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子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分析我国农民增收问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以湖南省为例构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指标,对湖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手段依然很有限,主要依赖于农业自身的发展。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这需要我国积极破解农村金融萎缩难题,提升财政金融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他文献
"逻辑图像论"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著的给人以天书之感的《逻辑哲学论》的中心论题。自其提出以后,学界对此多有诠释加注者,但未必尽合维氏之意。维氏就曾认为他的思想甚至被那些自称为他的信奉者的人所误解。于是,文章从其提出的背景、其主旨何以可能以及其必然导致的结果等方面对此作了再度审视以期不断地接近维氏之意(要完完全全复制维氏之意是不可能的)。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高等教育从传统形态的精英教育到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内含着更为丰富的伦理特征。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上看,它在精英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人自身的关怀;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维度上说,它拓展了高等教育的伦理广度,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从教育结构与教育主体上看,它体现了和谐与差异统一的伦理特点;从教育发展理念上看,更符合人类社会制度的公正性;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和谐与差异的统一,道义与功利的统一。
铭文是唐小说"文备众体"之重要一"体"。因铭文使用场合的特殊性,一般在与神仙、鬼怪、精灵等主题相关的小说中出现。铭文融入唐小说,不仅承担着介绍墓主身世经历、抒发对墓主的哀悼和评赞、预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等叙事功能,而且还充当了小说文体的基本"骨架",与融入其中的史传、诗歌、论说文等相互组合,建构了唐小说独特的文体形态。
中国新诗的形式建设中,格律诗体与自由诗体两种体式之争持续不断。事实上,中国新诗形式的核心问题是节奏,诗歌体式亦是根据节奏"相体裁衣"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诗的形式就是以节奏为本的节奏体式。中国新诗在节奏体式的探求上,出现了主张走格律体之路、走自由体之路和先走格律体之路后转向自由体以及先走自由体之路后转向格律体等错综复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节奏体式的营构要和内在情绪的节奏相应合。
所谓"情结"是指困扰乃至支配一个人的生存及发展的深层心理原因,它往往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目标。"革命情结"也就是以革命为本位的人生取向。"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情结"的发生主要由传统"复仇文化"雄厚的道德伦理支撑、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大部分作家自身的仇恨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文学对革命历史及新的政治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红色经典"文本中对"革命情结"的过度推崇和张扬,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审美的规训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顺服了
文艺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艺术中寻找人类文化质素决定了文学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内在联系,也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概念梳理和范畴界定的学理建构资源。因此,只有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来解读乡土文艺,才能界定乡土文艺的特质并呈现乡土文艺的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审美形态,这在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发掘乡土文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与审美价值,如何传承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晚清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女子学校教育之嚆矢。它顺乎当时世界发展之大潮和中国社会转型之需,负载着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以时代的主旋律为依归,以教会女学为发轫,经历了从拓荒阶段——教会女学兴起和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国人自办女学,再到短暂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承办女学这样一个艰难历程。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创办者们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忍辱负重、曲尽其道,终于使女子学校教育从非法步入合法之途。其艰辛发展历程向人们昭示: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作为开拓者们要心怀必胜信心,筚路蓝缕,勇往前行。
训政初期,国民政府在孙中山"以党治国"、"监察权独立"思想的基础上,推行"党政分察",形成了独特的行政监察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这种行政监察机制体现了党权至上的特点。在党治模式中,党权的强弱、党德的水准与行政监察的功效息息相关。由于国民党的党建滞后,行政监察机制在惩治贪污、培养政府德性等方面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价值,是中共领导人的一贯主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共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现代生产中的作用和如何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状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深入研究中共领导人的科技价值观,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