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下面,本文将首先对2006年以来央行的利率变动进行回顾,然后分析这些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2006年以来的央行利率水平
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我国存贷款利率自2006年以来,都呈现稳步上调的态势。2006年~2007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基本无调整(2008年1月1日起,再贴现率上调至4.32,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上调至4.68)。
自2006年以来,随着包括利率政策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的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完成了一个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嬗变,但是我国仍然是低利率的国家。其主要表现就是所谓“负利率”的存在。还记得2007年房市股市轮番联动,所引发的“居民储蓄搬家”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低利率政策的现状。
从消费、投资和资本市场等方面来看,我国稳步调高利率水平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对消费的影响。低利率能够促进消费,相反,高利率就会促使人们推迟大宗消费,把钱存入银行获得利息。在市场萧条时期,必须实行低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必须实行高利率政策,防止经济过热。目前我国CPI指数不断高涨,央行逐步稳健调整存贷款利率,可谓是对症下药。
第二,对投资的影响。低利率极大刺激了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因为只有不断投资,获得利润,资本才不会贬值。相对于低利率,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国家不实行诸如土地审批的办法进行调控,只有提高利率才能有效降低过高的投资增长率。因为高利率首先使投资成本很大,只有好的项目才能带来利润,而低效项目就会自动退出,从而使经济结构得到自动优化。其次,逐步提高利率能够抑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也能引导居民偏离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转向对储蓄或其他投资品需求。最后,逐步提高利率引起投资回报率降低,能够阻挡部分国外游资(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进入。

第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低利率政策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资金过剩、流动性泛滥,从而使大量的资金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投资膨胀及资产泡沫吹大。而稳步提高利率,则可以有效地控制流动性。
三、总结与建议
从我国自2006年以来利率水平调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央行在这一时期的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利率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利率政策预期性较差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点在于利率政策的调整应该给市场明确的预期。
最近报纸杂志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央行即将加息以对抗通胀的报道,但是央行政策往往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却选择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出招”。
但实际上利率政策要引导市场预期,中央银行在启用利率政策调整利率时,还要善于引导市场按照自己的政策意图调整其认知和行为,从而使经济产生预期的影响。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是以经济波动为依据,从一个周期开始,在整个周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调整利率。如美联储从2004年中旬开始,连续17次加息直至起到抑制通货膨胀为止。很明显,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联储的利率调整要直到经济运行达到其政策目标,这个周期才会结束。我觉得,我国银行也应该采取这一措施,只有这样市场的参与者才会对央行的利率政策有信心,才会随着央行的利率政策“起舞”,而这样央行也就能达到它自己的利率调整目标,可谓一举两得。(作者系上海铁路局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所所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 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下面,本文将首先对2006年以来央行的利率变动进行回顾,然后分析这些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2006年以来的央行利率水平
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我国存贷款利率自2006年以来,都呈现稳步上调的态势。2006年~2007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基本无调整(2008年1月1日起,再贴现率上调至4.32,对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上调至4.68)。
自2006年以来,随着包括利率政策在内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的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完成了一个从“稳健”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嬗变,但是我国仍然是低利率的国家。其主要表现就是所谓“负利率”的存在。还记得2007年房市股市轮番联动,所引发的“居民储蓄搬家”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低利率政策的现状。
从消费、投资和资本市场等方面来看,我国稳步调高利率水平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对消费的影响。低利率能够促进消费,相反,高利率就会促使人们推迟大宗消费,把钱存入银行获得利息。在市场萧条时期,必须实行低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高涨时期,必须实行高利率政策,防止经济过热。目前我国CPI指数不断高涨,央行逐步稳健调整存贷款利率,可谓是对症下药。
第二,对投资的影响。低利率极大刺激了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因为只有不断投资,获得利润,资本才不会贬值。相对于低利率,投资回报率很高。所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国家不实行诸如土地审批的办法进行调控,只有提高利率才能有效降低过高的投资增长率。因为高利率首先使投资成本很大,只有好的项目才能带来利润,而低效项目就会自动退出,从而使经济结构得到自动优化。其次,逐步提高利率能够抑制固定资产过快增长,也能引导居民偏离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转向对储蓄或其他投资品需求。最后,逐步提高利率引起投资回报率降低,能够阻挡部分国外游资(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进入。

第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低利率政策必然会导致金融市场的资金过剩、流动性泛滥,从而使大量的资金流向股市和楼市,导致投资膨胀及资产泡沫吹大。而稳步提高利率,则可以有效地控制流动性。
三、总结与建议
从我国自2006年以来利率水平调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央行在这一时期的利率政策是有效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利率水平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利率政策预期性较差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关键点在于利率政策的调整应该给市场明确的预期。
最近报纸杂志上出现了很多关于央行即将加息以对抗通胀的报道,但是央行政策往往具有极大的神秘性,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却选择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出招”。
但实际上利率政策要引导市场预期,中央银行在启用利率政策调整利率时,还要善于引导市场按照自己的政策意图调整其认知和行为,从而使经济产生预期的影响。
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是以经济波动为依据,从一个周期开始,在整个周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调整利率。如美联储从2004年中旬开始,连续17次加息直至起到抑制通货膨胀为止。很明显,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联储的利率调整要直到经济运行达到其政策目标,这个周期才会结束。我觉得,我国银行也应该采取这一措施,只有这样市场的参与者才会对央行的利率政策有信心,才会随着央行的利率政策“起舞”,而这样央行也就能达到它自己的利率调整目标,可谓一举两得。(作者系上海铁路局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所所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