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推进“放管服”改革

来源 :共产党员·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地近年来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类行政审批大幅压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然而,一些基层单位和市场主体反映,目前仍然存在“虚放实不放、明放暗不放、此放彼不放”的“三放三不放”现象。少数部门、地方“放管服”做虚文章、设隐门槛、造中梗阻,不同程度影响“放”的成效。
   “放管服”改革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放管服”的“香饽饽”却成了基层接不住的“烫手山芋”。比如,一些部门“虚放实不放”,把一些责大利小的事项下放,而核心权力则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一些部门“明放暗不放”,做表面文章,说一套做一套,如公开的文件政策中明确了“放”,市场主体在办理业务时又遭遇隐性门槛;还有不同部门、环节之间“此放彼不放”,这导致各部门之间协调与衔接不畅,让办事企业来回跑,反倒比“不放”前更麻烦……
   “三放三不放”,关键在于一些权力部门舍不得放权,部门利益成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最大障碍,从而让一些地方、部门避重就轻式放权,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时敷衍了事。另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根深蒂固的坏习气也影响了“放管服”改革的推进。除了上级权力下放不彻底,影响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还有基层接不住的问题。比如基层欠缺相应的承接能力,上级部门赋权不赋能,导致基层没有能力接。
   深化“放管服”改革,不能在落实到基层时就变形走样。“放管服”改革面前的“三放三不放”问题,是“放管服”改革前行路上亟待清除的絆脚石,暴露了“放管服”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了改革“梗阻”。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让“放管服”“收放自如”,就必须解决好“三放三不放”问题,打通“放管服”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弄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使“放管服”真正成为利民惠企的“香饽饽”。
其他文献
小区治理不仅与物业服务企业相关,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丹东市振安区巧用“红色物业”这根在党建引领下的红色“绣花针”,穿起了小区治理的“千条线”,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出新探索。   振安区位于丹东市郊,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房地产业迅猛发展,辖区内住宅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何以高质量的物业服务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成为振安区积极探索实践的课题。   振安区确定了“以党建为引擎,推动物业服务
近年来,东港市立足“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有效激活党建红色引擎,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县域城市基层治理新路径,建立了“一轴三联三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将治理寓于服务之中,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跑出了县域治理“加速度”。   几年前,卫生脏乱差、乱占绿化用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东港市新兴街道碧海小区的居民。如今再走进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小区,花坛、草坪
“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蓄水工程的系统学习,我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我的使命。”这是昌图县“一村一名大学生”蓄水工程学员党大鹏写下的学习体会。   自2015年起,针对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实用人才匮乏等问题,着眼于乡村振兴,昌图县委组织部同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蓄水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乡村振兴骨干人才。学制为两年半,学习期满经测评后,颁发国家
“这堂党课让我格外难忘,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以后再有这样的党课,我宁可少卖一天菜,也要参加!”这是老党员、菜农赵君富观看情景互动式党课《高擎党旗争做英雄》后给出的朴实评价。   过去,在一些单位的党员教育实践中,上党课往往是“台上一人讲课大家听,台下基本不出声”,党课讲授以灌输式为主,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缺乏吸引力。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丹东市借助党群服务中心这个平台,积极发挥党员志愿者的作用,创
“世间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这是对评书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方评书重要的一派,鞍山评书的艺术价值不限于书目和表演,更孕育着地域文化。20世纪80年代,评书曾让一家几代人听得如痴如醉,饭菜变冷,几未举箸。   醒木一拍,金嗓一开,鞍山评书的江湖由此展开。  可证之史   评书起源于说故
从省级贫困村到获得省级文明村镇、辽宁省生态村等多项荣誉,绝大多数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六道沟村用了10年时间。   “华丽转身”的背后,六道沟人爬过了多少沟沟坎坎,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记者来到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黑沟乡六道沟村,感受这里的巨变,倾听乡亲们的心声。  观念转变,命运改变   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北部12公里处的六道沟村,一度是省级贫困村:村民靠种植
编者按: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为庆祝党的百岁华诞,本刊特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学者,梳理党史上的重要事件,讲述党史上重要人物的光辉事迹,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马锡五(1899—1962),本名马文章,陕西省志丹县人。1930年,他参
隆冬时节,朔风砭骨,包长运踩着厚厚的积雪,在他的“地盘”上巡道保洁,不时从道路两侧、路边沟里清理出杂物,装进垃圾袋里。“村里照顾我是贫困户,把这个活儿交给我,我可不能昧着良心糊弄大伙儿。”看着身后干净整洁的路面,包长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69岁的包长运是丹东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一名老实本分的村民。前些年,他在城里打工,妻子周淑兰操持家务、种地种菜,日子虽不大富裕,倒也安宁祥和。然而,2
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辽宁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全链条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效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新优势、经济新优势,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0%以上,有效扭转了“墙里开花墙外香”局面。  做精转化供给  释放创新源头活力   加快推进辽宁实验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