化的华人,都是很难离得开汉字的。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持续热播,说明了以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对祖国文化的重视。  汉字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比《四书》《五经》还古老的《三坟五典》,都是凭借汉字才得以流传下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但毁不掉一个个美丽的汉字,因为汉字是在读书人心中生了根的。秦朝灭亡之后,很多读书人还是
期刊
天色朦胧,我在烘暖的被窝中撑开倦困的眼,浑浑噩噩的头脑微微胀痛。  偏转过头,黛墨色的玻璃窗上浮着一层薄雾,使人想起刚卸下的纱帐。房檐飞檐下的蛛网漏着三两点珠露,在晨风的轻语中轻轻地摇晃着。院外森森的黑影是一片树林,落尽了叶后生生地从红砖墙上伸出来,分割了此时还不尚分明的天与地。一阵窸窣声轻轻传来,不远处低低的枝丫连带着蛛网震晃了一会儿,从黑暗的一隅轻盈地跳出一团“小球”,在秃枝中显得格外引入注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