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考研二战成功,是找回自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20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底,各大院校的考研初试成绩相继出来。作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在查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后,我没有喜极而泣,而是十分平静地陷入了一场“盛大”的思考。
  去年考研失败后父母给了我一笔钱供我在学校租房子复习。作为曾经别人眼里的神童,我却在大学四年逃课、挂科、考研失败,到底缘起何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前18年在父母极其严苛的管控下让我在读大学后失去了自律……
  父母“神通”,什么“神童”
  小时候的我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大概得益于父母都是小学教师,他们每日疯狂地“填鸭”,让我在学前班就精通一百以内的加减法,认识二年级语文课本上的所有汉字。小学曾经在一次学校奥赛中考到年级第一,一直保持期中、期末双满分的成绩,并凭借这样的辉煌战绩被学校批准跳过二年级直接读三年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一直雄霸年级前三,更是在六年级垄断了绝大多数的年级第一。在这样的成绩下,生活中异常调皮捣蛋的我成了大家赞不绝口的神童。
  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童”,全是靠父母的“神通”。我的父母并不暴躁,但是却异常严厉。幼儿园时,母亲便每天拼音算数识字马不停蹄,周末书法绘画器乐连轴补齐。小时候的自己是没有主见的,有的只是别人夸自己时的飘飘然和被父母责骂时的恐惧感。小学五年的辉煌经历,不得不说是父母棍棒下出来的成绩。
  一年级的时候,考试成绩99或者98分,会被母亲用尺子打哭;五年级的暑假作业因为附加题敷衍了事,被母亲撕掉一整本作业册,重新手抄了一本交了上去……类似的责罚大概以一周一次的频率出现在我的小学生涯,但我只会以眼泪和顺从来解决。以当时的心智,我根本不足以去跟同龄人控诉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并天真地以为,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严厉。
  初中:青春期逆反被扼杀在萌芽中
  初中阶段算是一个过渡,我在与早熟同学们的聊天里,捕捉到他们内心对父母与老师的逆反,但不巧,我是最最晚熟的那批人,初中的我乖得不像一个青春期男孩。在别人家的大人向我的父母哭诉青春期孩子的桀骜不驯时,母亲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逆反就是打得不够狠。”
  逆反与否和下手轻重的关系时至今日我还是不得而知,但我的青春期逆反似乎真的是在父母的高压下,刚开始萌芽就烟消云散了。也许这种逆反心理的消失更大的来源于恐惧。
  除了逆反就打的父母,初中时候我还有一个变态的班主任。在学校里,他是个公认的异类——教学水平顶尖,但异常喜欢体罚学生。我作为一个一进初中就被特别关注的“神童”,加上有贪玩的天性,自然得到了他精心的“照料”。有一次我上课发呆,被他发现后拉到办公室抽了三十六个耳光。另一次在他的课上啃笔盖,被他叫到讲台当众含住了八根粉笔,现在好遗憾没有拍照留念。
  这种事情我都会回家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然后得到二次惩罚。不是我傻,是因为母亲总会跟老师保持联络,如果有情况不报或者漏报,将会有更加疯狂的暴风雨等着我。这种忧心忡忡的日子曾让我一度厌学,但我没得选。当时心里想着等长大了就回学校杀掉这个变态班主任。
  当然,熊熊燃烧的中二之魂并不能让我真的做出这种疯狂的举动,但至少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尾声,我开始对父母的管教方式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高中:叛逆的开始
  高中是我心智开始健全的结点,在我眼中,世界开始渐渐变得感性。同时,学校的封闭式管理让我得以长时间远离父母的约束。高一,那真是天性飞速释放,野蛮生长的一年。我开始对女生产生微妙的情绪,开始在班主任批评不当的时候起身反驳,开始跟坐在最后排的“吊车尾”打成一片,也开始在考试中跌出年级前一百名。我似乎慢慢开始懂得,尊严、面子这类东西对男人的重要性,但也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跌破了父母的忍耐极限。
  我变得不再听话,于是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控制我,每天都对我无缝监视:中午和下午放学会在教学楼下接我回家,晚自习会跑到教室偷偷看我有没有认真自习。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开始在发现他们偷看我的时候直接把书扔掉或者转头找人聊天,回家挨骂的时候扔一句“我是故意的”。父母惊讶——乖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坏孩子。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地给我找家教,开始对我进行更加全方位的监控,在本就紧锣密鼓的高中,让我气都没法透一口。
  在刚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我一度觉得自己没有良心,认为应该感谢当时父母的歇斯底里。那时候我天真地以为,如果他们没有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我可能没办法考上一所211院校。可如今,我才意识到,极端的管教方式才是我在大学后失去自律、学无耐心的主要原因,棍棒之下的成绩在离开棍棒后会荡然无存。
  大学:丧失自律后的苦果……
  十一年在父母监视下近乎无社交的生活让我的情商明显低于绝大多数大一学生。我在高中毕业之前从未在假期跟同学出去玩过,就连高中偷偷摸摸谈的女朋友都没有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见过面。用现在的话来讲,那时的我在社交方面除了真诚,一无所有。
  初入大学,我获得了自由,可远离了父母的规划与监视,我开始慌了,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何安排。除了肆意玩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高中的时候,父母总跟我说:“现在管你严是为了让你考个好大学,上了大學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真是天大的谎言。在大学安排不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怎么能过得精彩?怎么会考上研究生?又怎么会积攒实力进入职场?
  可惜的是,那时的我一心想着脱离前18年被禁锢的人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于是,从未品尝过真正自由的“神童”开始了一个放任自流的堕落人生。
  我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天赋。大一逃课上网也冲进过全系前十,大二又在完全裸考的情况下考过了六级,如此种种,算是我大学生涯慢性堕落的错误指南针——果然不努力也可以在大学混得风生水起。那时的我当着班长,做着光鲜无比的学生会干部,仿佛在那几年我就是最牛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工作杰出。就在这种无限膨胀的节奏里,我渐渐学会了逃课、刷夜、打游戏、考前突击、挂科……慢慢的,我俨然成了一个高中时坐在后排的“差生”的模样。   不过,我也不是没有觉醒过。大三那年,在得知挂科并失去保研资格的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没有任何自律可言的我并不是人们口中的神童。“我只不过是一个会自暴自弃、会考试不及格的普通人啊!”我在心里默念。不甘堕落的我开始了疯狂的补救,但在挣扎中坚持了几天早睡早起、规律饮食、出勤上自习后,我再也坚持不住了……于是又开始了那个逃课、刷夜、打游戏、靠前突击、挂科的死循环。我也明白,自制力这种东西,不是说回来就回来的,一个坏习惯的养成往往得费一番心血才能改正。
  考研“二战”:找回迷失的自我
  挫折来的猝不及防,却又理所应当。第一次考研,那种连调剂都没有机会申的失败击碎了我的心。屋漏偏遭连夜雨,在是否二战的问题上,我又与父母彻底谈崩。他们不打算给我选择的余地,必须二战,而那时的我,感觉到时间不等人,我希望参加工作,早一点独立。
  我开始参加宣讲会、跑面试,去了很多家公司,在两个月里数家单位抛出了橄榄枝。可当我真的被通知签约的时候,我犹豫了。在签约期限的那几天,我迷茫了,我在反思:为什么读大学?为什么考研?为什么找工作?
  真的要感谢那段日子,我开始试着规划自己的人生。从小习惯于被人吹捧的我,向来自命不凡的我,习惯于被父母操控的我彻彻底底地想了一圈,利用几天的时间把各种选择的利弊都分析了一遍。最终,我选择考研,我渴望在研究生阶段学到更多本专业的技能,也渴望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一次,不是面对父母的逆来顺受,也绝非想通过就业反抗父母提议的二战决定,我发自肺腑地想再考一次研究生。
  就这样,从去年毕业到今年,我在学校租房子,每天按部就班地复习。虽然我的自制力在父母变态的管控下丧失了,但我有信心把它找回来!我调整了一年来的作息,每天早睡早起,按点吃饭,自习累了出去休息一阵儿接着回来看书,周末偶尔跟同学一起打个球调节下心情。慢慢的,不会的数学题被我一道道解答了出来,化作了考研试题上的满意答卷。
  出成绩的那天,我忐忑的心变得异常平静,因為我知道,这不是一位考研党二次拼搏、喜极而泣的励志故事,更多的是一个丧失自律的大学生找回人生的辛酸过程。
  我思忖,有时候,最最周全的管教,并不能造就一个完美的下一代。放出多一点点的空间,或许才能让孩子建立起一个完美的人格。
  责任编辑:孙云帆
其他文献
灵光  经典“怎么读”?这些承载着深刻思想的好书不那么容易被读懂,不那么容易被理解。  这个学期之初,班导师组织读书会,精读《资本论》第一卷。  我们每次大约阅读一二百页,一两个星期讨论一次。参加读书会的八位同学轮流主持,每个同学首先分享各部分主体思想,再对文本进行共同的探讨。中间时常迸发许多思想的火花,思辨、质疑、争论时常不休。  我基本都是在图书馆进行阅读,专门规划出时间,比如晚上进行阅读。读
2016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首届创新实验班——“孝通班”成立。“孝通班”充分融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考古学三个优势一级学科,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宽广学术基础和多元实践技能,理解与分析民族社会文化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此,班里的同学接受了精心打造的学习方式。  书——阅读量大  “阅读量太大!”  孝通班二年级学生麦迪娜这样总结自己的大一生活。  维吾尔族姑娘麦迪娜从新疆考到
“有没有人在大学里申请贫困生?”  当我在老友群里抛出问题后,阿常回复说:“我。”  阿常是我的初中同学,性格外向阳光。  初中生没有太多消费,加上成绩优异,  阿常是班上受欢迎的几个男生之一。  每次聚会或游玩,掏份子钱时,我从不曾见阿常有过尴尬或者迟疑。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我的这个提问,  我们这些和阿常称得上多年的老友并不觉得他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于是,我跟阿常私聊了很久,我重新认识了
我也考虑如何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为一些民生类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发展不平衡问题,我想到的比如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住房等。  十九大报告里有一段充满强烈感情的话:“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当前情况看,地区发展不平等问题,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伊利亚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见面之前,他刚刚结束《中国概况》的考试。这是一门专门给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也是伊利亚重修课中的一门。他重修过五六门课程。其中有两三门是因为没有去考试,还有两三门是考不过,而《中国概况》就属于前者。  四年前,伊利亚考入俄罗斯一所大学学习历史,在俄罗斯上了一年半的大学之后,伊利亚感到有些厌倦,于是,2011年来到了中国。“我想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不一样的
天月阿姨:  您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一学生曲祎茹。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我对于大学生活十分憧憬和向往,也对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活有很多好奇。我读高三时,经常听父母说起他们那个时代上学的事情,他们也常说在七八十年代,上大学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我想知道,您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上的大学呢?上了大学您有什么直观的感受么?  曲祎茹  小曲同學:  你好,首先恭喜你成为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活的确美好
大二那年的秋天,我和同学一起加入了校园电视台。那时,我们以为校园电视台就是单纯的播出新闻。  一周之后,我们被分到了后期制作组,因为与所学的专业挂钩,校园电视制作中心安排了一位学长负责我们部门的管理和教学。  刚开始,我们有些小紧张,学长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便在我们面前用哼唱的方式做了自我介绍:“大家以后可以叫我涵哥,看我像不像汪涵,哈哈!”  后期制作的任务刚开始还不算重,我们有不懂的都会主动向
“硬科技创业,得守住寂寞。”正在放卫星的谢涛说。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中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  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全国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学校,可使用该卫星的数据开展航天科普教育。  “少年星一号”是谢涛创办的民营商业航空公司九天微星发射的第一颗卫星,  也是谢涛投身硬科技创业以来迈出的关键一步。  “少年星一号”太空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力爭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邱旺健的创业梦发端于大学校园。通过学校的创业活动和比赛,他开始对创业有了自己的思考:“東北是个农业大省,吉林省可谓遍地是宝,木耳、人参、大米、玉米等优质农产品极具开发价值,利用互联网 发展现代产业是东北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2014年,邱旺健注册“果健”品牌,短短一两年,就已建立了67个优质水果基地,在长春市拥有多个线下商铺。  谈到创业地点的选择,邱旺健说,除了因为他的商品产地扎根东北之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