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使学习气氛紧张与压抑,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弄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农村教师的心理进行维护,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我们提出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这是指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热爱教师事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而且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觉心理,能积极投入工作中去。能够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热爱学生,并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2.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一个具有长期稳定、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的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爱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主要体现在:①以愉快、乐观为主导心境,在生活、工作中能保持饱满、高涨的热情,对学生能表现出关切、尊重、高度负责的态度。②情绪较稳定,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喜怒无常,不将生活中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于学生。③具有高尚的情操,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高尚道德的崇尚、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等。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3.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4.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冷落、不满、惩戒行为较少。心理健康的教师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能被学生、家长、同事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5.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能对教育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适应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6.丰富的创造力。
  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育条件的多变性、教育情境的突发性等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和教学难题,机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将不断加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
  三、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本课题组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论有如下几点。
  1.近2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度下降。还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身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度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2.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大于女教师;此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说明体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会使中年教师感到不适。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长不利,父母年迈多病,家庭住房等,都会增加一些忧虑和实际负担。并且这些教师的教龄大都在二十年以上,长期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导致情感冷漠和身体虚弱。强迫症状较突出可能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教师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绝对化,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无形中容易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
  对比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急需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新课改实施中要想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以下问题:全球化背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与社会的偏离;高教使命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与冲突。为应对挑战,高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群体或个体实际。  关键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
摘 要: 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纽带,是学生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当下,“90后”大学生成为学校的主流,也给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90后”高校学生干部现状出发,深入剖析“90后”学生干部队伍的特点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  关键字: 高校“90后”学生干部 特点 培养对策
摘 要: 大学生被誉为“天子骄子”,本应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但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一股厌学之风正在蔓延,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利于高校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的建设,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也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对学生学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可逐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况。  关键词: 大学生 厌学情绪 学习管理    大学是进行教育和从事教育研究的场所,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提高自身
摘 要: 作者在本院2010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层次的临床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每班分成10小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组织教学。PBL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可见,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与学两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值得进一步实践
本研究选用天府肉鸭150只,共分30个组,其中胚胎期分17个组(12~28天胚龄,每一胚龄为一组),胚后期分13个组(0、1、3、5、8、11、14、17、20、23、26、29、32周龄)。采用形态计量
粪肠球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为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作为细菌耐药性的“指示菌”。随着抗菌药物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使得粪肠球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
摘 要: 酒店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好地获得各项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是该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德两国酒店服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分析两国人才培养的差距,使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酒店管理专业 德国双元制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近几年来行业发展很快,使我们的
当前,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已达成普遍共识,同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我校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需求实际,按照可操作、可检查、可量化的工作要求修订校本培训内容。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确立了“骨干引领,制度保障,形式创新,打造特色”的工作思路。逐步构建起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教师培训新格局,强化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载体、有记录、有检查
摘 要:为了探索支架式教学方法在高职护理“无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作者在08级高职护理班随机选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讲解—示范—训练—考核教学法,实验组在传统的教学法中贯穿“支架式”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学生无菌技术的学习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无菌意识、无菌操作成绩、拓展应用时的应变能力均优于对照组。最后得出结论:“支架式”教学应用于无菌技术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