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教育部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到了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力争开创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局面。工学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利共赢,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建立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效能提高,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产值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工学结合 共赢模式 实施者 合作者 体现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76-02
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提出也有近半个世纪,其最早的“半工半读”模式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但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一是过分强调工学结合的外在模式,忽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技能培养是否满足个人职业需求;二是计划经济的外部环境不适合有明显市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生存与发展。今天当我们重新在高职教育中提倡工学结合时,应充分剖析它的基本特征,以科学加实践加不断修正的方法,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工学结合的实践要彻底打破旧传统,就应在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应做到“一目的、多形式、皆共赢”。
一目的,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
多形式,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职业需求,所采用的工学模式应体现自身专业特性,而非盲目、简单套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等形式。
皆共赢,是指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实现共赢。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充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增强实验实训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参与到工学结合中,减少人才培养成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其中,共赢模式均给三方带来高回报,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工学结合的共赢模式发展之路,有利于清晰分析工学模式之本质,有利于三方在利益的共同驱使下以共赢为基础将工学结合稳固发展,真正实现工学效能。
1 依靠政策支持,工学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致使企业参加工学结合无利益无目的培养人才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而许多企业不积极甚至是推托。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三明治”减税计划、加拿大退税鼓励政策等。
对学校而言,培养一个工学结合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不像有的国家那样有专项资金,因此,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放弃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因此,在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重要内容的时候,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度,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2 更新观念,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在制度保障下实现共赢
要想在工学结合的模式实践下,实现学校办学优质、企业获利合作、学生个人长足发展,就需要学校这一关键因素在市场的指挥下,实现“多更新、一保障、两不变、三加强”。
多更新,即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应注重从职业性上体现其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一保障,即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有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
两不变,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不变,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不变。这是工学结合实践的根本,也是实现三者共赢的利器。
三加强,即加强财政投入,加强智力支持,加强与同行、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关系。
3 充分发挥共赢模式的角色效能
工学模式的可持续性、高效能性的稳固发展需要参与者三方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建设中,在自己获利的同时发挥自身效能,扮演好自己在工学结合中的角色,将利益扩大化,将利益无限延伸,促进工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1 学校—— 工学模式的实施者
在工学结合的共赢中我们提到工学模式应体现自身专业特性,根据不同的行业背景和职业需求,工学模式应“多形式”,各重点专业应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形式下衍生出的适宜本专业发展的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并辐射带动专业群的发展。
(1)探索适宜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
学年制最大的特点是管理集中,资源消耗小,学生统一学习、统一管理。然而学年制教学制度并不利于学生寻求更大更多的实践锻炼空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灵活、反复运用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技能的目标相悖。国外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告诉我们学分制能带给工学结合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校企合作中,项目和任务是灵活且不固定的,项目有了就可以组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践,项目和任务完成后又可以回到学校的学习中,这种教学制度实践性强,具有调节时间和空间的优点,所以它是适应工学结合的一种教学制度。
(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开放性,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应以“工”为主线反过来指导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度,使教学满足并配合“工”的需求。如可灵活运用企业项目或任务,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作业流程、工艺流程等设计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模块式或单元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将教学紧密配合项目或任务,构建各模块或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实施的方法,同时与此相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体现其模块或单元的特色,最终形成合理的适宜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以师资建设为根本强固工学结合的智力支持。
师资队伍作为工学结合中的智力支持,是张扬高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对专职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就更高,学校应为专职教师的培养、进修及深造提供条件,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学竞争机制、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应大量聘请岗位一线有经验、业务技术熟练、高素质的专家、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并在模块教学或单元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实现企业、学校技术资源共享。
(4)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强固工学结合的硬件设施。
根据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特色,形成与工学结合深度融合且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体系可以由实训实习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构成。建设模式可多元化、多渠道使实验实训条件长效良性发展,满足工学结合的需求,实现造血功能。
3.2 企业—— 工学模式的合作者
目前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束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和发挥企业合作者的积极性和角色效能,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实施者真正站在合作者的角度,从其利益出发探究合作模式。
(1)稳固已有校企合作。
已有校企合作在制度和形式上有优良的基础,基础同样需要夯实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平台;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老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企业将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也可以由企业出资委托学校定向培养特殊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
(2)紧靠企业办学,以行业、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带动企业合作者的积极性,必须紧靠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应真正明白企业“要什么”和让学生“学什么”。以适应企业发展为目的,使为企业培养的人才尽可能体现其零培训、快上岗、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特色。
(3)积极推进“校企合一”。
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4)扩大中、小校企合作建设。
以往校企合作企业都是行业中的主力企业,规模大,效益高,学生就业意向性强。但根据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型企业发展已经比较稳固,每年并不会大规模地引进技能型人才,面临企业突破反而允求高学历的深究型人才。然而一些刚刚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恰恰相反,他们正面临人才稀缺,为壮大企业实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学校应在与大中企业稳固合作的同时将合作重心转向中小企业,这样既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咨询、智力服务,又能使中校企业的知名度通过项目合作、工学平台进一步扩大。
3.3 学生—— 工学模式的体现者
工学模式的核心及目的指向是学生群体,它是为这个群体切实服务的。工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通过这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是否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真正达到技能的社会化培养。因此作为工学模式的体现者,我们应探索其模式对体现者的最大效能。
本文在前叙中一再强调工学模式的运用就是以学生的高技能性、高素质性、高就业率培养为目的,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在企业获得岗位和利润。同时,工学模式将“做”和“学”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就能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身创造财富,带薪读书、带岗读书解决学生读书难就业难的问题。
总之,工学结合较适宜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其科学性强、效能高、实践难,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皆共赢”仍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坚持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时代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J].教育部通报,2006(24).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Z].
[4]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5] 教育部.高教简讯,1966(7)增刊.
[6] 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7]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8] 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2):17-18.
[9]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2).
关键词:工学结合 共赢模式 实施者 合作者 体现者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a)-0076-02
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提出也有近半个世纪,其最早的“半工半读”模式曾经在全国风靡一时。但总体上说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一是过分强调工学结合的外在模式,忽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技能培养是否满足个人职业需求;二是计划经济的外部环境不适合有明显市场特征的工学结合的生存与发展。今天当我们重新在高职教育中提倡工学结合时,应充分剖析它的基本特征,以科学加实践加不断修正的方法,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工学结合的实践要彻底打破旧传统,就应在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和创新,应做到“一目的、多形式、皆共赢”。
一目的,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
多形式,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职业需求,所采用的工学模式应体现自身专业特性,而非盲目、简单套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等形式。
皆共赢,是指在工学结合实践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实现共赢。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充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增强实验实训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学生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则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政策支持参与到工学结合中,减少人才培养成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其中,共赢模式均给三方带来高回报,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工学结合的共赢模式发展之路,有利于清晰分析工学模式之本质,有利于三方在利益的共同驱使下以共赢为基础将工学结合稳固发展,真正实现工学效能。
1 依靠政策支持,工学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技术保密、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致使企业参加工学结合无利益无目的培养人才且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因而许多企业不积极甚至是推托。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用人单位参加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英国“三明治”减税计划、加拿大退税鼓励政策等。
对学校而言,培养一个工学结合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不像有的国家那样有专项资金,因此,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放弃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因此,在当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重要内容的时候,政府有必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度,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2 更新观念,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需求,在制度保障下实现共赢
要想在工学结合的模式实践下,实现学校办学优质、企业获利合作、学生个人长足发展,就需要学校这一关键因素在市场的指挥下,实现“多更新、一保障、两不变、三加强”。
多更新,即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应注重从职业性上体现其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
一保障,即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与考核制度等,还有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分配激励、财务制度等等。
两不变,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不变,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不变。这是工学结合实践的根本,也是实现三者共赢的利器。
三加强,即加强财政投入,加强智力支持,加强与同行、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关系。
3 充分发挥共赢模式的角色效能
工学模式的可持续性、高效能性的稳固发展需要参与者三方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建设中,在自己获利的同时发挥自身效能,扮演好自己在工学结合中的角色,将利益扩大化,将利益无限延伸,促进工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1 学校—— 工学模式的实施者
在工学结合的共赢中我们提到工学模式应体现自身专业特性,根据不同的行业背景和职业需求,工学模式应“多形式”,各重点专业应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形式下衍生出的适宜本专业发展的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并辐射带动专业群的发展。
(1)探索适宜工学结合的教学制度。
学年制最大的特点是管理集中,资源消耗小,学生统一学习、统一管理。然而学年制教学制度并不利于学生寻求更大更多的实践锻炼空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灵活、反复运用工作实践提高工作技能的目标相悖。国外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告诉我们学分制能带给工学结合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校企合作中,项目和任务是灵活且不固定的,项目有了就可以组织学生真刀真枪地实践,项目和任务完成后又可以回到学校的学习中,这种教学制度实践性强,具有调节时间和空间的优点,所以它是适应工学结合的一种教学制度。
(2)优化课程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性、技能性、开放性,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工学结合应以“工”为主线反过来指导教学设计,安排教学进度,使教学满足并配合“工”的需求。如可灵活运用企业项目或任务,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作业流程、工艺流程等设计符合本专业特色的模块式或单元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本科压缩型”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将教学紧密配合项目或任务,构建各模块或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实施的方法,同时与此相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体现其模块或单元的特色,最终形成合理的适宜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以师资建设为根本强固工学结合的智力支持。
师资队伍作为工学结合中的智力支持,是张扬高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因此,对专职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就更高,学校应为专职教师的培养、进修及深造提供条件,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教学竞争机制、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应大量聘请岗位一线有经验、业务技术熟练、高素质的专家、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并在模块教学或单元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同时实现企业、学校技术资源共享。
(4)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强固工学结合的硬件设施。
根据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专业特色,形成与工学结合深度融合且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体系,体系可以由实训实习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构成。建设模式可多元化、多渠道使实验实训条件长效良性发展,满足工学结合的需求,实现造血功能。
3.2 企业—— 工学模式的合作者
目前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束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和发挥企业合作者的积极性和角色效能,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实施者真正站在合作者的角度,从其利益出发探究合作模式。
(1)稳固已有校企合作。
已有校企合作在制度和形式上有优良的基础,基础同样需要夯实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校企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由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平台;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老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或企业将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也可以由企业出资委托学校定向培养特殊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
(2)紧靠企业办学,以行业、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带动企业合作者的积极性,必须紧靠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应真正明白企业“要什么”和让学生“学什么”。以适应企业发展为目的,使为企业培养的人才尽可能体现其零培训、快上岗、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特色。
(3)积极推进“校企合一”。
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4)扩大中、小校企合作建设。
以往校企合作企业都是行业中的主力企业,规模大,效益高,学生就业意向性强。但根据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型企业发展已经比较稳固,每年并不会大规模地引进技能型人才,面临企业突破反而允求高学历的深究型人才。然而一些刚刚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恰恰相反,他们正面临人才稀缺,为壮大企业实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学校应在与大中企业稳固合作的同时将合作重心转向中小企业,这样既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咨询、智力服务,又能使中校企业的知名度通过项目合作、工学平台进一步扩大。
3.3 学生—— 工学模式的体现者
工学模式的核心及目的指向是学生群体,它是为这个群体切实服务的。工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通过这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是否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真正达到技能的社会化培养。因此作为工学模式的体现者,我们应探索其模式对体现者的最大效能。
本文在前叙中一再强调工学模式的运用就是以学生的高技能性、高素质性、高就业率培养为目的,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在企业获得岗位和利润。同时,工学模式将“做”和“学”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就能通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身创造财富,带薪读书、带岗读书解决学生读书难就业难的问题。
总之,工学结合较适宜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其科学性强、效能高、实践难,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皆共赢”仍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坚持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时代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工学结合 半工半读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J].教育部通报,2006(24).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Z].
[4]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5] 教育部.高教简讯,1966(7)增刊.
[6] 成有信.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7]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8] 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2):17-18.
[9]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