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文章才能不落窠臼,脱颖而出。醒目的标题和开头,以及精美的、诗意的、有创新的语言已成为中考满分作文的亮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 作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77-01创新的意思,一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有新意”。因此,创新要求我们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未曾出现过的。也就是说,创新的内容必须完全出自“我”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标题、开头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成为中考满分作文的亮点。
1 标题创新
1.1 引用流行歌名
流行歌名为人所熟知,带来的往往是熟悉的感觉。假如在文章的标题上套用流行歌名,那带来的就是一种熟悉的、出乎意料的感觉了:一听此名,想起那歌,一看,却是这文。新意,就因这熟悉名字下不熟悉的内容而产生了。如在创作关于“我的未来”的内容时,为文章套上《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名为题;写朋友之间心意相通的内容时,以《一切尽在不言中》为题;写孝顺父母的内容,就以《常回家看看》为题。用流行歌名做题目,带来了错位搭配的新鲜感,也因歌曲本身的主旨与文章的主旨相通而另有一番画龙点睛的效果。
1.2 运用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能给人深刻印象,能增添生动形象的情趣。如幸福是什么?从一般人的角度去构思可能太老套了,那就换动物的角度运用拟人来试试吧,于是有了《一条海豚的幸福生活》的题目。生活,甜酸苦辣,五味俱全,多像一桌味道丰富的饭菜啊,于是运用比喻,题目就成了《生活好比一桌宴席》。时间,多么的宝贵啊,怎样才算珍惜它呢?关键是把握现在,于是运用反复与设问就有了《现在?现在!》的题目。
1.3 套用流行语
套用流行语,也跟引用流行歌曲名一样,造成的是一种意外之趣。如化用《在水一方》,便有了《在桥一方》;写没有专心学习的教训便将《都是月亮惹的祸》变成了《都是课外书惹的祸》;写老爸的威水史,于是拐来了本山大叔的创意,有了《老爸,你太有才了》。熟悉的语言,稍作改动,既切合文意又产生新意,套用一句老话:何乐而不为呢?
1.4 借用成语或名句
借用成语或名句,起到言简意骇、突出主题的作用。如强调学习要虚心,可借用反映学海无涯的成语《学无止境》;强调细节的重要、品德的培养,可借用刘备临终前对刘禅所发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剪辑成自己的新题目《勿以善小而不为》。旧瓶装新酒,这也是一种创新。
2 开头创新
2.1 巧用比喻,形象开阔
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大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
2.2 设趣比拟,别开生面
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同胞兄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
“把握”居然开口讲话哇,好厉害!快看看它说些啥?
拟人,就这样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欣赏的目光了。可见,运用拟人,能别开生面,生动形象。
2.3 运用排比,造势磅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以善。
四个排比,优美而具体,把“怎样对人、怎样待人”写得清楚明白而充满诗意,动人而感人,增加了语言的文学色彩。
2.4 巧用设问,引人深思
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
设问,能引人深思,予人深刻印象。这个例子开篇就运用了问句,迅速营造了一个感伤动荡的氛围,一下子就直击读者心田,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3 语言创新
作文的语言要创新,必须写得有文采。我们常说:“作文合不合格看审题,作文优不优秀看语言。”所以,语言一定要有文采。所谓有文采,指语言有特色,例如诙谐幽默、大气磅礴、清新淡雅等都属于有文采。
3.1 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
3.2 化抽象为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本来抽象无形,温暖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作者却以“绽青的杨柳,母亲的抚摸”写实,通过视觉和触觉再现,赋无形为有形,将春风的温暖写得可触可感。
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下成长;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学生说,诚信是一颗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就要成为栋梁。
这种用他们的言论和具体岗位、成绩、愿望等取代“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的枯燥解释,这就是文采。
3.3 幽默风趣
一些幽默风趣的文字,能让人心情愉悦,从而加深印象。风趣诙谐而又紧紧扣住任务的特点,有点夸张,有点疯狂,但又绝对准确!生动,形象而有绝对不可复制!“新”,于是在风趣中高高地站了起来。
3.4 引用名言
古今中外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在作文中若能恰当地借用,必能使文章文采飞扬,意蕴深刻。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雪”的婉约,各有千秋。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3.5 活用修辞
(1)善用排比
和善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犹如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
排比,营造的就是一种气势。这一文段,通过排比,将“和善”具体化为春风、春雨、炭火、良药,具体而贴切,构成了句子优美的气势,理解容易。
(2)妙用比喻
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纱,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
悠扬,婉转,绕梁三日,音乐之美难与表述,这是运用比喻,写出了音乐的轻柔与美妙,将抽象化为形象,生动而优美。
(3)回环反复
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恶丑,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樂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在其中……不亦乐乎”这一句式连续三次出现,造成了反复回环之美,突出了主题,也予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如此美文,咀嚼回味,不亦乐乎?
此外,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添文章的文采。
创新使文章亮人耳目,怡人心扉。也正因为创新,同学们文思如涌,作文水平日渐提高。
关键词:创新 作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8(a)-0177-01创新的意思,一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有新意”。因此,创新要求我们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未曾出现过的。也就是说,创新的内容必须完全出自“我”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标题、开头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成为中考满分作文的亮点。
1 标题创新
1.1 引用流行歌名
流行歌名为人所熟知,带来的往往是熟悉的感觉。假如在文章的标题上套用流行歌名,那带来的就是一种熟悉的、出乎意料的感觉了:一听此名,想起那歌,一看,却是这文。新意,就因这熟悉名字下不熟悉的内容而产生了。如在创作关于“我的未来”的内容时,为文章套上《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名为题;写朋友之间心意相通的内容时,以《一切尽在不言中》为题;写孝顺父母的内容,就以《常回家看看》为题。用流行歌名做题目,带来了错位搭配的新鲜感,也因歌曲本身的主旨与文章的主旨相通而另有一番画龙点睛的效果。
1.2 运用拟人、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能给人深刻印象,能增添生动形象的情趣。如幸福是什么?从一般人的角度去构思可能太老套了,那就换动物的角度运用拟人来试试吧,于是有了《一条海豚的幸福生活》的题目。生活,甜酸苦辣,五味俱全,多像一桌味道丰富的饭菜啊,于是运用比喻,题目就成了《生活好比一桌宴席》。时间,多么的宝贵啊,怎样才算珍惜它呢?关键是把握现在,于是运用反复与设问就有了《现在?现在!》的题目。
1.3 套用流行语
套用流行语,也跟引用流行歌曲名一样,造成的是一种意外之趣。如化用《在水一方》,便有了《在桥一方》;写没有专心学习的教训便将《都是月亮惹的祸》变成了《都是课外书惹的祸》;写老爸的威水史,于是拐来了本山大叔的创意,有了《老爸,你太有才了》。熟悉的语言,稍作改动,既切合文意又产生新意,套用一句老话:何乐而不为呢?
1.4 借用成语或名句
借用成语或名句,起到言简意骇、突出主题的作用。如强调学习要虚心,可借用反映学海无涯的成语《学无止境》;强调细节的重要、品德的培养,可借用刘备临终前对刘禅所发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剪辑成自己的新题目《勿以善小而不为》。旧瓶装新酒,这也是一种创新。
2 开头创新
2.1 巧用比喻,形象开阔
像微风拂过竹叶,像碧波轻吻着海岸,像明星装饰着天幕,像冷雨滋润着大地,你的出现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凝固的空气。
2.2 设趣比拟,别开生面
嘿,大家好,我叫把握,与自信等人是同胞兄弟,我们共同支撑着人的大脑活动与精神。你们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
“把握”居然开口讲话哇,好厉害!快看看它说些啥?
拟人,就这样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欣赏的目光了。可见,运用拟人,能别开生面,生动形象。
2.3 运用排比,造势磅礴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以善。
四个排比,优美而具体,把“怎样对人、怎样待人”写得清楚明白而充满诗意,动人而感人,增加了语言的文学色彩。
2.4 巧用设问,引人深思
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隆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里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
设问,能引人深思,予人深刻印象。这个例子开篇就运用了问句,迅速营造了一个感伤动荡的氛围,一下子就直击读者心田,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3 语言创新
作文的语言要创新,必须写得有文采。我们常说:“作文合不合格看审题,作文优不优秀看语言。”所以,语言一定要有文采。所谓有文采,指语言有特色,例如诙谐幽默、大气磅礴、清新淡雅等都属于有文采。
3.1 妙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等
3.2 化抽象为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春风本来抽象无形,温暖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作者却以“绽青的杨柳,母亲的抚摸”写实,通过视觉和触觉再现,赋无形为有形,将春风的温暖写得可触可感。
农民说,诚信是一粒种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就要在烈日下成长;工人说,诚信是一座熔炉,为了祖国建设,就要把生铁炼成好钢;学生说,诚信是一颗小树,为了园丁的哺育,就要成为栋梁。
这种用他们的言论和具体岗位、成绩、愿望等取代“诚信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的枯燥解释,这就是文采。
3.3 幽默风趣
一些幽默风趣的文字,能让人心情愉悦,从而加深印象。风趣诙谐而又紧紧扣住任务的特点,有点夸张,有点疯狂,但又绝对准确!生动,形象而有绝对不可复制!“新”,于是在风趣中高高地站了起来。
3.4 引用名言
古今中外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炼、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炼和生动。在作文中若能恰当地借用,必能使文章文采飞扬,意蕴深刻。如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雪”的婉约,各有千秋。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3.5 活用修辞
(1)善用排比
和善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犹如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
排比,营造的就是一种气势。这一文段,通过排比,将“和善”具体化为春风、春雨、炭火、良药,具体而贴切,构成了句子优美的气势,理解容易。
(2)妙用比喻
主题音乐跳跃的音律中还透着一丝丝的轻柔,像柔纱抚过面纱,像淡云掠过蓝天,像细雨亲吻大地,令我难以释怀。
悠扬,婉转,绕梁三日,音乐之美难与表述,这是运用比喻,写出了音乐的轻柔与美妙,将抽象化为形象,生动而优美。
(3)回环反复
在其中,辨明了真善美,分清了假恶丑,不亦乐乎。在其中,体验知识的真谛,科学的美丽,不亦樂乎。在其中,我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书使我渐渐成长,不亦乐乎。
“在其中……不亦乐乎”这一句式连续三次出现,造成了反复回环之美,突出了主题,也予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如此美文,咀嚼回味,不亦乐乎?
此外,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添文章的文采。
创新使文章亮人耳目,怡人心扉。也正因为创新,同学们文思如涌,作文水平日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