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45例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定义为A组);再抽取45例同时合并患有冠心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3个项目检测的临床价值。结果 B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以上3项指标的上述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对预后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 糖尿病;冠心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 R587.1;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51-02
糖尿病(DM)的致病原因有很多,是以慢性高血糖病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功能紊乱症状,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该病的患病人群正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如果患糖尿病的患者同时伴有冠心病,那么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阻力。心力衰竭是致使该类患病人群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如何对该病进行有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对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测定结果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临床价值,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对患者预后进行更加可观的评价,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控制,使该病的误诊和漏诊率进一步降低,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笔者进行本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抽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5例和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5例,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3个项目检测的临床价值,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4年5月~2008年5月这4年时间里,抽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5例和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5例,年龄36~83岁,平均(56.2±8.3)岁;其中包括36例男患者和54例女患者;病程1~18年,平均(6.2±1.2)年;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45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定义为A组,将45例同时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3个项目检测的临床价值。
1.3 操作
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应用真空玻璃采血试管对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血液采集后,必须在1 h内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10 min左右,在血清被充分分离后,对相关结果进行记录,并上机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用()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HbA1C(%) CRP(mg/L) TBIL(μmol/L)
A组 5.21±0.85 4.03±0.42 14.11±1.04
B组 8.02±1.03 7.06±0.58 8.36±0.47
P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是相同的,需要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有效强化,由于脂质的异常升高并通过某些机制在细胞内部和血管壁上出现沉淀现象,很可能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管腔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现象[3]。
CRP水平是患者在炎症的急性期相蛋白中反应敏感性最高的一项指标,在患有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导致该项指标显著增高的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4]:①炎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患者的内皮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长期处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会使患者的平滑肌细胞发生移动和增生现象,而局部所发生的损伤还会使患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和通透性显著增加,使血凝的速度加快并对血管活性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从而使肝脏合成CRP的量显著增加。②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进行抵抗时,患者机体炎症因子的分泌量会显著增加,可使患者的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现象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也会随之增加,出现损伤现象的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会衍化为生长因子,进而对平滑肌细胞分泌IL-1和TNF进行有效刺激,从而使CRP的分泌量显著增加。③高血糖现象。患者长期处在高血糖状态下亦会对CRP合成起到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该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
HbAlC是葡萄糖或其他的糖类物质与机体内的血红蛋白A组分上的氨基发生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后所得到一种产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该项指标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该指标可以对患者在近2~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进行非常准确而客观的反映, 是临床上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进行有效反映的最佳指标[5]。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保护因子。研究结果显示,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胆红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过氧自由基,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而且胆红素还可抑制体内补体激活的瀑布反应,从而保护组织细胞免遭补体活化介导的炎性损伤,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一定作用,且低胆红素血症与血脂水平无相关性,是独立于血脂之外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总而言之,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以上3项指标的上述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对预后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倪长霖,张亚文,胡筱芸.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药,2006,34(19):607-608.
[2] 王丽芳,董小英,赵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6):683-684.
[3] 徐伟,洪兵,徐晓文,等. 辛伐他汀对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 的影响[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2):96-98.
[4] 罗瑛,谢秀梅,刘惠霞.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侧定及其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2):227-228.
[5] 于薇,曹东平,彭应心. 国产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比较[J]. 河北医药,2009,31(18):2387-2388.
[6] 李金娥,张品,李金金.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4):618-619.
(收稿日期:2011-10-09)
[关键词] 糖尿病;冠心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 R587.1;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51-02
糖尿病(DM)的致病原因有很多,是以慢性高血糖病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功能紊乱症状,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该病的患病人群正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如果患糖尿病的患者同时伴有冠心病,那么就会给临床治疗带来更大的阻力。心力衰竭是致使该类患病人群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如何对该病进行有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当今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对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测定结果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临床价值,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对患者预后进行更加可观的评价,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控制,使该病的误诊和漏诊率进一步降低,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笔者进行本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笔者抽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5例和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5例,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3个项目检测的临床价值,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4年5月~2008年5月这4年时间里,抽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5例和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45例,年龄36~83岁,平均(56.2±8.3)岁;其中包括36例男患者和54例女患者;病程1~18年,平均(6.2±1.2)年;两组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45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定义为A组,将45例同时合并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定义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胆红素、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3个项目检测的临床价值。
1.3 操作
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应用真空玻璃采血试管对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血液采集后,必须在1 h内放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10 min左右,在血清被充分分离后,对相关结果进行记录,并上机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结果用()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HbA1C(%) CRP(mg/L) TBIL(μmol/L)
A组 5.21±0.85 4.03±0.42 14.11±1.04
B组 8.02±1.03 7.06±0.58 8.36±0.47
P <0.05 <0.05 <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是相同的,需要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有效强化,由于脂质的异常升高并通过某些机制在细胞内部和血管壁上出现沉淀现象,很可能会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管腔出现狭窄甚至闭塞的现象[3]。
CRP水平是患者在炎症的急性期相蛋白中反应敏感性最高的一项指标,在患有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导致该项指标显著增高的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4]:①炎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部分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目前临床研究认为,患者的内皮功能出现障碍会导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长期处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会使患者的平滑肌细胞发生移动和增生现象,而局部所发生的损伤还会使患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对内皮细胞的黏附性和通透性显著增加,使血凝的速度加快并对血管活性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产生起到诱导作用,从而使肝脏合成CRP的量显著增加。②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在进行抵抗时,患者机体炎症因子的分泌量会显著增加,可使患者的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现象和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也会随之增加,出现损伤现象的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会衍化为生长因子,进而对平滑肌细胞分泌IL-1和TNF进行有效刺激,从而使CRP的分泌量显著增加。③高血糖现象。患者长期处在高血糖状态下亦会对CRP合成起到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该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
HbAlC是葡萄糖或其他的糖类物质与机体内的血红蛋白A组分上的氨基发生缓慢而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后所得到一种产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该项指标已经被广泛的用于对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客观评价,该指标可以对患者在近2~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进行非常准确而客观的反映, 是临床上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进行有效反映的最佳指标[5]。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是心血管系统的一种保护因子。研究结果显示,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胆红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能清除过氧自由基,阻止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而且胆红素还可抑制体内补体激活的瀑布反应,从而保护组织细胞免遭补体活化介导的炎性损伤,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起到一定作用,且低胆红素血症与血脂水平无相关性,是独立于血脂之外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总而言之,患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以上3项指标的上述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和对预后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倪长霖,张亚文,胡筱芸.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天津医药,2006,34(19):607-608.
[2] 王丽芳,董小英,赵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6):683-684.
[3] 徐伟,洪兵,徐晓文,等. 辛伐他汀对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 的影响[J].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2):96-98.
[4] 罗瑛,谢秀梅,刘惠霞.冠心病相关炎性因子侧定及其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12):227-228.
[5] 于薇,曹东平,彭应心. 国产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比较[J]. 河北医药,2009,31(18):2387-2388.
[6] 李金娥,张品,李金金.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6,11(24):618-619.
(收稿日期:20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