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贫困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与时俱进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消除贫困的经验和做法,会极大地推动我区的扶贫工作。
一、贫困标准及扶贫对象
埃及、肯尼亚和南非贫困线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确定,即人均日消费支出不足1美元,不分农村和城市,凡是低于此标准的国民。都属于救助的贫困对象。
二、非洲三国消除贫困的政策和措施
(一)开展开发式扶贫,实现自我发展脱贫
非洲三国都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开发式扶贫,特别是埃及最具典型。在适宜开发的沙漠地区,埃及政府投资进行土地改良,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然后将改造好的耕地分配给无地农民,每个劳动力20亩左右,分30年还款,月均还款18埃磅(约22元人民币),30年后成为个人拥有,以此帮助贫困户实现从无地到有地,从无收入到有收益,逐步来解决脱贫问题,扶贫效果显著。
(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提高贫困户收益水平
非洲三国政府投资帮助贫困地区建设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埃及,政府在1952年前已将水库设施建成,农民基本上免费灌溉,既保证了农业旱涝保收,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对增加了农民收入。南非公路建设排在美国、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3,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制订促进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减困
埃及政府为了扩大就业,一方面控制工资适度增长,节省财力,根据岗位和职能,尽可能实行一岗多人制度,促进更多人口就业,即所谓的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埃及政府实施就业与示范扶贫政策。1983年以来,政府投资,选择适宜开发地区,改良土地,建设道路、电力、通讯、市场、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为了解决就业,政府将改造好的土地分配给大学毕业生,每个学生平均35亩左右。若干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可组成小团体,开展农业生产、医疗、教学工作,并吸纳贫困劳动力参加生产,获得报酬。同时大学生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实用技能,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又起到了示范扶贫的作用。南非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就业,解决贫困问题。1996年南非新宪法生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在人权法案部分出台AA(倾向性行动)法律条文,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黑人就业。同时政府又出台BEE(黑人经济授权)政策,黑人进入了领导阶层,有力地促进了黑人就业,降低了失业率,减少了贫困人口。
(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多渠道就业增收
埃及、肯尼亚、南非针对不同行业,在农村、城市都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贫困人口可以根据需求参加培训,掌握实用技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就业并依靠技能提高收入。埃及还组织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到海湾国家劳务输出,跨国就业,增加收入,达到减困。
(五)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就业,实现减贫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许多名胜古迹,著名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神庙以及沿尼罗河、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阿斯旺水库的旅游景区,肯尼亚和南非有丰富的非洲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特色旅游景点。旅游业是非洲三国增加就业和创汇的主要产业,三国都采取措施将主要旅游地区列入国家文物和自然保护区,制定了沿河、海、洋的严格排放标准,促使自然环境和水体保护非常好,水质都达到一类以上,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特别是埃及政府吸取“卢克索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在旅游景点都有警察和便衣警察保护外国游客,并对外国游客车队派警车护送,增加了安全和方便感,重新恢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安置了大量人口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家庭负担,避免意外性灾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非洲三国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
教育:非洲三国教育分公立、半公半私和私立三种。公立学校是政府投入办学,半公半私政府资助一半,私立学校完全由个人交费上学。在埃及,公立学校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免费教育,确保了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高收入阶层可以将孩子送到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半公半私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在肯尼亚和南非,义务教育全部是免费教育,高中到大学阶段是收费教育,但是政府为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孩子提供助学贷款,为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政策。
医疗:在埃及和南非,公民就医公立医院,只收取很低的挂号费,总体上是免费医疗,解决了贫民看病问题。高收入群体可以购买医疗保险,去医疗环境和质量更好的私立医院看病就医。肯尼亚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医疗保障很低。
生活保障:在埃及,政府每年投入30亿埃磅左右,对大米、面粉、食油、糖、能源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同时每个贫困人口每月发放60镑(约72元人民币)生活费;在南非,贫困人口男60岁女55岁后,政府每月为每人发放养老金900兰特(约1100元人民币),保证老有所养。肯尼亚生活保障较差。
(七)多方位筹措资金,解决扶贫济困投入
在埃及、肯尼亚和南非,国家是扶贫投入的主体,此外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争取世行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投入来源,满足消除贫困的投资需求。
一、贫困标准及扶贫对象
埃及、肯尼亚和南非贫困线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确定,即人均日消费支出不足1美元,不分农村和城市,凡是低于此标准的国民。都属于救助的贫困对象。
二、非洲三国消除贫困的政策和措施
(一)开展开发式扶贫,实现自我发展脱贫
非洲三国都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开发式扶贫,特别是埃及最具典型。在适宜开发的沙漠地区,埃及政府投资进行土地改良,并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然后将改造好的耕地分配给无地农民,每个劳动力20亩左右,分30年还款,月均还款18埃磅(约22元人民币),30年后成为个人拥有,以此帮助贫困户实现从无地到有地,从无收入到有收益,逐步来解决脱贫问题,扶贫效果显著。
(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提高贫困户收益水平
非洲三国政府投资帮助贫困地区建设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埃及,政府在1952年前已将水库设施建成,农民基本上免费灌溉,既保证了农业旱涝保收,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相对增加了农民收入。南非公路建设排在美国、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3,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制订促进就业政策,实现就业减困
埃及政府为了扩大就业,一方面控制工资适度增长,节省财力,根据岗位和职能,尽可能实行一岗多人制度,促进更多人口就业,即所谓的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另一方面埃及政府实施就业与示范扶贫政策。1983年以来,政府投资,选择适宜开发地区,改良土地,建设道路、电力、通讯、市场、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为了解决就业,政府将改造好的土地分配给大学毕业生,每个学生平均35亩左右。若干个相关专业的学生可组成小团体,开展农业生产、医疗、教学工作,并吸纳贫困劳动力参加生产,获得报酬。同时大学生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实用技能,既解决了学生就业,又起到了示范扶贫的作用。南非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就业,解决贫困问题。1996年南非新宪法生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在人权法案部分出台AA(倾向性行动)法律条文,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黑人就业。同时政府又出台BEE(黑人经济授权)政策,黑人进入了领导阶层,有力地促进了黑人就业,降低了失业率,减少了贫困人口。
(四)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多渠道就业增收
埃及、肯尼亚、南非针对不同行业,在农村、城市都有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贫困人口可以根据需求参加培训,掌握实用技能,实现在不同行业就业并依靠技能提高收入。埃及还组织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到海湾国家劳务输出,跨国就业,增加收入,达到减困。
(五)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就业,实现减贫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有许多名胜古迹,著名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神庙以及沿尼罗河、红海、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阿斯旺水库的旅游景区,肯尼亚和南非有丰富的非洲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特色旅游景点。旅游业是非洲三国增加就业和创汇的主要产业,三国都采取措施将主要旅游地区列入国家文物和自然保护区,制定了沿河、海、洋的严格排放标准,促使自然环境和水体保护非常好,水质都达到一类以上,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美的环境。特别是埃及政府吸取“卢克索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在旅游景点都有警察和便衣警察保护外国游客,并对外国游客车队派警车护送,增加了安全和方便感,重新恢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安置了大量人口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家庭负担,避免意外性灾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非洲三国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
教育:非洲三国教育分公立、半公半私和私立三种。公立学校是政府投入办学,半公半私政府资助一半,私立学校完全由个人交费上学。在埃及,公立学校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免费教育,确保了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高收入阶层可以将孩子送到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更好的半公半私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在肯尼亚和南非,义务教育全部是免费教育,高中到大学阶段是收费教育,但是政府为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孩子提供助学贷款,为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政策。
医疗:在埃及和南非,公民就医公立医院,只收取很低的挂号费,总体上是免费医疗,解决了贫民看病问题。高收入群体可以购买医疗保险,去医疗环境和质量更好的私立医院看病就医。肯尼亚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医疗保障很低。
生活保障:在埃及,政府每年投入30亿埃磅左右,对大米、面粉、食油、糖、能源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同时每个贫困人口每月发放60镑(约72元人民币)生活费;在南非,贫困人口男60岁女55岁后,政府每月为每人发放养老金900兰特(约1100元人民币),保证老有所养。肯尼亚生活保障较差。
(七)多方位筹措资金,解决扶贫济困投入
在埃及、肯尼亚和南非,国家是扶贫投入的主体,此外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争取世行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解决投入来源,满足消除贫困的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