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7例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术中超声引导^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11例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肿瘤,利用术中超声探及肿瘤大小、范围,确立进针方向和范围。插植粒子针边界外放1.0~1.5cm,避开血管和胰管,间隔1cm。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隔1cm。^125Ⅰ粒子活度为0
【机 构】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放疗科,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普外科,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超声诊断科,北京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放疗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27例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术中超声引导^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11例行胃肠或胆肠短路术。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肿瘤,利用术中超声探及肿瘤大小、范围,确立进针方向和范围。插植粒子针边界外放1.0~1.5cm,避开血管和胰管,间隔1cm。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粒子间隔1cm。^125Ⅰ粒子活度为0.40~0.70mCi/颗,D90为110~160Gy。6例术后4周加外放疗,2~3Gy/次,5次/周,总剂量39~50Gy。5例术后顺铂+吉西他滨化疗,2~4周期。结果20例伴有上腹部疼痛患者,粒子治疗后有17例疼痛完全或部分缓解,有效率85%,显效时间1~30d,中位起效时间5d。全组局部控制率为74%,Ⅱ+Ⅲ期1、2年生存率分别为25%、15%,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Ⅳ期1年生存率为8%,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3例术后1个月复查时发现5颗粒子迁徙到肝脏。3例术后6周到6个月出现乳糜瘘,2例对症处理后缓解,2例复发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没有感染和胰瘘等并发症。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疼疗效,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他文献
脑转移性肿瘤是目前颅内最常见的恶性疾患,与原发脑肿瘤的发病率比约为10:1,随着MR/的广泛应用和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其发病率不断升高.肿瘤脑转移最常见于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50%)、乳腺癌(15%~20%)、恶性黑色素瘤(10%),其脑转移率分别为.50%和21%~25%,、21%、48%;非小细胞肺癌中病理类型为腺癌、未分化癌者较鳞癌者更易发生脑转移(43%、41%:13%;P=0.00
据《美国化学会志》(JAm ChemSoe,2008,130(31):10258—10262)报道美国乔治亚州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明磁性纳米粒子一微小的磁金属粒子可以用于吸附癌细胞,之后在其它磁铁的作用下将它们移到体外。它们描述了二项实验,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子宫癌细胞注入到老鼠体内。在注入之前,科学家对此癌细胞进行了染色,并让癌细胞只和与癌症细胞而非常规细胞结合的蛋白质所吸附。
病例1 男,45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余,加重1个月,伴涕血半个月"于2005年2月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病变主要位于鼻咽左侧壁、顶后壁、顶壁、后壁,侵犯左侧咽旁间隙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1992年福州分期T2N2M0期,Ⅲ期.放疗采用常规放疗技术,乳突70%体积位于低剂量区.疗终复查MRI提示鼻咽局部可疑肿瘤残存,疗后定期复查.2005年12月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头颈外科行双颈部Ⅱ
Barre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
随着精确放疗技术特别是IMRT治疗的不断开展,质量保证(QA)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剂量验证已成为放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4].在剂量验证过程中,由于二维电离室阵列比胶片法、热释光剂量计及半导体等具有更为方便、快捷而有效的优势,目前一些医院已采用它来直接实现对放疗中相对剂量、绝对剂量的验证.然而,在采用二维电离室阵列进行剂量验证之前,必需对其进行绝对剂量的检验和刻度,以保证剂量测量的准确性。
放疗后局部复发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1,2],即使经过及时、正规的根治性放疗或综合放化疗,仍有20%~30%的患者出现局部复发[3].局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仍以放疗为主,但再程放疗疗效远不如首程放疗,且后遗症较多.近年发展的调强放疗(IMRT)技术,可提高靶体积剂量,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为减少IMRT的远期副反应,笔者采用了全程超分割IMRT方法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
目的 比较直肠癌盆腔常规放疗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治疗靶区及盆腔正常组织和器官的影响.方法 对36例接受3DCRT的直肠癌患者CT定位图像资料进行研究,在连续的CT图像上分别勾画出肿瘤临床靶区(CTV)和危及组织、器官(大小肠、膀胱、盆腔骨、股骨头颈),用三维治疗计划模拟出2种三维治疗方式(3、4个野计划)和3种常规治疗方式(2、3、4个野计划),即3D-3、3D-4、2D-2、2D-3、
目的 前瞻性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V20及肺功能与放射性肺炎(RP)的关系,并建立放射性肺炎预测指数模型.方法 121例符合研究条件的食管癌及肺癌患者接受15 MV X线常规胸部照射DT60~68 Gy分30~34次42~46 d完成.放疗前均行胸部CT扫描,并经三维TPS生成DVH图,得出V20.放疗前、放疗第20天以及放疗结束时,均行血清TGF-β1检测及肺功能(PFTs)测定.根
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常委会于2008年7月11~13日在山东青岛举行。主任委员于金明、名誉主任委员殷蔚伯、前任主任委员余子豪、候任主任委员李晔雄及各位副主任委员和伞体常委到会,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张辉部长和继续教育部曹刚部长出席了会议。于金明主任委员总结了自第一次常委会后委员会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规范治疗及开展多中心合作等方面所做工作及取得的进展,听取了分管常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