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

来源 :中国卫生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14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的常见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为减小临床血常规检验误差提供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方法选取6 0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7月。采集这6 000名受检者的外周静脉血液,制成6 000份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对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 6 000份血液标本中,有600份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误差率为10%。分析发现,血常规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为受检者自身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抗凝剂浓度不合格等;根本原因为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包括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过长,所占比例为84.67%。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应加强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意识,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应制定血液标本保存温度、送检时间以及抗凝剂浓度的统一标准,有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
其他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其发病率为0.7%~0.8%,据此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达15万左右,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房间隔缺损(VSD)与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
目的:分析安徽省老年人焦虑抑郁的现状及潜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12个区县共抽取1170名老年人,并利用问卷调查焦虑抑郁状况。结果:老年人群单纯焦
目的建立新生鼠低血糖脑损伤模型,并观察损伤后不同脑区神经元变性的动态变化。方法 160只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胰岛素诱导短时间低血糖组(INS-S组,n=40)、胰岛素诱导长时
目的:分析某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检数据,了解老年人疾病构成与健康状况。方法:2017-2018年选取某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6088名,并分析体检结果。结果:6088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