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中部崛起,需要实施大开发战略,扩大经济开放度;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战略性调整,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除此之外,中部崛起还应坚持教育创新,为行业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实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深入推动中部地区人才开发区域合作,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探讨为中部崛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经。
一、立足行业,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古城长沙,占地面积728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工600余名。学院是湖南省数控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制造与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湖南省中小企业示范性培训基地。2007年,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9年被确认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
近年来,学院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积极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进出口畅通的良性发展势态,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的认可。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每年以30%以上发展速度增长,2009年销售收入达2917亿元。但是,湖南装备制造业目前的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差较大,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据初步预测,三一重工等9家企业到2010年人才缺口达38000多人,2015年的人才缺口将达130000人,且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工艺、机电一体化、电气、液压、数控等专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对接产业,2004年,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决定从湘北小城津市迁址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有大量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企业,且有不少企业位列世界500强,这些企业是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有利平台。学院在时间紧、资金缺的情况下,用三年的时间,在星沙一片荒野上建成了一所占地470亩、建筑面积达2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4亿元的新校园,为行业人才培养上水平、上台阶提供了基础。
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新校区建设6年来,学院先后新增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模具、焊接技术、汽车保养与维修、汽车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招生专业。学院始终立足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不断强化制造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培养机电类高技能人才,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面向行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规格就是学院办学的明确导向。学院根据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从专业、师资、实训场地、教学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1.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湖南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
作为集团的主要成员,学院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最紧密的平台。学院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
2.以行业企业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过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25名校外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
将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项目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职业性与针对性。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做中学”的改革理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近两年的湖南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学院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十三个三个奖的好成绩。
4.聘请生产一线能工巧匠、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利用其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工作所需的技能,实现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就业零对接。
5.建设实训产业园
产业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引进生产性企业。入驻的企业拿出30%的生产能力,用于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的需求,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生产性实习项目,实现了“前校后厂”的培养模式。
6.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到2009年底,学院已与北汽福田、千山制药、湘潭电机集团等10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学院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进修等任务。
7.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学院
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的各环节细节系统化、标准化、量化,使学生的成长环境有标准、有规范、有考核、有反馈、有修正。精细化培养人才制度的实施,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学院的管理更加有序。
三、服务行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能融科研、生产、教育为一体,既达到教育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目的,同时生产、科研又可为培养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促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学院先后与三一集团、北汽福田等30多家装备制造行业内的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成立了“三一班”、“湘电班”、“北汽福田班”等订单班,订单学生涉及10个主干专业,订单或联合培养的学生人数达到32.5%。
2.努力为企业培训人才
近五年,学院为企业培训员近万人次,培训下岗工人、劳民工近50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学院向外展现了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水平,在区域内行业、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3.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近几年,有50名教师承担了30余项横向课题研究,进校经费近100万元。这些课题研究多为技术开发,指向实际生产,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学院还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20余次,解决了70余个技术难题。
4.积极参与行业活动
2007年9月,学院承办了“中联杯”湖南省省属监管企业首届职工技能大赛,中联重科、华菱涟钢、长丰集团等32家企业的129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通过比赛的举办,紧密了校企关系。2008年,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召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经开区内30余家企业负责人畅谈人才培养的构想,同方实业等四个单位在现场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政府搭台、校企合作的目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目前,学院的整体工作思路是以“前校后厂、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精细培养、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紧紧依托行业,积极申办国家特色高职学院,争取以更高的台阶、更好水平为行业人才培养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决策,深入推动中部地区人才开发区域合作,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探讨为中部崛起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方法和途经。
一、立足行业,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古城长沙,占地面积728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职工600余名。学院是湖南省数控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制造与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电工电子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湖南省中小企业示范性培训基地。2007年,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9年被确认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
近年来,学院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积极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进出口畅通的良性发展势态,得到了社会、企业、学生的认可。装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省工业支柱产业之一,从2002年以来,每年以30%以上发展速度增长,2009年销售收入达2917亿元。但是,湖南装备制造业目前的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差较大,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企业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湖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据初步预测,三一重工等9家企业到2010年人才缺口达38000多人,2015年的人才缺口将达130000人,且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模具制造、工艺、机电一体化、电气、液压、数控等专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行业、对接产业,2004年,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决定从湘北小城津市迁址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内有大量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企业,且有不少企业位列世界500强,这些企业是学院进行工学结合的有利平台。学院在时间紧、资金缺的情况下,用三年的时间,在星沙一片荒野上建成了一所占地470亩、建筑面积达2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4亿元的新校园,为行业人才培养上水平、上台阶提供了基础。
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新校区建设6年来,学院先后新增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模具、焊接技术、汽车保养与维修、汽车营销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招生专业。学院始终立足先进制造技术、先进控制技术,不断强化制造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培养机电类高技能人才,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面向行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规格就是学院办学的明确导向。学院根据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要求,本着“对学生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从专业、师资、实训场地、教学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训、实习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1.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湖南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
作为集团的主要成员,学院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最紧密的平台。学院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就业等机会。
2.以行业企业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过程参与学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25名校外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建立了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改革
将企业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项目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职业性与针对性。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做中学”的改革理念,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在近两年的湖南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中,学院学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六个二等奖、十三个三个奖的好成绩。
4.聘请生产一线能工巧匠、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兼职教师
这些教师利用其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工作所需的技能,实现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就业零对接。
5.建设实训产业园
产业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引进生产性企业。入驻的企业拿出30%的生产能力,用于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践教学的需求,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完成真实的生产性实习项目,实现了“前校后厂”的培养模式。
6.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到2009年底,学院已与北汽福田、千山制药、湘潭电机集团等105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了学院专业见习、顶岗实习、教师实践进修等任务。
7.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学院
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中的各环节细节系统化、标准化、量化,使学生的成长环境有标准、有规范、有考核、有反馈、有修正。精细化培养人才制度的实施,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学院的管理更加有序。
三、服务行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产学研合作能融科研、生产、教育为一体,既达到教育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目的,同时生产、科研又可为培养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促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积极推行订单培养
学院先后与三一集团、北汽福田等30多家装备制造行业内的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成立了“三一班”、“湘电班”、“北汽福田班”等订单班,订单学生涉及10个主干专业,订单或联合培养的学生人数达到32.5%。
2.努力为企业培训人才
近五年,学院为企业培训员近万人次,培训下岗工人、劳民工近5000人次。通过这些培训,学院向外展现了优秀的师资和良好的教学水平,在区域内行业、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3.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近几年,有50名教师承担了30余项横向课题研究,进校经费近100万元。这些课题研究多为技术开发,指向实际生产,为企业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学院还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120余次,解决了70余个技术难题。
4.积极参与行业活动
2007年9月,学院承办了“中联杯”湖南省省属监管企业首届职工技能大赛,中联重科、华菱涟钢、长丰集团等32家企业的129名选手参加了比赛。通过比赛的举办,紧密了校企关系。2008年,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召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经开区内30余家企业负责人畅谈人才培养的构想,同方实业等四个单位在现场与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政府搭台、校企合作的目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目前,学院的整体工作思路是以“前校后厂、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以“精细培养、校企合作”为办学特色,紧紧依托行业,积极申办国家特色高职学院,争取以更高的台阶、更好水平为行业人才培养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