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中“生本”角色定位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a3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教学案例为例,从“语文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这一角度来构想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理想课堂。从遵循儿童视角,顺应儿童需求,营造自主空间,拥有阅读期待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唱响“以生为本”的课堂主旋律。
  【关键词】儿童视角 以生为本 自主空间
  在提倡“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开始注重对文本的深入研究,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促进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但一些教师还是完全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解读文本,按照自己设计的环节进行语文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人说:“你心中有什么,你眼中就有什么?你关注什么?什么就在你的眼中发展。”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要真正蹲下身子聆听学生的声音,以学生的需求来决定自己的教学,创建实实在在的“生本”课堂。
  一、遵循儿童视角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语文课堂尽情展示的是教师的风采,教师深入剖析,而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思路牵引下,晕头转向。这缘于教师习惯以自己的高度为标尺,很少或者没有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造成教师与儿童在文本理解上产生了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段话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启示: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视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立场预设课堂,把握思维训练点,课堂教学内容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把潜伏在儿童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言语激发出来。
  【案例1】课文《小摄影师》
  (理解文中描写高尔基“笑”和小男孩“哭”的句子,从中体会他们各自的品质。)
  师:高尔基侧过脸,对着小男孩微笑。你觉得他的微笑在说些什么?
  生1:小男孩,你真能干,相信你一定会如愿以偿。
  生2:小朋友,我一切准备妥当。开始拍吧!留下我最灿烂的笑容!
  生3:多可爱的小男孩!我真喜欢你!
  师:高尔基的微笑温暖着小男孩的心,可是突然间小男孩却哭了起来,你能想象一下这孩子此时的内心想法吗?
  在理解高尔基的“笑”和小男孩的“哭”时,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从高尔基的“笑”和小男孩的“哭”能看出他们各自什么品质?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就缺少儿童的情趣,无法触动儿童的情感,课堂容易出现冷场。上述案例中,教师从儿童的角度解读文本,儿童才会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用自己的体验与情感融入学习。
  二、顺应儿童需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学业水平,更要关注儿童的心态、感受、话语、情趣和思维。
  在我平时的课堂中,常常会有学生不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预案进行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及兴趣爱好提出自己对这一学习内容的需求。这在教师眼中,或许是不着边际的提问,或许是出人意料的回答,甚至是影响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拦路虎”。但我们若静下心来,仔细回味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有的可以直接把这些富有创意的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习中来,有的若稍加引导与转化,就会变成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面对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要顺应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思考,自己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只需在一旁穿针引线,点拨指导。
  【案例2】课文《江雪》
  生1:这么冷的天,那位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来要钓鱼。
  生2:可能老翁在想:这么冷的天气,连鸟儿都飞走了,就没人和自己抢了。
  师:那就是说老人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
  生3:老翁可能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了。
  师:也有这样的可能。
  生4:我想他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
  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
  生5: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對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的这一首诗。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个教学案例中,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并没有置若罔闻,也没有简单地把答案直接给予学生,而是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转化学生的需要,走向教学目标。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课前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做好准备,课上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及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加工,使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营造自主空间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虽然这话有失偏颇,但如果能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来看的话,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母语环境为语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可以看成是语文的学习。而且语文课程的内容排列是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孩子们面对一篇新的课文,并不是完全陌生,一无所知的。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加以分析,就会发现新课文其实并不新,其中大部分字词和句式是学生已知的,而课文的内容又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生活事件。这可以充分说明,语文是一门最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退出,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更多发现和锤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   【案例3】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蔷薇花瓣得到萨沙的保护,所以萨沙就不是最弱小的。
  生1:老师,那蔷薇花瓣是最弱小的吗?
  师:你再想想看,是这样的吗?
  (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
  生2:老师,它也不是最弱小的,它还要保护蚂蚁呢!
  生3:那小蚂蚁就是最弱小的吗?
  生4:小蚂蚁还要保护它身边的小草呢!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勇敢的孩子不难,只要你有心,你就能帮助别人。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那么你保护过比你更弱小的吗?
  生1:我保护我家的小狗,让它不被邻居家的大狗欺负。
  生2:我保护我的小金鱼不被猫吃掉。
  生3:我给月季花浇水,不让它干枯。
  师:听出来了,你们都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生命,你们都是一个有爱心的、勇敢的孩子。现在,让我们挺起胸,一起自豪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位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不失指引责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自然而然地使他们领悟了文章的中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花大量时间用在说教上面,却忽略了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那么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师教的思路,就会失去很多语文实践的机会,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期待精彩瞬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没有自由的支配时空,没有自主的选择机会,在学习中就很难有主体地位。纵观平日的语文课堂,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话音刚落,就有两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教师表现得有些急躁,没有等待其他学生,就匆匆地请他们开始发言。由于这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对语句的理解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支离破碎。同时个别学生发表意见时,大多数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只好充当听众的角色,失去了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小学语文探索性学习是一个“读”与“悟”的过程。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读、慢慢悟,不能让探索学习的过程匆匆而过。
  【案例4】课文《船长》
  师:在拯救别人生命的同时,船长也应该也能拯救自己,为什么最后他却和船一同沉入海底?
  (在学生面露难色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找出文中的依据,然后互相讨论。)
  生1:可能是时间来不及了,因为一只救生艇一次也不能坐太多的人,救生艇来回穿梭也是需要花费时间的。
  生2:在危险面前,他只想到了别人。当他把船上的60个人救出来时,他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神圣的使命。
  生3:船长至死也不愿离开轮船,因为他这么多年来与“诺曼底”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风浪,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失去船,他的生命也失去了意义,所以他宁愿和船一起沉下去。
  如果教师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就匆匆地给予提示或只由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取代其他同学的思考,我们怎么会听到这么多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呢?阅读是一种用心的思考,个性的发挥,情感的体验。教师要学会等待,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有所思考,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教师的宽容与等待往往会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也会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精彩解读。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换角色,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角,关注兒童的需求,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与机会,给予他们自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与幸福,实现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培养不是一蹴即就的,这需要长时间地熏陶,潜移默化地引导,而且越早越好。因此,我校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提出并确立了“低年级读写能力培养”这一研究主题,确定了实验老师和实验班级,开始了大胆地实践探索。两年的时间,实验班级在完成语文教材的同时,重点研究了低年级的晨诵、阅读、写绘、亲子共读等实验内容,每项内容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措施得当,成效显著。下面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则是物理学科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科学思维、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在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也是一类热点问题,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由于忽视对物理实验的复习,或不知道如何复习、不明确中考对实验的考查方式,最终影响了考试成绩。本文针对中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和类型举例分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  1.重视对基本
改革二十余年来,商事交易活动的日益繁荣,各种交易形态和交易方式日新月异,对相应的法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商事交易的便捷与安全,我国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